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华,女,汉族,1955年8月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北京绿伞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物介绍
魏建华现为
北京绿伞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洗涤用品协会理事,北京日化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海淀区、平谷区政协委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私营企业者、市优秀创业企业家、市创新企业家。公司获得北京市政府质量管理奖,被评为市守信企业、市纳税先进企业。
从当初默默无闻到创造出“绿伞”这个中国洗涤日化行业著名的品牌,从一万元白手起家到成为拥有上亿资产,她用坚韧、执着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她就是北京绿伞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魏建华。
魏建华, 20年前她名不见经传,和丈夫一起辞职下海经商白手起家,如今她在行业内已经鼎鼎有名——她是
北京绿伞化学有限公司和新疆红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全国食品消毒产品洗涤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海淀区工商联参政议政委员、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日化协会副理事长。其所经营管理的“绿伞公司” 在洗涤产品行业已成为“领头羊”,2007年,“绿伞公司”获得“中型企业大奖金奖”和“最诚信企业”奖;2009年9月,获得北京市科技协会北京市质量管理贡献奖;2009年11月,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北京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级“三八”红旗手。
2005年7月28日美国芝加哥机场,来自中国的两位中年人被请上了位于美国的全球著名的跨国企业的直升飞机,用其企业的最高规格的礼节对这两位中年人进行了接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又是谁呢?
这家全球著名的企业,用几年时间对中国日化产品消费市场及本土日化生产企业做了整体研究分析后认为,要想迅速进入中国洗涤市场,成功站稳脚跟,最佳的方式就是与本土企业进行合作。经过长时间观察,他们把视线锁定在北京绿伞化学公司身上,期望与绿伞合作开展其在华业务。而前文提到的,便是他们邀请绿伞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魏建华及公司市场总监刘保建前往他们公司总部进行商务考察时发生的一幕。
每每谈及此事,魏建华委员都显得有些激动,这种激动里自然夹杂着自豪,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对绿伞公司风雨兼程一路走来的感叹,以及历经风雨后的豁达。
魏建华委员经常会回忆起他们当年毅然走出条件优厚的国家单位,自己动手搭建出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回忆起他们由清高的知识分子,到背着书包走进商场,向货场管理人员推销自主研发产品的样子;回忆起那个曾经的手工小作坊,发展到拥有成百上千人的现代化管理企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十几年的心酸艰苦与快乐自豪经过岁月的打磨,在她的脑海中化为几个永远无法抹去的片段。
让他的话成为白日梦!
1993年魏建华委员与高强、张辉、于利民几位科研伙伴刚刚下海,东拼西凑了1万元,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租了一个废弃的实验室。距离实验室几十米处是一个垃圾堆,房子长年失修,屋外的落叶足有一尺厚。
6月的一个下午,让魏建华委员终身难忘。她回忆到:“一天下午,他们都忙别的事情,只留下我在打扫卫生,当我从外面回到屋子里时,一下子惊呆了,100平方米的屋子天花板全黑了,我定睛一看,一种恐惧与恶心包围了我,因为天花板上全是苍蝇!我当时在屋子里就流泪了,我想我这是为什么啊?放着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令人羡慕的工作不要了,为什么要下海呢?”
是啊,为什么下海?就是为了挣钱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魏建华委员及其同伴4人中除了高强是学自动化外,其余都是学化学的。在商场里,每当看到“洋货”充斥货架,作为一个国家培养多年的科研人员,他们常常感到自己的心被强烈刺痛。而一家外国著名清洁用品公司老板的一句话:“我要让中国人从早到晚都用我们的产品!”则成了真正促使他们下海经商的原因。这些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们哪能忍受这样羞辱!魏建华委员及同伴们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做出点事情让他的话成为白日梦。
“绿伞”起死回生
1994年绿伞公司在成立后的第二年便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没钱买原材料,科研生产难以为继。他们四处奔走,寻求帮助,亲戚朋友,该借的都借了;银行信用社,该跑的也都跑遍了,可人家一听是私营企业就免谈。就在这时候,他们从海淀区工商局私营企业协会印发的《私企通报》上看到一则消息,为支持海淀区的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海淀区私营企业协会将出面为私营企业小额贷款提供担保。
在当时,他们对这样的消息没有抱太大希望,但身陷困境,也只有试一下了。他们精心打印了一份贷款申请书,专门买来一个精美的塑料活页夹,像国外大公司的文件那样一页页插好,当他们把这份文件和我们的产品交到海淀私营企业协会刘秘书长手中的时候,刘秘书显得非常兴奋,连忙招呼其他工作人员:“嘿,快来瞧,咱们海淀还有这样的企业呢!”热心的刘秘书长立刻带魏建华委员去了信用社,信用社主任极其认真地听她讲完企业的状况,当场答应尽快把手续办好。60万元贷款不到一周时间便注入公司帐户。“绿伞”起死回生。
绿伞赢了!中国赢了!
