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拼音:lǔ),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鱼从口,表示鱼入人口,味道鲜美的意思;一说像鱼在器皿之中。“鲁”本义指嘉美,但现代汉语不常用这一意义。“鲁”后来假借指鲁莽,意思是愚笨、迟钝。
文字源流
会意字。“鲁”字甲骨文写作图1,上部为“
鱼”字,下部是一个“口”字,表示鱼入人口;也有人将“口”理解为盛放鱼的器皿。金文(图2-5)字形与甲骨文基本相同,只是鱼尾增加了两点;下部“口”中多出一横,表示尝到美味,本应写成“甘”字,但后来讹变为“日”字。小篆(图8、9)字形由象形变成抽象的符号,上部还是鱼,但鱼尾则变成四点;有的字形将下部的“口”写成“白”。汉隶、楷书字形沿袭秦篆,但将“白”变成“曰”从向成了上“魚”下“曰”的“魯”字。后简化成“鲁”。
从甲骨文字形来看,“鲁”最初之义就是表示美味。远古先民捕鱼而食,鱼肉细腻鲜美,先民们认为吃鱼是吃美味的食物。因鱼为佳肴美食,所以“鲁”字本表示鱼味道鲜美,引申就有了嘉美吉祥的意思。甲骨卜辞中常见“吉鲁”一词,表示占卜的结果“嘉,吉利”。
在历史的演变中,“鱼”“鲁”二字渐行渐远。“鱼”字仍是餐桌上的主力,而“鲁”字的常用义已远离厨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意义的演变过程可能是这样的:一支由“嘉美”引申为“大”,如称大碗为鲁碗;由“大”引申为“粗”,由“粗鲁”又引申出“鲁钝”的常用义。一支飘至华夏北部且雄踞一方,即鲁国,后来成了山东的别称。山东半岛三面环海,盛产鱼类,当地人以捕鱼为业,此当是山东一带称“鲁”的来源。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白部】郎古切(lǔ)
钝词也。从白,鲝省声。《论语》曰:“参也鲁。”
说文解字注
“钝䛐也”注:孔注《论语》曰:鲁,钝也。《左传》:“鲁人以为敏。”谓钝人也。《释名》曰:“鲁,鲁钝也。国多山水。民性朴钝。”按,椎鲁,卤莽皆即此。
“从白,鱼声”注:各本作鲝省声。按,鲝从差省声,在古音十七部,今之歌麻韵。鲁字古今音皆在五部,𧀦、橹字用为谐声。古文以旅为鲁,则鲝为浅人妄改也。今正。郎古切,五部。
“《论语》曰:‘参也鲁。’”注:《先进》篇文。
广韵
郎古切,上姥来 ‖ 鲁声鱼部(lǔ)
魯,鈍也。又國名,伯禽之後,以國爲姓,出扶風。又羌複姓,有魯步氏。郎古切。十七。
康熙字典
【亥集中】【鱼部】鲁
古文:𣥐《广韵》《正韵》郎古切。《集韵》《韵会》笼五切,並音虏。《说文》:钝词也。《论语》:参也鲁。何晏注:鲁,钝也。曾子性迟钝。
又国名。《诗·鲁颂》谱:鲁者,少昊挚之墟也。《前汉·地理志》:周兴,以少昊之虚曲阜封周公子伯禽为鲁侯,以为周公主。《释名》:鲁,鲁钝也。国多山水,民性朴鲁也。
又姓。《广韵》:伯禽之后,以国为姓,出扶风。
又复姓有鲁步氏。
又《集韵》:旅,古作鲁。注详方部六画。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鱼”宽“日”窄。“鱼”,“田”的底部在横中线,“田”中短竖在竖中线;末笔长横在横中线下侧,两端超出上部。“日”,居下居中,宽度与“田”底部相当。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