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虾
深海磷虾科动物
磷虾是指一种类似虾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英语名称krill,来自挪威语,意为“鱼的幼苗”。在英语中还有另一个名字euphausiids,源自其拉丁目名Euphausiacea。磷虾这种小型的甲壳亚门浮游动物是须鲸、蝠鲼、鲸鲨、锯齿海豹及海豹的食物,磷虾分布于世界各个海洋,多数物种在整个海洋里皆有分布,但亦有一些物种是特有种,或仅分布于浅海带,在南冰洋和日本周围的海洋。每年,全球的磷虾总繁殖量为20万吨,其中大部分在斯科舍海。磷虾大多可用作水产养殖和水族箱的饲料。是日本与俄罗斯人的食品。它们靠吃从冰层上刮擦下来的海藻生存。
简介
磷虾这种小型的甲壳亚门浮游动物是须鲸、蝠鲼、鲸鲨、锯齿海豹及海豹的食物,也是一些海鸟的主要食物。是接近食物链最底部的关键物种(keystone species),不过仍不算最底部,因为它们会进食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和一些比它们更小的浮游动物(zooplankton)。在南冰洋的南极磷虾可制造逾5亿公吨的生物质能,约为人类的两倍,每年有逾一半的南极磷虾被鲸、海豹、企鹅、鱿鱼和鱼吃掉,而它们会再继续繁殖下一代,以维持种群总数。大部分的磷虾物种每天会在海面和海底之间垂直迁徙一段很长的路线,因此它们的猎食者也会跟着在夜间上海面,日间则潜至海底。磷虾分布于世界各个海洋,在南冰洋和日本周围的海洋,商业性的捕磷虾行动是被许可的。每年,全球的磷虾总繁殖量为20万公吨,其中大部分在斯科舍海。磷虾大多可用作水产养殖和水族箱的饲料。是日本与俄罗斯人的食品,在日本又称冲酱虾(オキアミ)。
分类学
磷虾目可分为两个科:深海磷虾科(Bentheuphausiidae)和磷虾科(Euphausiidae)。深海磷虾科中只有一个物种,即深海磷虾(Bentheuphausia amblyops),它们生活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一般认为它们是现存的磷虾中最原始的一个物种。磷虾科(Euphausiidae)中有十个,共85个物种,其中的磷虾属(Euphausia)是最大的一个属,有31个物种。磷虾目中较有名的物种有南极磷虾、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北方磷虾(Meganyctiphanes norvegica),它们是磷虾渔业的主要捕捉对象,其中南极磷虾的数量最多。
分布
磷虾分布于世界上所有的海洋中。多数物种在整个海洋里皆有分布,但亦有一些物种是特有种,或仅分布于浅海带。Thysanoessa属的物种分布于大西洋及太平洋,太平洋磷虾亦如是。北方磷虾分布于南至地中海的大西洋北部。在南极,已知有Thysanoessa属的一个物种(T. macrura)及磷虾属的六个物种分布在那里。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一般生活在水深不多于100米的海洋中,反之,冰磷虾(Ice krill,学名Euphausia crystallorophias)现时的最高记录为水深4,000米,但一般都是生活在水深300到600米的海洋中。其他分布于南冰洋的物种有“E. frigida”、“E. longirostris”、“E. triacantha”和“E. vallentini”。
生活方式
冰雪覆盖的海面下生活着小小的鳞虾,整个冬天它们都待在这里。在这几个一片漆黑的月份里,它们靠吃从冰层上刮擦下来的海藻生存。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们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还会收缩身体,把自己恢复到幼年时期的样子。随着春天气温的升高,冰层开始融化,储存在其中的少量空气被释放出来。这些气泡周围生长着一些微型海藻,这时鳞虾就会用脚不停地拍打,把海藻收集起来作为食物。太阳光线越来越强烈,投射到更深的海水中,浮藻开始大量生长,鳞虾也离开慢慢融化变小的冰块,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吞食这种新生的食物。
南极鳞虾