绿伞的创始者们在众多的名字里选定“绿伞”作为公司名字,就是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绿”象征着生命与活力,体现出创造美好环境的动机和目的。“伞”可以遮蔽风雨,蕴涵着造福人类的理想和抱负。
从绿伞公司诞生起,大家始终憋着一股劲儿,研制出一流的产品,和洋货争个高低!
1997年初,有关部门发起组织中外产品擂台赛,请绿伞当清洁用品擂主,从各项技术指标到产品实际应用,与国外产品一一严格较量。全部过程由公证处公证,电视台现场转播。
前两轮比赛结束,手机、VCD不幸败下阵来。轮到清洁用品了,大家都为绿伞捏了一把汗。上场前,主持人私下与当时绿伞总经理高强沟通,如果绿伞没有把握获胜的话选择退出还不晚。绿伞的每个人也深知比赛失败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那个时刻没人选择退却。
比赛开始了,工作人员开始用从市场上买来的绿伞牌以及国外、合资厂家生产的6种清洗液同时清洗脏油烟机叶片。没过一会儿,用绿伞清洗液清洗的叶片最先脱去油污,重现本色,现场开始沸腾了。
紧接着,瓷砖清洗、毛衣清洗、衣领清洗……绿伞产品如有神助,频频取胜。场上所有中国人都欢呼、雀跃,高兴极了。
绿伞赢了!中国赢了!
西部圆梦
公司发展了,有了自己的积累。2003年,公司做出了一个决定,到祖国的西部去圆另一个梦。
绿伞缔造者们再一次创业,把目标锁定在新疆巴州。巴州有着全世界最好的番茄资源,而番茄中的番茄红素不仅生物学效价极好,更是人体极为需要的生物抗氧化物质。
也恰恰在这个时候,公司结识了一位刚从英国留学回国不久的生物学博士惠伯棣。他在国外一直从事番茄红素的研究工作,回国后一直寻找机会,希望将多年的实验室技术产业化。这与公司的想法一拍即合。
这个想法得到了北京市和巴州政府的支持。
新疆红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
红帆公司决定采用超临界
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技术生产番茄红素,而这正是全世界许多技术人员追求多年而无法实现的技术难题。因为此技术难度非常大,同时设备投入大,但用此技术从番茄果实中提取出的番茄红素具有安全性好、生物学效价高的特点。当时惠博士已经解决了技术的关键点,为此公司决定采用超临界法。
由于技术的领先性,项目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获得1000万元的资助。
如今,红帆番茄红素及相关的健康产品已经投放市场,并已在人们健康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这一产品使国际同行对中国的领先技术从不相信,到承认,再到惊叹。
前不久,国际一家著名的制药及健康产品生产企业到红帆公司驻在巴州的工厂去商讨商务合作,当他们看见在戈壁滩上耸立的这座现代化工厂时,发自内心地感慨:“你们的工厂比我们在上海的工厂都要先进。”
生产番茄红素的红帆,是魏建华委员及同伴们的又一个梦。这个梦不仅要圆在中国,更要圆在世界。
怀着感恩的心
15年过去了。像个孩子,绿伞公司慢慢长大了。
公司建立了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准的研发技术中心;绿伞成为了日化行业标准起草的骨干单位,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公司也开发生产了十大系列超百种产品;2008年3月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绿伞正在向资本市场迈进。
绿伞做大了,同行的跨国企业陆续找到他们,要进行收购,并且开出很有吸引力的条件。但这些公司都被绿伞拒绝了,对此许多人都不理解。可是一位银行行长对魏建华委员说:“我支持你的决定。因为你没有权力卖绿伞,绿伞不是你魏建华委员和你们股东的,她是中华民族的!”
是的,正如“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绿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品牌,中国需要这样的一批品牌企业。任何人都没有权力把她当做商品一样无情地卖给外国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绿伞的成长离不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对于改革开放,人们会因为各自不同的年龄、职业、阅历有着不同的感受。而对魏建华委员来说,决定一生命运的三次转折都和这四个字紧密相连。
1977年,恢复高考,魏建华委员与千千万万青年人一道走进高等学府,在那里汲取了丰富营养,为后来施展才华、报效祖国奠定坚实基础。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中央大政方针为我们提供了大展宏图、实现抱负的宝贵机遇,魏建华委员与一群知识分子从科研院所走出来,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1998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江泽民总书记所作的“十五大”报告把个体私营经济划时代地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定了他们这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地位。
正如魏建华说的:“与父辈相比,我们这一代人是那样幸运。”
1993年6月,在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绿伞的创业者们在做一个梦。梦想着有一天他们研制生产的民用清洁化工产品能够走进千家万户。15年过去了,这梦在他们不懈努力中变成了现实。他们又开始做一个梦,梦想着有那么一天,绿伞的产品能够飘洋过海,走向世界,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而这个梦想迟早也会实现。
做梦,奋斗,圆梦。为了这个梦,公司的掌舵人、魏建华深爱着的丈夫高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前方还会有许多艰难险阻,但他们将在不断进取的过程中撑起绿伞,为民族工业争光。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被评为“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