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长城遗址
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大荔县、韩城市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长城遗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大荔县韩城市境内。魏长城南起华山朝元洞西,依地势蜿蜒北上,经大荔、澄城、合阳等县,止于韩城以北黄河西岸,是战国秦国魏国的分界线,长200余千米,是战国魏为防御西面的强秦而筑的军事屏障。
历史沿革
魏惠文王十二年(公元前358年),开始在黄河以西与秦交界处修筑长城,魏惠文王十九年(前351年),城成。
魏惠文王二十年(前350年),又进一步扩建。
1955年和1959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和1988年渭南文物普查工作队的三次勘查和部分发掘,在渭南市所辖区域内,分布在华阴市、大荔县、白水县、澄城县、合阳县及韩城市。
遗址特点
魏长城南起华阴的华山北麓,顺长涧河西岸延伸至渭河、过渭河西北走向、穿沙苑过洛河入大荔县境,沿洛河东岸北上至黄龙山南麓,折而向东顺黄龙山、社公山、梁山南麓经白水、澄城、合阳,直抵韩城南黄河西岸城南村,魏长城随地势的高低显得时有起伏,多就地取材,或石砌、或土筑、或遇山岭陡峭处加以利用。
魏长城属夯土建筑。作为军事工程,在修筑方法上,采用了因地就势、因险制塞、分段修筑的方法。平川、险地处固修,其他地方则简修。
主要建筑
华阴段魏长城由华山北麓朝元洞起至风箱城,共6千米。遗址大部分保存在地面,时断时续共12处。其中最长的一段是依山麓地势直接堆土夯筑而成,长约200米,宽约20米,高约18米。另外还有一处是长城拐角,呈直角形,由西南向东北方的墙壁残长13.71米,高2.2~2.4米,墙体有收分;从西北伸向东南的墙壁较短,残长5.54米,高1.54~1.85米。另外发掘的还有西关一带的墙址,其土质坚硬,夯层一般厚13厘米。发现的遗物主要是建筑材料,有板瓦、简瓦等。瓦的表面多饰绳纹,里面饰圆点纹。
大荔段魏长城位于大荔县西北,自党川村向北至党家窑、东高垣、长城村一带,南北走向共7千米,地面有遗迹12处。其中保存最长的为长城村至东高垣西北一段长约2100米,高2.2~11.4米,宽16.25米,黄土夯筑,夯层4~7厘米,夯窝直径5~7厘米。
白水县境有遗迹两段,长各50米,残高5米,宽3米。
澄城段魏长城遗址有3处。位于赵庄乡关则口村至长沟村,东西走向。其中关则口一段长约300余米,宽2~4米,高2~2.4米,夯层12~15厘米,夯窝直径5厘米。
合阳县境的魏长城由黄家坡起至于董家坡,现存遗迹3处。东端越徐水沟与韩城相接,西经皇甫庄乡跨大浴河入澄城,东西走向约10千米。城墙斩崖而筑,直接建在原始土层上。其中西城后村、东城后村一段长约1500米,宽、高皆5~6米,夯层5~12厘米,夯窝直径5厘米。
韩城段魏长城东起黄河西岸陡崖处的芝川乡城南村,西至芝川乡城后村,长约20多千米,东西走向。现存遗迹2处,其中论功村、马陵庄、城南村一段保存较为完整,长约5公里,宽8~11米,高3.5~5米,黄土夯筑,夯层6~12厘米,夯窝直径5厘米。
历史文化
长城是战争的产物。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据险设关,修筑长城。公元前657年,楚国的方城开了我国修筑长城的先河。其后齐、魏、燕、赵、秦的长城相继而筑。《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魏国修筑长城也是迫于无奈。公元前332年以前,华阴长涧河以东属魏国阴晋邑,邑城遗址在今岳庙东2.5公里处。秦魏边境,战事不断。《史记·魏世家》载“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史记·秦本纪》还载,公元前362年,即魏惠王九年,秦攻魏少梁(今韩城),破魏军,擒魏将公孙痤,为抵抗秦军入侵,魏国于公元前358年,即魏惠王十二年开始在黄河以西与秦交界处修筑长城。《水经注》述,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公元前351年城成。次年又进一步扩建。
文物价值
魏长城遗址中发现的遗物主要有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对研究战国时期魏秦交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遗址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它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可靠资料和凭证。
保护措施
1957年5月,韩城段魏长城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华阴段、大荔段、澄城段和合阳段魏长城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长城两侧外延26米。
1996年11月20日,韩城段、大荔段和华阴段魏长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魏长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大荔县韩城市境内。
在韩城或者芝川镇路口搭乘发往合阳的中巴车,告诉司机在魏长城路口下车。从韩城前往,车票3元。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13:1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