鳕鱼
鳕形目鳕科鱼类
鳕(学名:Gadus)即鳕属,是一类鳕形目鳕科的大型海洋鱼类,共有三种即大西洋鳕(Gadus morhua)、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及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其中最大种大西洋鳕体长最长约200厘米,体重最大约96千克,狭鳕体型最小,体长最长约96厘米。鳕鱼腹部通常呈现为白色。在头部、鳍、尾巴和身体上,鳕鱼还分布着颜色较深的斑点。
动物学史
分类与演化
传统观念中,鳕属包含大西洋鳕、太平洋鳕和狭鳕(Gadus macrocephalus ogac)三个成员。然而,随着对狭鳕基因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其基因与大西洋鳕和太平洋鳕较为接近,因此有观点认为狭鳕应被视为新的鳕属成员。另一方面,狭鳕与太平洋鳕之间的基因差异相对较小,这导致一些学者提出狭鳕应被视为太平洋鳕的亚种。然而,截至2006年,学术界普遍接受的鳕属分类为大西洋鳕、太平洋鳕及狭鳕。
鳕属的起源可追溯到大约在300至350万年前的大西洋,鳕通过白令海峡成功进入太平洋。但狭鳕进入太平洋的时间相较太平洋鳕要晚,具体时间可能晚至距今约20万年,因此其基因与大西洋鳕更为相似,而狭鳕是通过白令海峡又回到了大西洋。
命名由来
瑞典博物学家林奈(Linnaeus, 1758)最早在1758年对鳕属进行了命名,其模式种采集自欧洲。鳕属这一名称源自希腊语gadus,直接意为“鱼”。在中国,太平洋鳕俗称大头鱼、大口鱼。
形态特征
总体特征
鳕鱼腹部通常呈现为白色。在头部、鳍、尾巴和身体上,鳕鱼还分布着颜色较深的斑点。
物种特征对比
栖息环境
鳕鱼不仅在海岸线附近出没,还深入至大陆架区域,特别是在沿300米等深线的地方,鳕鱼的数量尤为众多。它们能适应的水体温度范围相当宽广,从冰冷的0℃到较为温暖的20℃都能生存。然而,成体鳕鱼更倾向于生活在平均温度较低的环境中,通常在10℃以下。
太平洋鳕鱼对于栖息地的选择有着独特的偏好,它们更喜欢在有粘土、沙子或泥土的软底区域生活。初孵的太平洋鳕幼鱼通常会在水体上层活动,而随着它们的成长,较大的幼鱼和成鱼则会逐渐迁移到海底附近生活。
相比之下,狭鳕则更偏爱栖息在有粗糙沉积物的岩石底部。
分布范围
鳕鱼广泛分布于多个海域,包括北大西洋、北冰洋以及北太平洋。大西洋鳕主要分布在北美的东部和北部海岸,沿着格陵兰海岸,从比斯卡伊湾一直向北延伸到北冰洋,其分布范围还包括冰面周围的大西洋水域、北海和巴伦支海。太平洋鳕的分布则从中国北部的黄海开始,穿越白令海,直至楚科奇海,并沿着阿拉斯加湾和北美海岸向南,一直延伸到加利福尼亚的莫尼卡湾。而狭鳕分布在北太平洋地区,其北界可至白令海峡,西部南至日本沿海,东部则南至美国加州沿岸。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大西洋鳕鱼会捕食任何能够捕获的猎物。在幼体阶段,它们主要以浮游动物和小鱼为食。而到了成体阶段,大西洋鳕鱼则成为海底的顶级捕食者,以各种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食,有时甚至包括同类的幼体。大西洋鳕鱼的体色也会因食物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甲壳类动物为食的个体体色偏棕,而以鱼类为食的个体体色则偏绿。
太平洋鳕鱼和狭鳕鱼的食性也类似。它们的幼鱼主要以浮游动物和小鱼为食,而成体则主要以其他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同样包括同类的幼体。
洄游行为
在大西洋鳕的群体中,年长的个体会起到引导的作用,带领整个鱼群进行洄游。年轻的鳕鱼则通过观察和学习年长者的行为,掌握洄游的路线。种群中年长个体数量的变化有时会导致不同的洄游路径的产生。这些鳕鱼在冬季会选择在较深的大陆架地区进行产卵,而到了夏季,则会前往较浅的水域觅食。
太平洋鳕鱼也有类似的习性。它们会聚集在一起,按照季节的变化从深海的外大陆架和上层大陆架区域的冬季产卵地,洄游到浅层及中上层大陆架的夏季觅食地。其夏、秋栖息于黄海冷水区域,冬季洄游于水深50米左右沿海越冬。洄游性较小,春末夏初,少量游向北部及近岸,秋季则南游入深水。
狭鳕也有相似的洄游模式。其洄游距离较长,主要包括产卵洄游和昼夜洄游。一般从深水向浅水洄游产卵,它们在冬季选择较深的大陆架地区作为产卵地,而在夏季则迁移到较浅的水域觅食。
交流行为
大西洋鳕鱼具备通过鼓鸣肌肉发出声音的能力,以此作为交流的方式。雄性鳕鱼发出的声音大小与其整体健康状况呈正相关,即那些拥有发达肌肉的雄性能够发出更大的声音,从而在与其他雄性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生长繁殖
生长特征
大西洋鳕鱼并不会照顾其后代,一旦卵被释放到水中,它们便失去了保护,随着洋流漂浮至水体上层。卵的孵化温度范围为2~8.5℃。孵化后的幼鱼主要在中上层水域生活,以浮游生物为食。随着它们进入稚鱼期,会逐渐下沉至较深的水域,并改变食性,开始捕食小鱼和无脊椎动物。成年鳕鱼则主要生活在海底。
