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益三(1884-1972),字友仁,河北藁城人。保定军官学校一期毕业。曾在
蔡成勋部当连长。1917年入陆军大学,毕业后在西北边防军第二混成旅任职,驻守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此后,魏益三转投奉系
张作霖,任
张学良的第三混成旅参谋长。1924年升任第二十七师参谋长。同年任炮兵旅旅长。1925年随
郭松龄反奉失败,退入关内。次年1月就任国民军第四军总司令兼滦河防御副司令。3月脱离国民军,改称正义军。后又投附
吴佩孚,任十四省联军第四军总司令。吴佩孚失败后,与
靳云鹗收集直系残部,于1927年组成河南保卫军,任第八军军长、保卫军副司令。失败后投靠国民党,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军军长,后兼第四集团军总参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交出军权,先后任北平军分会委员、南京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
魏益三,字友仁,1884年生于直隶省藁城县一农民之家。幼年在本乡读私塾,后入县立小学堂及县中学堂就读。1906年毕业于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洋文班。毕业后曾在北洋陆军任下级军官。1912年10月他考入保定军校第一期炮兵科。1914年秋保定军校毕业后,他又入北京陆军大学深造。结业后时值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被分至段祺瑞边防军(原称参战军)第二混成旅任排长、连长、营长及副官、参谋等职。1917年随段部参加了讨伐张勋复辟的战争,荣获一等文虎章。
1920年4月他经同学介绍,投靠奉系。任张学良第三混成旅参谋官,后任旅参谋长。1922年随奉军进关,率部参加了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奉军战败,他随部撤至关外。1924年
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他任奉军27师参谋长,率部于山海关前线同直系第一路军
彭寿莘部激战于石门寨及万家屯地区。战争开始,彭军锐不可挡,奉军节节向后撤退,致直系主力均在关外作战。后
冯玉祥秘密班师回京,发动“
北京政变”,使奉军可以集中兵力奋力突击山海关防线,将已进至关外直军逐渐推回关内。魏率他的部队开始进关追击狼狈撤退中的直军。为迅速拦截吴佩孚的指挥列车,他亲自组织2000人的骑兵突击队,于秦皇岛北部一个小车站上将直军3名主将彭寿莘、
田维勤、李藻麟俘获。因三人中李是他陆军大学同学,不忍将其捉住献功,经2人秘密磋商,他终于避开卫队用计将这三人释放。第二次直奉战争以直败奉胜而结束,他与奉军主力乘势开进关内。
1924年末,他任奉军炮兵第二旅旅长,驻防滦河地区。1925年,他任奉军主力部队郭松龄军参谋长,经与冯玉祥国民军秘密达成协议后,郭松龄从滦州开始起兵反奉,部队开始向山海关外扑去,他协助郭指挥和调遣部队向奉军发动进攻。开始郭军进展顺利,攻克锦州后一直推向沈阳。就在胜利即将到来时刻,被逼无奈的张作霖父子紧急请求日军干涉。经一番秘密协商后,日军出动兵力横加阻拦郭军,最后导致郭军失败。郭夫妇被张作霖杀害后,他收拢郭军残部后退入关内至京、津地区待命。后经与冯玉祥协商,他将郭军残部整顿后被改编为冯部国民军第四军任军长,将部队带至京、津和保定地区驻防,协助国民军二、三军抗击直奉联军与
直鲁联军。不久,他率部进驻保定。1926年1月,他就任国民四军总司令兼滦河防御副总司令,于京东一带继续抗击奉军。冯玉样西撤张家口后,他曾兼任国民三、四、五军总指挥。
1926年3月,眼看国民军大势已去,他宣布成立正义军并任该军总司令。后他脱离国民军改投吴佩孚部,任吴的14省联军第四军总司令,后又任第三路军总司令。1927年任河南保卫军副司令、第8军军长。在河南同奉军作战。北伐军开进河南后,他改投北伐军,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30军军长。后任第四集团军总参议。1927年8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军事裁判所参赞。1928年参加第二次北伐,任32军军长。同年5月23日,任军事委员会委员。1929年3月,他出任编遣后的54师师长。1930年3月8日,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他交出兵权。1933年6月24日,他出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1935年4月6日,他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后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和咨议。1944年2月11日后,曾被国民政府任命军政部荣誉军人总管理处中将处长。全国解放后,他曾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专员。1972年,魏益三病故于北京,终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