《林则徐》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古装剧情片,由
郑君里、
岑范执导,
赵丹主演,于1959年上映。
剧情简介
19世纪上半叶,英帝国主义将大批鸦片输入中国,百姓深受其害,清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州禁烟;反对派头目穆彰阿和琦善暗中将此事告之英国大鸦片贩子颠地。
林则徐到广州后,立刻采取行动,联合两广总督,加强海防,并通知外国商人在三天内将所存鸦片烟土全部缴出,同时扣留可疑英国商船,收缴大量鸦片烟土;随后,林则徐亲自督导,将收缴的二万余箱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的举动严重触动了英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他们遂于1840年5月悍然发动鸦片战争,一直挥军北上打到天津,震慑北京。
道光帝昏庸无能,为讨好英国,以林则徐禁烟不力为名将其职位革除,另派琦善前往广州,商量向英国投降。后道光帝又将林则徐发配到新疆,但英帝国主义并不满足,将侵华的战火由沿海烧到内地,面对敌人的侵略,广州三元里人民展开了一场英勇的抗英斗争。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剧本来源
《林则徐》的剧本有两个源。一开始,上影厂的编辑在群众来稿中发现了叶元创作的剧本《鸦片战争》,厂里对这个剧本很重视,决定当重点来抓。就在《鸦片战争》剧本修改到第四稿时,北影厂转来了安徽作者吕宕创作的剧本《林则徐》,并说明感到剧本很有拍摄基础,因得知上影厂在搞类似题材,所以转交上影厂统一处理。上影厂审读剧本后,发现两个剧本各有所长:叶元的情节框架好,但人物性格不突出;吕宕的人物更精彩,但情节布局比较乱。编辑处的处长徐桑楚提议把两个剧本综合到一起来搞。但是,吕宕看了上影厂修改的叶元的剧本,认为不具备合作条件,要求将他的剧本退回。为了争取他的合作,上影厂承诺以吕宕的《林则徐》为基础剧本,由他执笔并决定如何吸取叶元稿本的情节;如发表或拍摄,署名次序上吕在前,叶在后;稿费不平均分配。吕宕同意合作,于1956年10月赴上海与叶元、导演郑君里一起研究剧本,到广州、虎门实地采风。1957年,名吕宕、叶元联合署名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剧本《鸦片战争》。就在影片准备开拍时,吕宕被打成右派,剧本的后续修改加工由叶元完成,1958年1月定稿。
结局之争
关于结局,在剧本修改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影片以林则徐始,也应以林则徐终,构思的结局是斗争失败,林则徐心情黯淡地踏上充军之路;另一种意见认为应以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作结局。创作组再三研究,认为前一种结局是虽能引起观众的同情,却令人产生失败之感,最后,在电影局领导支持下,他们确定以三元里平英团打击侵略者作为结局。
情节取舍
剧本的初稿几乎涉及鸦片战争的所有事件,如邓廷祯如何下令在商馆前绞杀烟贩,义律回澳门后如何策划战争,侵略军如何攻广州、陷定海,琦善如何卖国求和,三元里人民如何抗英,义律如何被包围,又如何被放走等等。而在剧本修改阶段,还有意见认为该片应该把《南京条约》签订也写进来。经过反复讨论,主创人员达成共识,全片从清廷决策禁烟始,至三元里起义终,其间以两个中心事件反映中英斗争,一是“缴烟”与抗缴的斗争,一是英国武装侵犯广州和保卫文州的斗争。一切与中心事件无关的事件,无论历史地位多重要也舍去不用。而且为了精简结构、节省开支,影片的后半部分尽量避免宏大的战争场面,删掉了九龙口之战、关闸之战等,只保留了林则徐领导的虎门保卫战和导致关天培殉国的虎门之战。
人物设定
在创作初期,主创人员主要依据正史资料来编写剧本,正史以“纪事”为主,对于历史事件中人物的描写比较少,所以一开始主创人员按戏曲中所常见的爱国忠臣形象来设计林则徐的形象——凡事严谨而有节度,慢条斯理,忧郁,满脸愁容。在一次剧本讨论中,沈浮提出林则徐应该是个生气勃勃的人,他的话激发了郑君里的灵感。郑回家后连夜查阅与林则徐有关的历史笔记和传记,发现果如沈浮所言,林则徐开朗、平易近人、好开玩笑、精力充沛。他们根据这些材料重新设定了林的性格,并用这个方法研讨了其他角色的设定。
