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堤
东汉建筑
东汉建安年间,吴、蜀双方在益阳屯兵对峙。后来关羽单刀赴会,与鲁肃议和,鲁肃移驻资江北岸。鲁肃在北岸建筑土城,人们称为“鲁肃城”.后因土城久经风雨蚀化,废弃成堤,故称鲁肃堤。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年)开始拓鲁肃堤,修筑城墙,筑有银城(东门)、金城(西门)、迎恩(南门)、拱极(北门)四座城门。
简介
清朝乾隆三十年重筑城墙,嘉庆年间竣工。城墙呈不规则四边形状,且青砖砌筑,东、西、南三面开门设启闸。光绪三年(1876年),知县吴兆熊主持,再次进行修建。
民国时期,国民党军队毁城墙修工事,县长王秉丞拆城墙,使古城墙遭到破坏。现东、南、北三方青砖城墙和东门残存,城墙基宽4米,顶面宽2.55米,残高2.7米—3米。南、北城墙均为防洪大堤,东门石门保存较好。
地理位置
鲁肃堤在益阳市西门口一带。鲁肃堤又名鲁肃城。相传乃鲁子敬拒关候于益阳时所筑,为益阳故城,这是有案可查的益阳最早的城墙。据清同治《益阳县志》记载:东汉建安20年(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索荆州,刘备不允,孙权大怒,一气之下派大将吕蒙进取长沙。刘备得知后,令义弟关羽驻守益阳,以便增援长沙。孙权再次增援兵,遗鲁肃拒关羽于益阳。不料,鲁肃先于关羽抵达,遂驻军于江北县城。为便于安营扎寨,加强防御,鲁肃指挥将士,夜间坚守操练,白昼修筑工事,筑堤高三米宽一米,长数百米,为益阳故城。千余年来,世事变迁城池蚀化。自明清以后,遂改城为堤。
相关诗词
古人李昌俊曰:
鲁临淮是古奇男,
万马西来此驻骖;
留下一堤春草绿,
鹧鸪声里唱江南。
人文历史
在现在益阳东门口的老街上,可见到一块标明地名的巷牌;鲁肃巷,再往前走,可看到不到100米的一截高两米、青砖夹黑土结构的土堤,土堤上面嵌有一块1984年由益阳县政府颁布的鲁肃堤作为县文物重点保护的公告,这就是益阳人传说了上千年的“鲁肃堤”。
鲁肃为何要在益阳筑堤,堤的作用是什么?《益阳县志》上没有说明,而问当地居民,说法居然是有几种;一说就是城墙,二说是防汛用的,三说是防兵的,具体讲,就是怕曹操来打益阳。四说是和关羽单刀会时所筑,防关羽的。看到这些杂乱无章的说法,我们觉得有必要把它考查整理出来,还原历史原来的真正作用和目的,以正视听。
考查鲁肃和三国时期的历史;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关羽与鲁肃隔资江单刀会之后,当年秋,因曹操攻击西川,蜀国要孙权出兵攻打皖城来分散曹操的兵力,不得不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还给孙权,蜀国撤兵,益阳属于东吴。自然,这年入冬时鲁肃也就以戊边大吏的身份移驾江北,住进了益阳城内。
但鲁肃住进益阳城内后,却是个十分苦的苦差,鲁肃是一个有长者之风的君子,《吴书》这样评价:“肃为人方严,寡於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但在那个“兵不厌诈”的战乱时期,厚道的君子之风往往是会吃亏的,虽然在促成孙刘联合抗曹中,鲁肃起了决定性作用。鲁肃从大局考虑,又劝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继续巩固孙刘联盟,然而,在归还荆州的问题上,鲁肃却成了照镜子的猪八戒-----两面不是人,是一个十分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一方面,他要继续维系蜀吴联盟的大局,另一方面,他希望刘备和诸葛亮有君子之风,归还荆州,履行其诺言,但又不得不时时刻刻将刘备和诸葛亮作小人提防,因为他们的边界就在对面不远的武陵(常德),这是随时可来进犯或与已经归还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联络内外夹攻的。再一方面,他又要履行他在吴主孙权面前的担保,荆州是他主张借给刘备的,现归还荆州遇到这么多的麻烦,都是因他的责任而起,孙权虽没有十分责怪他,但也有些埋怨,孙权说起鲁肃时说:“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这些难以理清和现实的矛盾纠缠着他,因此,仁厚的鲁肃活得十分累。
鲁肃的困境是一回事,但具体筑堤又是怎么会事呢?我们现在可以从留下来的那一截堤作分析研究;这截堤是东北----西南走向,老堤是一直延伸到资江河边(延伸的部分已经被毁了),这就显然不是防汛挡水的,而又只有数百米东北----西南走向的一条直堤,也就不是城墙了,排除这两个作用后,就只剩下“挡人”的作用了,那么,是挡东南方向来的人也还是挡西南方向来的人呢?从现在居住的情况来看,似乎是挡东南方向来的人,因为居民都住在西南边,其实,这是后来大码头文化崛起城市西移的缘故,如果我们从战争的常识来看,东南方向就是资水和洞庭湖,本身就是天然屏障,历史上也是吴国的后方,是不需要防备抵挡的,因此,是防备抵挡西北方来的入侵者,说白了,就是防备抵挡来自武陵(常德)的蜀国入侵者,是专门为了防止关羽和巩志来袭击的,今天看起来虽只有两米多高的一段土墙,但在冷兵器时代,防止箭射和马冲是相当起作用的。然而,这道堤终究没有起作用,大概是蜀国看到是鲁肃驻守益阳的缘故吧?
但随着事过境迁,鲁肃堤也发生了巨大的沧桑改变,1938年,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了益阳,那时守益阳城的国民党驻军,以为飞机轰炸后日本人马上就会派地面部队打进益阳,于是,与军民一道共同筑工事抵挡日本人,其指挥官因听信了当地人传说鲁肃堤有抵挡入侵者的神气功效,竟要民工把鲁肃堤挖毁来修筑工事,鲁肃堤也就因此被毁掉大半。但此后日本人并没有马上进入益阳,原因是益阳这里是国民政府西撤的交通要道,飞机来这里轰炸,只是侦察破坏而已,但许多益阳人则认为这是鲁肃堤修筑工事所起的保护作用,自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1944年6月,日本人还是占领了益阳,不过,这是另外的话题,这里不细述。
鲁肃以长者之风待人,而刘备和诸葛亮以自身集团的利益,把这位厚道的老朋友弄得里外不是人,已经很对不起他了,平心而论,刘备和诸葛亮在鲁肃面前是做了小人的,这一点,刘、诸二人心中是有数的,也是愧疚的。
两年后(公元217年),鲁肃累死在益阳任上,尸体运回吴国的巴丘(岳阳),孙权亲自为其选址安葬,也算是对这位厚道的长者一个安慰,自然,这也是吴国所给的最高破格待遇。而此时远在四川成都的刘备和诸葛亮闻讯,也在成都破格的举行了大型的悼亡仪式,诸葛亮亲自为鲁肃守孝三天,也算是对死者鲁肃的赔礼和道歉吧!
鲁肃堤1700多年来都横在益阳,虽然它没有具体起到任何作用,自然也就没有造成厮杀的流血战争,但它却似乎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做人道理;国家、战争、敌人,在对待和处理这些纠纷和利益的时候,人性始终应该是第一位的,善良厚道才是做人的根本,也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以人为本”。
我们就守在鲁肃堤旁边,但愿多数人都能读懂这个道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3:00
目录
概述
简介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