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中(1581—1644),字定远,号震彝。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生于上党郡武乡县魏家窑村。
人物简介
魏云中(1581—1644),字定远,号震彝。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生于上党郡武乡县魏家窑村。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中举,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与同乡
程启南联捷同榜进士,被外放项城知县;因考核“税显民安,政绩卓之”,升为御史,奉调回京;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因“例转甘肃佥宪”,桂冠归田;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复出,任通州兵备道,召为尚宝卿;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冬,屡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十二月,被魏忠贤阉党寻隙罢归;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被重新启用,官拜兵部右侍郎,同年又奉旨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师都城戒严;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九月,
李自成、
张献忠、
王嘉胤、
罗汝才数股义军涌入山西,魏云中虽极力剿捕,但捉襟见肘,收效甚微,遭廷臣弹劾,再次被罢官家居。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与世长辞,终年64岁。
生平故事
魏云中一生修文习武,堪称文武奇才。加之性情耿直,嫉恶如仇,屡屡得罪权贵,所以仕途并不平坦,真可谓一生坎坷,三起三落。然而,他忠于大明江山社稷与黎民百姓安危的耿耿忠心,却如日月经天,矢志不移。他胸有奇策,能文能武,无论是整肃吏治,狠斗权奸,还是筹划军事,行兵布阵;无论是为政一方,造福于民,还是统兵戍边,保境安民,都谋无不切,策无不中,功绩卓著,有口皆碑,坎坷中留下了非凡的业绩。
童子奇才
根据乾隆版《武乡县志》记载,魏云中在年少蒙童时期,就表现了许多的与众不同。他“魁杰傥,旁睨千古,鞠者,视罔啻浼,搦管一字,令人作数日想”。就是说,魏云中幼时就才学卓异,洒脱倜傥,并通今博古,那些束起衣袖,弯腰曲跪的乡下人见到他后,不免会请他写点什么,他拿起毛笔信手一字,就能让人们猜摩思考好几天。曾有位姓陈的官员,来武乡督学。当他见到魏云中的文章后,感到这个孩童的文采超过了所有学生,甚至在当时很有名望的晋阳书院,也是名列前茅。于是这位督学官员通过考试,取了云中的卷子作为“压卷”,也就是最好的答卷,充作范本。这时,也有人议论说:这个孩童的文章“固僻于奇者”,说他为文怪僻多于奇妙。谁知小小魏云中听了不以为然地反驳道:“吾而不奇,谁当奇者?”也就是说:我的文章算不得奇文,那谁的能算呢?使所有在场的人惊奇不已。
写到这里,笔者忽然想起武乡一带早已流传的一个美妙传说:说是魏云中和程启南(二人后为同科连捷进士)小时在南山书院读书,每到夏日午间,常常到山下浊漳河中游水嬉戏。有一天中午,他们又相随到河中玩耍,正好浊漳河上游下了大雨,山洪暴发,河水滚滚顺流而下。当汹涌澎湃的洪峰来到南神山脚下时,却突然不再奔流,激起数丈洪峰,并开始往回倒流,形成十分罕见的“漳水回澜”奇观。这时,教授他们的教书先生正在午休,忽然梦见浊漳河神匆匆来访,说是有两名“星宿”挡了他的去路,使他不能前进。他让先生赶快去把两位“星宿”请开,否则会给黎民百姓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先生猛然醒来,感觉此梦怪异。他急忙走出书院一看,果然见他的两个学生在河道中玩闹得忘乎所以。于是先生大声疾呼,说上面发大水了,让两个娃儿赶快离开河道。两顽童见先生呼唤,回头一看,见洪水暴涨,便抢了扔在岸上的衣裤,光屁股跑上山来。这时,那激起的数丈洪峰,才轰然一声,向下游暴泄而去。据说,自那以后,每逢浊漳河发大水,洪峰经过南神山时,总要在此处停留一下,形成倒流。这便是名传古今的武乡古十景之一“漳水回澜”的由来。
传说固然不可信,但也从另一侧面表现了魏云中年幼时就不同凡响。
初入仕途
