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地区制作的金银器。在 2号墓内,除了发现金质的指环、镯、钗、铃、珠和一些透雕或月牙状的金饰外,还出土了两件金花冠饰,大冠高28厘米,长方形透雕云纹的金冠饰上竖着16支金花枝,上面悬缀着金环和金叶,可能是鲜卑上层人物冠上插饰的金步摇。在北票西官营子发掘的北燕太平七年 (415)冯素弗夫妇墓内,发现了金质“范阳公章”、捶揲的佛像金冠饰及其妻插步摇的金冠饰。在义县保安寺村石椁墓内,还出土了一件圆银箍上伸出二只向上反卷银钩的银头饰。另外,在一长方形金牌饰上,捶揲出 3只回首站立的鹿纹,形象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二兰虎沟出土的相似,反映了鲜卑慕容与拓跋两族之间的联系。
西晋时 (265~316) 拓跋
鲜卑族金银器,最重要的是1956年在内蒙古凉城县小坝子滩沙虎子沟出土的一批。其中“晋鲜卑归义侯”金印,长2.25厘米,宽2.25厘米;“晋乌丸归义侯”金印,长2.25厘米,宽 2.3厘米;“晋鲜卑率善中郎将”银印,长2.15厘米,宽2.15厘米。3印均为驼钮。墓内还发现多件具有
拓跋鲜卑特点的金牌饰,内中有长9.5厘米的兽形金牌饰,高4.1厘米的镶嵌杂宝石兽形金饰件,长9厘米的兽形金饰件,高3厘米的兽形饰金戒指,还有金耳坠。在一件长10厘米的四兽形金饰牌的背面,錾刻有“猗金” 3字,猗即猗,可见是拓跋鲜卑三部之一猗部的遗物。捶揲的金牌饰,显示了拓跋鲜卑与匈奴文化的联系。以狼、狐和马纹为主要题材的牌饰,反映了鲜卑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