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
鱼雷
鱼雷,能在水下自航、制导,攻击水面或水下目标的水中武器。由潜艇、水面舰艇和飞机携载,用于攻击潜艇、水面舰船及其他水中目标。鱼雷使用范围广,能自动搜索攻击目标,具有隐蔽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命中率高、爆炸威力大等特点,是海军主要的攻击武器之一。
发展沿革
鱼雷的发展经历了从冷机到热机、无自导到有自导、自导到线导、单一反舰到反舰反潜、与导弹相结合等多次变革,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①鱼雷的问世。1866年,英国工程师R.怀特黑德在阜姆城(今克罗地亚里耶卡)研制成功第一枚鱼雷,称为“白头”鱼雷,利用压缩空气驱动活塞发动机带动一个螺旋桨推进,通过液压阀操纵水平舵控制鱼雷的深度,但不能控制鱼雷方向。1881年,制成双螺旋桨推进装置,消除了鱼雷因单螺旋桨产生的横滚。1897年,奥地利人L.奥布里使用陀螺仪控制鱼雷的方向,提高了鱼雷的航向精度和命中率,后经改进,使鱼雷可作转角射击,提高了鱼雷战术的灵活性。
②热动力鱼雷。1904年,美国布里斯公司的工程师F.M.莱维特发明燃烧室,以热动力发动机代替压缩空气发动机,制成第一条热动力鱼雷(又称蒸汽瓦斯鱼雷)。至第二次世界大战,鱼雷都采用自控式热动力,只能用于攻击水面舰船。
③电动力自导鱼雷。1938年,德国首先在潜艇上装备了无航迹的G7e电动力鱼雷,克服了热动力鱼雷航行中因排出气体而暴露航迹的缺点。1943年,德国研制出单平面被动式声自导Gnat电动力鱼雷,可接收水面舰船的辐射噪声自动导向目标,提高了命中率。
④线导鱼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德国研制成功电动力“云雀”线导鱼雷,采用线导加末段被动声自导,发射舰艇通过导线与鱼雷连接并进行遥控,不易被干扰。
⑤反潜鱼雷。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苏联研制出双平面主被动声自导鱼雷,既能反舰又能反潜。
⑥火箭助飞鱼雷。美国于1962年、1965年先后研制成功舰载“阿斯洛克”和潜载“沙布洛克”火箭助飞鱼雷,可携带MK44型电动鱼雷、MK46-1型热动力鱼雷;澳大利亚于1964年研制出“伊卡拉”、法国于1965年研制出“马拉丰”火箭助飞鱼雷;苏联于1968~1974年先后研制出“SS-N-14”“SS-N-15”“SS-N-16”火箭助飞鱼雷,利用火箭使鱼雷经空中助飞一段距离再入水航行,增大了鱼雷的攻击距离和速度。
⑦尾流自导鱼雷。60年代后,俄罗斯和美国先后研制并装备了53-65、MK45-F型尾流自导鱼雷。这是利用舰船航行时产生的尾流导向目标的反舰鱼雷,具有抗干扰性能好、可攻击浅水高速目标、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等特点。
⑧超空泡鱼雷。90年代俄罗斯突破传统设计思想,研制成功以两级火箭(一级为固体火箭发动机,二级为铝镁加海水作反应燃料的喷气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的“暴风”鱼雷,使鱼雷航行在阻力很小的水下气泡流场中,获得高达200节的速度。
20世纪70年代后,鱼雷采用了微处理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高了制导系统的检测能力、抗干扰和识别目标的能力,成为水下精确制导武器。
生产鱼雷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日本和中国,出口鱼雷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
1885~1888年,中国清朝北洋水师购进英国的“白头”鱼雷和德国“黑头”鱼雷,开始了装备使用鱼雷的历史。
民国时期海军购买日、法、德等国鱼雷,在抗日战争中曾三次使用鱼雷攻击日本军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海军的鱼雷研制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首先仿制苏联的反舰鱼雷,70年代独立研制了重型反潜鱼雷,80年代仿制了轻型反潜鱼雷,90年代研制了线导鱼雷。
分类方法
鱼雷有多种分类方法。
①按雷体直径分,有轻型鱼雷、重型鱼雷、超大型鱼雷和微型鱼雷。
②按装载平台分,有舰用鱼雷、潜用鱼雷和航空鱼雷(又称空投鱼雷)。
③按攻击对象分,有反舰鱼雷、反潜鱼雷、多用途(反舰、反潜通用)鱼雷和反鱼雷鱼雷。
④按制导方式分,有自控鱼雷(程序控制)、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线导加末自导),自导鱼雷又分为声自导(主动、被动和主被动联合声自导)鱼雷和尾流自导鱼雷。
⑤按动力分,有热动力鱼雷和电动力鱼雷。
⑥按发射方式分,有管装鱼雷、空投鱼雷和火箭助飞鱼雷。
⑦按装药分,有常规装药鱼雷和核装药鱼雷(简称核鱼雷)。
⑧按使用方式分,有战雷、操雷和假雷。