又称南大洋鳞虾,只分布于南极辐合带以南海域。体长4-6cm,成熟个体重0.7~1.5g,体色是粉红色,几乎透明,腹部发光器可发出蓝绿光。繁殖能力很强。雌虾产卵平均可达7000粒,孵化后仔虾发育期约需7周,越冬后至翌年春夏即长到6cm,寿命一般2~3年。
解剖学与形态学
磷虾是甲壳亚门动物,有甲壳素的外骨骼,可分为三个部位:头部(cephalon)、胸部及腹部。首两个部分共为头胸部(cephalothorax)。大部分的磷虾的外骨骼均是透明的。磷虾有复杂的复眼;一些磷虾可以用变色来适应不同环境的光线。它们有两条触角和一些在胸部的脚,称为胸肢(thoracopod)或胸足(pereiopod)(其以此为名是因为这些足大多是在胸部的下面;不同的属和物种均会有不同数目的胸肢)。所有磷虾均有五条游泳的足称为腹肢(pleopod)或“游泳足”(swimmerets),与一般的淡水龙虾很相似。成年的磷虾大多长约1至2厘米,而一些磷虾的物种可长达6至15厘米。磷虾可被轻易从其他甲壳亚门动物中区别出来,像是用外部突出的鳃来区别磷虾与真虾就是一个好例子。很多磷虾都是使用滤食(filter-feeding)的:它们会用胸肢来把食物从海水中过滤出来。这种过滤方法对那些以浮游植物为主要食物的磷虾来说是很适合的,特别是在进食单细胞的藻类硅藻(diatoms)时。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一致认为大部分磷虾都是杂食性,而小部分为肉食性,会捕捉小型的浮游动物和幼鱼。除了深海磷虾外,其他所有的磷虾均会发光(Bioluminescence),它们有一个称为发光器官(photophore)的器官,可以发出光来。它们的光线是通过酶促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反应造成的,其中的荧光素(luciferin)(颜料的一种)就是由荧光素酶(Luciferase)活化的。一些研究指出很多磷虾的荧光素是一种荧光的四吡咯(tetrapyrrole),跟沟鞭藻类(Dinoflagellate)荧光素相似,但不是全然相同,磷虾自己本身并不能生产物质,但它们却可从含有沟鞭藻类的食物中吸取得到这种物质。磷虾的发光器官是一个复杂的器官,可以聚焦光线,亦可由肌肉转动。这种器官精确的运作人类仍未能清楚了解;它们很可能有交配的动机,可能是社交互动的方式之一。一些研究员认为磷虾可能是用荧光来作伪装的用途,用光线来令它们的影子变得明亮如周围的环境,令位处其下方的捕猎者更难注意得到它们。行为大部分的磷虾均为群居动物;那些种族会因地区和物种的不同而其大小及密度有所分别。南极磷虾就曾有过多达每立方米的水有10,000到30,000个个体的族群的记录。族群是一种防御的方式,让捕猎者选出一个族群中的个体,这就能减低自己被猎的机会。磷虾一般都有一条垂直的迁徙路线。它们在日间会下潜到较深的水底,而在夜间会上浮至近水面的浅水区。在它们下潜到较深的水底时,它们的活动会减少,似乎是为了减少遭到捕猎的机会及保存更多的能量。一些磷虾(如南极磷虾、E. pacifica、E. hanseni、Pseudeuphausia latifrons或Thysanoessa spinifera)的族群亦会在日间在水面觅食和繁殖,但是这样做会更危险,因为这令它们很容易受到捕猎者的攻击。
经济
从19世纪开始,磷虾就一直是人类和其宠物的食物资源,而日本人甚至可能在这之前更早就懂得吃磷虾。大规模的钓鱼活动只在1960年代末期及1970年代才得以发展,而现在这些活动只在南极海域及日本附近的海域才有进行。在历史上,最大的捕磷虾国家为日本和苏联,或是分裂后的俄罗斯和乌克兰。1983年,捕猎磷虾达到最高峰,只是南冰洋就有逾528,000公顿的磷虾收获。1993年,俄罗斯放弃了捕磷虾的事业,于同年,保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公约(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CCAMLR)制定了南极磷虾的捕捞配额限制,因为各国在南极海域大量捕捞磷虾,会影响到那里的鲸类的生存。今天,南极最大的捕磷虾国家为日本,之后是韩国、乌克兰和波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20:3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