此外,为了表现禁烟派与反禁烟派的斗争,需要一个在广州能与林则徐势均力敌的角色,在当时历史人物中,从官阶来看,海关监督豫堃比较合适。但是,关于此人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史料上谈的很少,也有史料从侧面证明他与林则徐的关系能比较亲近。主创人员也考虑过虚构一个人物来代替,但是,林则徐、邓廷祯、关天培、穆彰阿等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把一个位高权重的非历史人物插在其间,会很不协调,无奈之下,编剧们还是选择了豫堃。
角色塑造
在塑造林则徐一角时,赵丹学习鸦片战争的历史资料,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以及林则徐在斗争中起的作用,林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从中揣摩人物的性格,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在具体表演时,他化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和绘画的特点,注意虚实相间,该着力刻划的地方就加以渲染,该放松的地方就放松,例如在林则徐升堂议事、与豫堃交锋等紧张情节结束后的几个镜头中他没有刻意为角色做任何具体设计,有意识地放松,给观众以回味的空间。
布景设计
该片的美术师韩尚义认为,历史在人们的头脑中是大块大块的,不像现代生活那么清晰细致,所以,他为《林则徐》布景设计确定的原则就是简练,尽可能去掉琐碎的东西,使人物突出、矛盾突出。他和胡登仁搜集了相关资料,观摩并借鉴了古代绘画、戏曲、雕塑等艺术形式。在设计广东海关的大门时,为了表达森严紧张的衙门气氛,他们设计了较高的台阶和四根石柱,一扇大门和一块系马石,为了突出人物,他们简略了衙门口的旗杆、石狮子等,但同时把广东特有的高大柱基加得更高,把有广州地方特色的灯笼也加大了。在打造林则徐被革职后所住的民宅时,他们将屋中的陈设减少到最低程度,只用一支残烛、一盘残棋、几卷书画,试图营造一种空灵沉寂的环境,从而衬托林则徐悲愤抑郁的心情。
影片评价
在上映之初,这部影片便以其非凡感人的艺术魅力,震撼心灵的思想力量风靡一时,多年后它仍然得到观众的喜爱,长期的艺术效应证明,该片确实是中国现代电影艺术的经典之作。导演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进行想象、构思、融汇、凝集、提炼,塑造人物的行动,表现他们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赋予影片以反帝反封建和爱国主义的深刻思想感情,歌颂了林则徐爱国、敢于反抗侵略的高尚品格,使这部影片能震撼人心,能发人深思。(影评人、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
陈播评)
赵丹很出色地把握了人物的气质并赋予人物以鲜明的色彩。人物的步态、眼神都是经过精心提炼的,动作洗练而轮廓分明,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很好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在情绪。(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
罗艺军评)
该片的编导对于枝蔓芜杂的史实加以细密的整理和大胆的剪裁,把故事的结局安排为平英团英雄的斗争场面,从而使有声有色的禁烟运动和广东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在影片中的地位鲜明地突出起来。而对于这段历史的消极方面,创作者只作陪衬描写。寥寥数笔,就将与人民坚决抵抗路线相对立的反动投降路线的发展变化勾画和淋漓尽致。正是因为编导具有这样的好手笔,所以整个影片能始终保持着强烈饱满的战斗气氛和坚定奋发的乐观色彩,丝毫也没有因为描叙了历史的阴暗反动面而破坏了健康情调。影片对于林则徐的塑造特别成功,从思想品质、性格作风到生活习惯、外貌造型都是那么近似历史上真实的林则徐。(历史学家
章开沅评)
大众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