在营养充足的环境中,大西洋鳕鱼孵化后仅2个月,其体重便可达到1克,而在2年后,体重可增长至200克。在黄海地区,太平洋鳕鱼在约1年的时间内,身长可长至17~19厘米,体重可达约80克。狭鳕幼鱼的存活率受食物供应、环境条件和捕食者等多种因素影响。为了储备能量,它们会在第一个冬天到来之前尽可能地多进食。较大的幼鱼更倾向于捕食脂肪含量较高的鱼类。
大西洋鳕鱼的寿命可长达20年以上,通常在2~3岁时达到性成熟,此时其体长大约在30~40厘米之间。太平洋鳕鱼的寿命则不超过20年,它们通常在4~5岁时性成熟,此时体长在49~58厘米之间。而狭鳕的寿命约为12年,它们在3~4岁时达到性成熟,此时体长在30~50厘米之间,体重在0.5~1.4千克之间。
繁殖方式
在冬季到早春的繁殖季节,雄性大西洋鳕鱼在繁殖时会围绕雌性游动,并通过肌肉运动发出声响。它们采用直立的交配姿势,雄性用腹鳍勾住雌性,在雌鱼下方完成受精过程。繁殖期间,鳕鱼的密度极高,每立方米水域中可能有多达一条以上的鳕鱼,且多对鳕鱼会在同一区域同时产卵。雌性鳕鱼通常会进行多次产卵,每次的产卵量占其总量的5%~25%。体型较大的雌性鳕鱼一次可产下300万至900万个卵。
太平洋鳕鱼的繁殖季节则从1月持续到5月,它们选择在100到300米深的大陆架边缘和斜坡上产卵。每条雌性太平洋鳕鱼一次可产下超过100万个卵。
人工养殖
养殖现状
太平洋鳕人工育苗在中国已获突破,由于太平洋鳕为典型的冷水鱼类,这种鱼类的养殖需要在配备有地下海水井的工厂化养殖场中进行,以确保其生长环境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养殖管理
太平洋鳕育苗的主要技术工艺包括亲鱼选择调控、人工授精、孵化、苗种培育。而在商品鱼的养殖阶段,主要是将生长至8厘米以上的大型苗种转移至配备有地下海水资源的工厂化养殖场,进行为期约18个月的培育,直至其达到商品规格。此外,也可将培育的苗种在适宜的海区进行人工增殖放流。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1996年,大西洋鳕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极危(VU),太平洋鳕和狭鳕未列入名录。
种群现状
截至2024年,对该属动物尚无具体统计,2021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数据,太平洋鳕鱼捕捞量为15万吨,大西洋鳕鱼捕捞量为590吨,狭鳕捕捞量为145万吨。
濒危原因
鳕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在于气候的逐渐变暖、大规模捕捞及环境被污染。气温的上升导致太平洋鳕的幼体在能够独立觅食之前,过早地耗尽了卵黄囊中的能量储备,使其死亡率上升。石油勘探作业中使用的地震探测设备,对大西洋鳕产生了不良影响。在运用了这些设备的海域,捕获的鳕鱼数量大幅减少,渔获量下降了50%~80%。在3%的大西洋鳕的胃中发现了塑料碎片,塑料材质多样,共有9种类型,其中聚酯类塑料最为常见。尽管这一比例低于太平洋鳕,但仍表明鳕鱼可能直接吞噬了塑料,或者通过捕食含有塑料的猎物而间接摄入。
保护措施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对鳕种群进行监控,以便对其数量和变化趋势的掌控,并对每年的捕捞限额做出合理调整。而加拿大也对鳕资源加以保护,设定了捕捞限额。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鳕鱼在生态系统中占据关键位置,它们位于食物链的上层,能够有效调控中小体型鱼类及底栖生物的数量。在底层水域,鳕鱼扮演着重要的捕食者角色,它们以多种生物为食,同时,鳕鱼也是大型海洋生物如各种海鸟和海洋哺乳动物的捕食对象。
食用价值
大西洋鳕鱼,特别是在大西洋西北部,是备受瞩目的重要鱼类。长期以来,它一直是欧洲和北美等地区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甚至被誉为“纽芬兰的财富之源”。直至20世纪90年代,大西洋鳕鱼都是众多渔民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其肉质鲜美且少刺,因此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食用鱼。事实上,著名的英国菜肴炸鱼薯条,其中的鱼便是由大西洋鳕鱼制成。鳕鱼可鲜食,也可制成成干品,例如制成鱼糜、鱼子、鱼片等食品。
营养价值
鳕鱼肝大,肝油含量高,可制鱼肝油,是制鱼肝油的重要原料之一。狭鳕每100克肉可放能量368千焦,含蛋白质20.4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0.5克,维生素A14微克,钾321毫克,镁84毫克,磷232毫克。
相关文化
由于鳕鱼是从海洋中捕捞的,根据欧洲的传统观念,它被视为一种凉性食物,因此可以在天主教的斋戒期间食用。正因如此,鳕鱼在欧洲人的心目中承载了深厚的宗教意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19:31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