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疫衣原体
哺乳动物均易感的自然疫源性衣原体病
是人类、鸟类及一些哺乳动物均易感的自然疫源性衣原体病,原是鸟类的特种传染病,可传播于人,主要是由排菌鸟及其污染物引起
病原
病原为鹦鹉热衣原体衣原体对高温的抵抗力不强,55℃经5分钟、37℃经48小时即被灭活,日光照射下最多存活6天,在水中最多存活17天。本衣原体对酸和碱的敏感性较低,但易被季铵化合物和脂溶剂等灭活,一般消毒药如氯化苄烷铵碘酊溶液、70%酒精、3%过氧化氢可在数分钟内破坏其感染性。
流行病学
鹦鹉热衣原体对各种鸟均有致病性,以鹦鹉、鸽子为易感。病鸟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可由污染的尘埃和散在空气中的液滴经呼吸道或眼结膜感染,螨等吸血昆虫也可传染。由于人也可被传染,因此要注意自身保护。
症状
由于衣原体毒力强弱不同,病鸟的临床表现很不一样,鹦鹉、鸽子等可呈显性感染。患病鹦鹉精神委顿,不食,眼和鼻有脓性分泌物,拉稀,后期脱水、消瘦。幼龄鹦鹉常归于死亡,成年鹦鹉则可康复,并长期带菌。病鸽精神不安,眼和鼻有分泌物,厌食,拉稀,成鸽多数可康复而成为带菌者。
病情诊治
人类在接触鹦鹉热原体的传染以后即可获得感染。但是潜伏期往往难以确定,因为和禽类或哺乳动物的接触有时是很短,有时是经常性的,一般认为6~15天之间,个别病例的潜伏期可长达近40天。本病呈急性发病,患者发冷、喉痛、头痛、不适、体温38℃左右,若出现脉速,则意味头预后不良。初发症状很象流感。少数病例可逐渐发作,在开始1周内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颇似普通感冒。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不安、失眠、甚至谵妄,严重者出现昏迷。全身中毒症状、急性肾功能衰竭、胰腺炎、迅速死亡,从肺脏中分离到鹦鹉热衣原体。但是,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非典型性肺炎;干咳、少量粘液,有明显铁锈色,个别主诉胸痛。白细胞稍低。衣原体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可使患者恶心、呕吐、甚至出现黄疸、少尿。严重病例可累及心血管及神经系统,表现为心肌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等症状,可在心肌炎患者心肌内的巨噬细胞中检查到包涵体。一般有心脏损害病例同时有肺炎出现,病死率也高。严重感染患者多在发病2~3周时死亡。在抗生素未闻世之前,本病暴发流行病死率达20%。已降至1%以下,且多数为老年人和幼儿。临床上根据症状,有鸟粪接触史即可初步诊断。不过鉴于临床病情变化很大,必须有实验室的辅助以明确诊断。
鹦鹉热衣原体在鸡胚卵黄囊及HeLa细胞、猴肾细胞培养中易于生长,并能感染小鼠发生肺炎、腹膜炎或脑炎而致死。
鹦鹉热衣原体还能产生一种红细胞凝集素,能凝集小鼠和鸡的红细胞。这种凝集素为卵磷脂核蛋白复合物,其作用可被特异性抗体及Ca++所抑制。
病原体分离可采取患者血液或痰液。痰液宜加链霉素处理。注射至小鼠腔及鸡胚卵黄囊内,接种动物常于7~10天内死亡。剖检后取脾、肺、肝等涂片涂色,查看有无衣原体及嗜碱性包涵体。结果阳性时,再进行血清学鉴定。
血清学试验患本病后常可检出特异性抗体升高。补体结合抗体在体内维护时间较长,可在病初期及后期采取双份血清标本进行试验。
如后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抗体滴度高4倍或以上,则有诊断意义。此外,还可进行血凝抑制试验
传播
当人吸入该细菌,通常就会被传染。这细菌通常是来自已经受到感染的鸟的干粪。
人们也可能因为口与鸟嘴接触(接吻)或触摸已经受到感染的鸟的羽毛或 组织而被传染。
还没有证据显示鹦鹉热可以由人传染人. 所有鸟儿都有可能受到感染,但作为玩赏的鸟[例如:鹦鹉(parrots)、大尾鹦鹉 (parakeets)、鸡尾鹦鹉(cockatiels)];和家禽(火鸡和鸭子)是最常传染人的鸟 儿.
最易染上鹦鹉热的人是那些因为工作的关系或嗜好而与鸟儿接触的人。例如: 鸟儿的主人、宠物店的雇员、兽医、或家禽的加工工人。
防治
控制传染源,引进的新鸟先要了解当地是否有衣原体病存在,隔离观察2周后方可入群。
②病鸟粪便、垫料、羽毛要认真处理,笼具应严密消毒,消灭吸血昆虫,严防此病传播。
③可用四环素(包括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治疗,氯霉素有毒性不能用。治疗量每公斤饲料2~4克,但对隐性感染者效果不大。治疗应在严格的隔离条件下进行,数量少时应考虑淘汰病鸟。
④喂“鸟乐”4号5~7天,每天1克。
⑤喂“增年”6号胶囊效果较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07 09:43
目录
概述
病原
流行病学
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