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
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
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们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
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
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
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
李太白集》30卷。
⑶麒麟阁:汉代阁名。汉宣帝曾图霍光等十一功臣于阁上,以表扬其功绩。《
汉书·苏武传》: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这里指京城长安。
⑷伊阳:旧县名。
王琦注引《
太平寰宇记》:鸣皋山,在河南府伊阳县东三十五里。伊阳县本陆浑地,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割陆浑县置伊阳县,在伊水之阳,去伊水一里。即今之汝阳县。这里借指鸣皋山。
⑽三花树:王琦注:即贝多树也。《
齐民要术》:《嵩山记》曰:嵩寺中忽有思惟树,即贝多也。昔有人坐贝多树下思惟,因以名焉。汉道士从外国来,将子于西山脚下种,极高大,今有四树,一年三花。
此诗是
诗人通过吟咏鸣皋山为其从翁送行。全诗可分为两段。“覆烟草”以上八句为第一段,吟咏鸣皋山,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吟咏鸣皋山,用的是虚笔。虚笔之一,梦鸣皋。梦见在鸣皋山的明月下,用手拨弄清潭里的水。虚笔之二,撰文回忆鸣皋山,先总提鸣皋山好。“好”表现在“青松来风吹古道,绿萝飞花覆烟草”。这里为了避免重复,便以伊阳代指鸣皋,因为鸣皋山在伊阳。说诗人的思想感情复杂,一是因向往鸣皋而梦见鸣皋,醒后却不在鸣皋,这是他产生失落感。二是撰文言鸣皋好,似乎思想有所开朗,实际这是对从翁的祝愿,说从翁将去一个好地方。这个好地方他不能去,因而也感到失落。三是在吟咏鸣皋的同时,夹杂着对京城长安的牵挂,但又回不去。这就使他陷入了仕也不成,隐也不成的两难境地。“我家”以下九句为第二段,是写送别从翁的。“我家”三句称颂从翁的才品。其品,爱清真,绝尘世;其才,草圣凌古人。鸣皋微茫,峡水横路,是对“爱清真,绝尘世”的诠释。“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写从翁的隐士风度。末二句希望别后互通消息,以表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