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发生在鸡身上的一种疾病。病鸡临床表现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等四种类型。表现出虹膜褪色,瞳孔变小,边缘成锯齿状或者毛囊肿胀或单侧腿麻痹,呈劈叉姿势,或单侧翅膀下垂,颈部神经麻痹。
病原特征
马立克氏病毒(MDV),属于疱疹病毒科。是一种细胞结合性病毒,共分为3个血清型。
病原分类
三个型的毒株含有共同抗原,也含有型的特异型抗原。血清Ⅰ型病毒为致肿瘤性病毒株。包括经细胞培养连续传代致弱的强毒致弱各疫苗株:如英国的HRPS-16/att株、美国Md11/75C株、荷兰的CV1988/Rispens株、中国的“814”株等;低毒力毒株:如cu-2株、K株等;中等毒力毒株:如B14株等;强毒力毒株:如JM株、GA株、HPRS-16株、北京-1株等;超强毒株:如MD/5株,RB1/B株等;超超强毒株:如584A株等。血清Ⅱ型病毒为非致肿瘤性病毒株。包括自然无毒力、明显无致瘤性的各毒株。这些毒株广泛存在于禽群中,起免疫保护作用,如美国的SB-1株和301B/1株等。血清Ⅲ型病毒为火鸡疱疹病毒(HVT)。包括抗原上与MDV相关的各毒株,如火鸡疱疹病毒,此毒株是从火鸡体内分离的,代表毒株是Fc-126株。
存在形式
MDV有以两种形式存在,即病毒粒子无囊膜的裸体病毒(不完全病毒)和有囊膜的完全病毒。在病鸡白细胞和内脏肿瘤组织细胞中主要为严格的细胞结合性病毒,是无囊膜(裸体)的不完全病毒。在外界的存活力很低,离开活体组织和活细胞就很快死亡,该病毒只有一层核衣壳,病鸡死亡后,由于细胞的死亡,病毒很快灭活。
生理特性
存在于病鸡的羽毛囊上皮细胞及脱落皮屑中的病毒,是有囊膜的完全病毒,为非细胞结合毒。因为病毒有囊膜及2~3层核衣壳,所以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消毒药不易起到作用。在鸡舍的尘埃中存在的病毒,在温室下生存4周以上,有的可达6周。在鸡粪与垫草中经16周仍有活力。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其生存时间更长。而细胞结合毒与完全病毒相比生存时间较短,4℃可存活2周,在37℃可存活18小时。
为害症状
该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等四种类型。
眼型:虹膜褪色,瞳孔变小,边缘成锯齿状,一般为单侧眼的病变。
皮肤型:毛囊肿胀,有时可见多个相邻的毛囊病变聚集一起。
神经型:单侧腿麻痹,呈劈叉姿势,或单侧翅膀下垂,颈部神经麻痹。
内脏型:一个或多个内脏器官中发生肿瘤,其中以卵巢、肝脏、脾脏、心脏、肺脏和肾脏为多见。
流行情况
鸡的易感性最强,特别是1日龄雏鸡的易感性比其他日龄的鸡都高。随着鸡群日龄的增长其易感性逐渐减弱。雏鸡感染该病后几个月才表现出临床症状,引起死亡。因此,该病发生的时间在鸡群3~5月龄之间,有的鸡群在100日龄后才见发病,甚至造成鸡群开产时间向后拖延。鸡群发病后每日都有死亡,但数量不一,不见死亡高峰。该病死亡率的变动幅度较大,有的仅为百分之几,有的达10%左右,较严重的可达30%以上。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是经呼吸道感染。病鸡可长时间向外界排毒,病毒可在羽毛毛囊上皮细胞内形成具有很强感染性的完全病毒,随羽毛毛囊上皮细胞的脱落排到自然环境中。这种完全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污染环境并在外界环境中生存数月,甚至数年。因此,环境的污染与该病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病理变化
各种脏器内部发生肿瘤,使得病变脏器明显肿大,其中以卵巢、肝脏、脾脏、心脏、肺脏和肾脏为多见,也可呈较大的、散在的、白色、质地较硬的肿瘤结节或肿瘤块。毛囊形成黄豆大的结节,多为弥漫性的小结节。臂神经或腰间坐骨神经丛出现一侧性呈念珠样肿大,发黄,横纹消失等。神经症状和肿瘤一般同时出现。
诊断方法
病原检查:采取病鸡肿瘤组织,接种于1日龄鸡雏,严格隔离饲养2~10周,然后作病理学检查;或接种于4日龄鸡胚卵黄囊内,可出现细胞病变,或在尿囊膜出现斑块;也可接种于鸡肾细胞或直接用接种的雏鸡肾做肾细胞单层培养,以分离病毒。
血清学检查:拔取病鸡腋下羽毛数根,剪下一小段毛根尖端,与马立克氏病高免血.清做琼脂扩散试验,如出现沉淀线即为阳性。此外,也可用荧光抗体试验和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注意与鸡淋巴性白血病鉴别。
防治措施
发病时无法治疗,只能够改善饲养环境,减少发病率。因此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