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公元1600、1601年),年方弱冠(20岁)的魏云中两榜联捷,中了进士,被授予项城知县。这时,项城这个地方出现了许多巨奸大猾的盗贼。贼头子是一个叫蔡项的家伙,他聚众劫掠,杀人越货,使通往河南一带的道路断了商贾。魏云中刚一到任,就定下计策,调集人马进行剿捕,很快就将蔡项抓获并明正典刑。经过一段的严厉打击,项城的社会治安得到了根本好转,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升平景象。
还有一种自然现象使项城百姓深受其害。原来项城这个地方连年阴雨不断,形成涝灾,百姓苦不堪言。魏云中到任后亲自查河道、找风口、实地勘察,组织百姓挖渠排涝,筑堤防洪,大种灌木,固沙防风,大大减轻了自然灾害,发展了项城的农业生产。至今,当地百姓还称颂不已。
再是瀛州衙门缺下吏卒,课税难以征缴。魏云中从县内选拔了18名勇敢正直、血气方刚的青年去充任吏卒,在催征课税之余,督促他们习文练武,并亲自“课以法、教以秩、严以纪”,使这些人在实践中都成为能吏。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能依法办事,廉洁奉公的公务人员。所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颂,都说“清官门下无浊吏”。由于他严厉打击巨奸大盗,惩办恶绅无赖,社会治安好转,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由于他带领百姓根治水患涝灾,农业生产得以发展;由于经济发展,又有一批依法办事的能吏,项城课税征缴完成的最好。所以在朝廷考核时,他以“税显民安,政绩卓之”,被提升为御史,奉调回京。
魏云中生性耿直,嫌恶如仇,眼中容不下沙子。再加之新科进士,年轻气盛,锋芒毕露,又深受朝中一些正直大臣,后来成为东林党人领袖人物,刚正不阿,勇于上书言事,直陈朝庭弊政作风的影响,一到任就上疏弹劾礼部侍郎史继偕、南京兵部尚书黄克缵的种种劣迹。又弹劾大仆寺少卿徐兆魁的贪污秽行。不久,又弹劾诚意伯刘荩臣。他还拿着熊廷弼行勘考察官吏的文书和韩敬的科场议疏,弹劾文选郎中周应秋(此人后来沦为魏忠贤的“十狗”之一)收受贿赂,卖官鬻爵,任用辽东巡抚张涛、云南布政使薛士彦、湖广提学副使董其昌等人,且言辞激烈地说“应秋受事引进匪人,流毒天下”!给事中吴亮嗣斥责和诋毁魏云中,说他“借端扫除吏部”,激起吏部尚书赵焕的不满,于是赵焕也出面为周应秋进行辩解。魏云中又转而弹劾赵焕包庇属官。吴亮嗣为了进一步讨好吏部,压制云中,又指责魏云中刚刚进入台阁几个月,就挨个儿攻击史继偕等八、九个人,又编造了什么“匪人”的说法,设置无形罗网,居心叵测。魏云中遂逐个指出这些人的种种罪状,痛斥吴亮嗣,唇枪舌剑,在朝廷中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然而,这时的万历皇帝正被已经拖延了15年,现在又重掀风暴的“建储”之争搞得焦头烂额,哪有心思管他们这些在他看来实属扯淡至极的狗屁之争!于是这场廷争便不了了之。
挂冠归田
魏云中被提升御史,奉调回京的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正是困扰整个朝廷长达15年的“争国本”斗争最后一年,也是最为激烈、最为关键的一年。所谓“争国本”,也就是争皇位继承人,争立太子,所以也叫“建储”之争。
事情始于万历十年。这一年八月,皇长子朱常洛出生。因其母出身宫女,不被万历承认。后经皇帝生母慈圣太后主持公道,才将这名宫女封为恭妃,但却一直不被万历宠爱。
万历十四年,皇三子朱常洵出生。他的母亲便是万历皇帝册封为仅次于皇后的郑贵妃,并与之订立“玉盒密约”,准备册立三子朱常洵为太子。消息传出,马上在朝廷引起了瀚然大波。因为根据祖宗礼法和封建“嫡长”继承规定,应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朝廷上的守正大臣认为,这件事关乎国家社稷,也就是“国本”,所以,就是罢官掉脑袋,也要坚决顶住。于是就有了长达15年的建储之争,而且愈演愈烈。一批又一批的守正大臣因上书反对“废长立幼”,遭到万历皇帝的贬黜。但是,朝廷中的守正大臣们并不退让。一直拖到万历二十一年,万历皇帝又采取折衷措施。因中宫皇后一直没有生育,他提出想等待“嫡子”出生后“三王并封”。这一提议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举朝哗然”,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搞得万历焦头烂额,不得不收回成命。