常用的是按雷体直径分类。轻型鱼雷直径为324~350毫米,由水面舰艇和飞机携载,用于反潜。一般长度为2~4米,速度为30~50节,航程6~16千米,重量220~580千克,装药40~80千克(常规装药)。一般都是声自导鱼雷,仅瑞典TP42、TP43鱼雷为线导鱼雷。典型的是MK54热动力鱼雷和MU90电动力鱼雷。MK54鱼雷是美国2002年开发的一种性能较优、经济性好的组合式轻型鱼雷,由MK46鱼雷动力系统和战斗部、MK50鱼雷自导头、MK48鱼雷的变速控制阀和软件以及新的商用电子部件等组合而成;MU90鱼雷由法国“海鳝”鱼雷的声自导头和电池、意大利A290鱼雷的战雷段和后段组合而成,采用铝-―氧化银海水电池及捷联式惯性制导控制技术,联合开发新的战术软件。重型鱼雷直径为400~550毫米,装备于水面舰艇和潜艇,用于反潜和反舰。长度一般为5~8米,速度18~70节,航程14~50千米,重量760~2100千克,装药120~300千克,大多数现代重型鱼雷为线导加末自导,末自导为声自导或尾流自导。典型的是美国的MK48ADCAP热动力鱼雷和意大利的“黑鲨”电动力鱼雷。MK48ADCAP鱼雷使用奥托Ⅱ、高氯酸羟胺(HAP)、海水三组元燃料,以燃气活塞发动机带动泵喷推进器,具有线导加主被动声自导和非声自导工作方式;“黑鲨”鱼雷使用铝--氧化银海水电池,无级变速,光纤线导加主被动声自导/尾流自导工作方式,制导采用有激光陀螺的捷联式惯性制导系统。超大型鱼雷直径为650毫米以上,由核潜艇携载,主要用于打击航空母舰等大型水面舰艇及岸基设施。主要有苏联20世纪70年代初研制的65-73型和65-76型热动力鱼雷。65-73型热动力鱼雷用于反舰;65-76型热动力鱼雷用于反舰兼顾反潜,直径650毫米,长度11米,速度30/50节,航程100/50千米,作战深度400米,自导方式有尾流自导和声自导,重量为4500千克,450~500千克常规装药或核装药。微型鱼雷直径200毫米以下,由水面舰艇和飞机携载,用于反潜。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主要用于攻击浅水海域低识别率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德国和挪威等国海军开始研制。典型的是意大利A200鱼雷,电动力,主动声自导,直径123.8毫米,长883.4毫米,重11.3千克,装有2.5千克PBX聚能装药的战斗部,直接命中时可对潜艇造成严重损害,使之浮出水面。分为舰载型和空投型两种。舰载型为火箭助飞鱼雷,带有降落伞;空投型不带降落伞。鱼雷由雷体、动力系统、战斗部或操雷段、制导系统等组成。雷体为由若干个舱段组成的流线型、耐压密闭装载空间。
性能数据
一般分雷头、雷身和雷尾三个部分。①雷头。前端装有检测和处理目标及海洋环境信息的自导头,其后装战雷段或操雷段。战雷段(战斗部)装有高能炸药、引信等,用以毁伤目标。操雷段装有接收及记录装置、自动上浮装置及雷位指示装置等,用以记录鱼雷航行的数据,并保障鱼雷的安全回收(见操雷)。②雷身。装有动力能源和控制系统,用以提供能源储备,按要求控制鱼雷保持正确的航向和姿态,并导向目标。热动力鱼雷装有推进剂,电动力鱼雷装有电池组。线导鱼雷还装有导线团。③雷尾。装有发动机、推进器、操舵机构、操纵舵和鳍等,用以推动鱼雷前进,并保持鱼雷航行的稳定性。热动力鱼雷装有发动机;电动力鱼雷装有电动机。操纵舵有水平舵与垂直舵或叉形舵。线导鱼雷雷尾后端还装有喇叭口接合器,用以与发射艇的导线团连接。
动力系统由能源供应部件、发动机或电动机、推进器等组成,为鱼雷航行提供推进动力。按所用的能源,分为热动力系统和电动力系统。热动力系统装有推进剂和发动机(活塞发动机、蒸汽轮机、燃气轮机、斜盘机、固体火箭发动机等);电动力系统装有电池组和电动机。多速制的鱼雷还装有变速机构。推进器有对转螺旋桨或导管螺旋桨,由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鱼雷无螺旋桨。(见鱼雷动力系统)战斗部由装药、引信组成,用于毁伤目标。战斗部装药为高能炸药或核装药,能瞬时释放出高温高压能量毁伤目标。引信由敏感装置、控制机构、起爆传爆装置和保险装置等构成,能安全、可靠、准确地引爆鱼雷装药。
制导系统分为自控、自控-自导和自控-线导-自导三种类型,包括自控、自导、线导等分系统。自控分系统由计算机、航向角敏感元件、姿态角敏感元件、深度传感器、操舵机构和操纵舵等组成,用于按程序和导引指令控制鱼雷稳定航行。自导分系统由换能器基阵、接收机、发射机、信号处理机等组成,用于在海洋环境中检测目标、估计目标参数,并将目标信息发给自控分系统。线导分系统由信号收发设备、放线机构、鱼雷及艇上导线团、导线连接器等组成,用于接收鱼雷射击控制系统给出的指令,并将鱼雷信息回送射击控制系统。主要是提高航速、航程,降低噪声,提高制导性能和对抗能力。①采用新的动力能源、推进系统和高强度鱼雷壳体,继续提高航速、航程,加大作战深度。②采用整体降噪设计,降低噪声,提高隐身性。③提高自导系统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和目标识别能力,适应浅水和恶劣环境下使用。④发展光纤线导技术,提高线导鱼雷远距离攻击能力。⑤采用声自导加尾流自导的组合制导方式,提高在水声对抗条件下的反舰能力。⑥采用定向聚能爆炸技术,研制新的常规高效能炸药,进一步提高鱼雷战斗部的爆炸威力。⑦采用模块化的系统结构、通用鱼雷处理器及成熟的商用电子部件,向通用化、组合化和系列化方向发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3 18:23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