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易
民国时期文人
魏易,字冲叔,杭州人,初受旧式教育,出身书香门第,中文造诣甚佳,十六七岁时,听说上海梵王渡学院(即圣约翰大学前身)不收学费,就决定去就读。三年后,他大学毕业回到杭州,得遇林纾,两人合作翻译《黑奴吁天录》。
早年经历
190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书院
1904~1911年同期分别担任了北京语言学堂、经济学堂、法律学堂四所学校的教授。
1911年还曾一度应聘为大清银行总督秘书。
1913年被委任为国务总理熊希龄的顾问,兼任出版局局长。
1914年聘为国营煤油矿务局秘书。
1917年任监务署秘书。
1918年任直隶水利委员会秘书。
1919年追加任命为大运河疏浚管理处行政主任。
人物贡献
《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原名《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女作家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所著一部流传甚广的反奴隶制小说。对于翻译此书,魏易这么说:“近得美儒斯土活氏所著《黑奴吁天录》,反复披玩,不啻暮鼓晨钟。以告闽县林先生琴南,先生博学能文,许同任翻译之事。易之书塾,与先生相距咫尺,于是日就先生讨论。易口述,先生笔译,酷暑不少间断,阅月而书竣,遂付剞劂,以示吾支那同族之人。”这书费时66天,在杭州求是书院内译成。林纾曾一再表示其翻译此书之目的:“余与魏同译是书,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可见林纾是想藉此来唤醒当时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激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列强,拯救中国于“国将不国”之境。因此它不同于原著的写作目的,这决定了林纾与魏易不可能字字对译,它必然要删减、增添、改写来达到他们的翻译目的。
《黑奴吁天录》出版后,其影响力不亚于《巴黎茶花女遗事》。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于1906年成立了名为“春柳社”的话剧团,就将《黑奴吁天录》改编为一个五幕话剧,1907年在东京上演。1908年,“春阳”话剧团将其在上海上演。此外,译本还被改编为诗歌、绘画等等。正如原著被认为是改变世界历史的16部作品之一,《黑奴吁天录》也被认为是改变中国近代社会的100种译作之一。
按照当今学院派翻译家的看法,魏易的翻译不无可议之处。有些批评家早已指出,所有的“林译小说”都有讹译、错译或大段删节的地方。魏易的女儿魏惟仪(前驻美大使沈剑虹的夫人)在《我的父亲——魏易》一文中说:“林先生不太了解译书必须忠于原文,不可随意窜改,往往要把自己的意思加进去,自然不免有时会与父亲发生争执;结果林先生总是顺从了父亲的意见,仅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眉批里。”这也是我们看到的书中林纾冠以“外史氏曰”的按语,是由于魏易监督的结果。
钱锺书在指出林纾的缺点外,他说后来他重温了大部分的林译,发现许多都值得重读。林纾对原作除了删节外,还有不少增补,功力甚至胜过原作,得出“宁可读林纾的译本,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的结论。而名翻译家高克毅更说“拿魏、林译本来跟《Nicholas Nickleby》原书对照,我发现许多地方译文流畅,简洁而传神,难怪英国翻译大家韦理(Arthur Waley)要说林纾译狄更斯的文字有去芜存菁之妙。”
魏易在1909年后,放弃教师及翻译工作,转入仕途,担任大清银行的正监督秘书,因此停止和林纾的合作。辛亥革命以后,他与北洋政府中首脑人物关系密切,蒙熊希龄先生赏识,在熊希龄组阁时,曾任秘书长,同时兼顺直水利委员会主任委员多年。熊阁结束后,魏易弃官从商,改任开滦煤矿公司总经理。1930年死于咯血之症,年仅五十。
魏易在和林纾的长时间合作中,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1913年他自己独译了狄更斯的《二城故事》(即《双城记》),此外还有法国作家勒东路易的《冰櫱余生记》、大仲马的《苏后玛丽惨史》和历史学名著《元代客卿马哥波罗游记》,都是在与林纾分手后译出的。
魏惟仪说:“最使我们这些子女惭愧的是,由于八年抗战颠沛流离,把父亲的书全部散失,他的书多半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战后我们曾去购买,但发现该馆在闸北所藏旧书已全毁于战火,父亲的书于是成了绝版。三兄景蒙在世时曾到处托人搜寻只觅得数本。在这儿我要向高克毅先生致谢,他曾为我们寻得《孝女耐儿传》,并影印后寄与三兄。”不幸的是魏景蒙于1982年去世,高克毅在文中说:“可喜的是,这项任务由惟仪接过来积极推动。她和剑虹兄曾去中央图书馆请求协助。随后由该馆出版品交换处代为函询,获悉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书内,竟有林魏合译小说18种;如哥伦比亚、密西根、柏克莱加大等东亚图书馆,也各有两三种不同的;现已用中央图书馆名义,请各该馆代为制作缩影本。在此同时,我又从私家藏书借得两部狄更斯小说的中译本:《滑稽外史》和《冰雪因缘》。惟仪影印二书后来信告知,等各图书馆的缩影到手,再加上其它可靠的来源,这项进行多年的猎书记,仅差五种,就可以圆满结束了。”魏林的译本终于在其子女的寻访中,重回国人的眼前,这不能不说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6 20:39
目录
概述
早年经历
人物贡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