魏云中回京这一年,皇长子已经20岁。廷臣中要求册立皇长子为太子的“建储”之争再起波澜。魏云中新进台阁,初生牛犊不怕虎,又敢于仗义执言,自然被守正派群臣推向峰巅。魏云中也横下一条心,冒着忤逆皇帝老儿获罪招祸的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勇敢地站到了“争国本”的最前列。幸运的是这次斗争总算得到了最后胜利。一方面是皇长子年岁确实不小了,万历皇帝也觉得不能再拖;另一方面,连续15年的“建储”之争也实在将他搞得心力憔悴。于是万历被迫同意了大臣们的意见,于这年的十月望日,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争国本”的斗争是胜利了,然而魏云中却因此导致了“壬皆侧目”。皇帝身边那些专事巧言谄媚,行为卑鄙的小人从此对他产生了看法。加之万历皇帝也不免对他心存芥蒂,于是,在这帮小人的怂恿下,过了几年,找一个机会,“例转甘肃佥宪”,打发他离开京城,至甘肃守边去了。
这一安排,使魏云中心中异常愤怒。于是“挂冠神武门”,辞官不干,回到了老家。回家后,他继承父亲遗志,埋头续编《皇极经世书》,一住就是10多年。
复出戍边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619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
萨尔浒之战”。明王朝四路大军十几万人,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猛烈攻击下,三路被歼丧师,一路溃逃。接着,开原、铁岭相继沦陷。中间隔了一年,到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春,明王朝辽东重镇奉集堡、沈阳、辽阳又落入努尔哈赤之手。接着,努尔哈赤又将国都迁到辽阳,一时,举国震动。
边事紧急,守边的人才严重匮乏。于是,熹宗天启皇帝在朝廷上要求群臣公开推荐“边才”。魏云中理所当然地被推荐重新起用,授职通州兵备道,旋即召为尚宝卿。天启三年冬,魏云中屡迁至右佥都御使,巡抚宁夏,驻军灵州。灵州这地方正是遭贼寇刘大肆劫掠破坏,摧残最严重的地方。大大小小的各路盗贼也趁机作乱,毁掉黄峡、宿嵬、诸口三座关隘。而其它的石关、墩、堡等军事设施也因年久失修,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倒塌破坏的不能使用。官兵们不敢上贺兰山,而贼兵们却在山上的寨堡中为所欲为。魏云中到任后,指挥军队进行剿捕,赶跑了这些贼寇。又对内安抚百姓,对外筹集银款。同时上疏朝廷,停止万里远戍,实行驻地屯田。他发动当地军民开香山铜、修复硖口堡等军事设施,开凿明渠引水灌田,同时加紧操练士卒,以便镇守贺兰。正当他呕心沥血,竭尽全力为建设边防,保境安民挥汗奋战时,不知怎么得罪了阉党崔呈秀。阉党头子魏忠贤也因“廷推”时,魏云中得到东林党人的举荐,复出后又不向他投靠而感到厌恶。于是,找个借口,将魏云中撤职罢官,赶回家去。可惜因奸臣横行,一代儒将报国无门,只能仰天长叹!
再度出山
魏忠贤阉党的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终于导致被彻底夷灭。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思宗朱由俭登上皇位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他已思谋良久的清除天怒人怨的“客魏集团”——治国除奸,启用良臣。在清除魏忠贤及其党羽的同时,崇祯皇帝明令:凡受魏忠贤迫害打击被罢官归隐的臣僚“悉起田间”。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崇祯皇帝先整顿兵部,启用辽东名将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启用已经解甲归田,素有儒将之称的魏云中再度出山,官拜兵部右侍郎。魏云中受命之时,正是明王朝已接近日薄西山,内忧外患,千疮百孔之时。为了整顿边防,朝廷准备拨出专款来投入兵备。但在廷议具体的边防方案时,却形不成统一意见,因为“偏关达居庸千八百里,处处可虞款之”。此时,袁崇焕已被崇祯皇帝误中金人的反间计而自毁长城,凌迟处死。新任兵部尚书王洽请旨让魏云中亲自赴边境勘察。云中“奉旨巡宣云间”,也就是到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部一带边境地区实地考察后,回来向朝廷上疏八项条陈,即:“访属部”(慰问长年守边的部卒)、“厚侦探”(对深入敌后打探敌情的人员增加待遇)、“谨内外”(加强对部队的管理)、“恤将卒”(对离家远戌的将士,特别是有功将士、伤残将士和阵亡将士的家属给予抚恤)、“修营舍”(对兵营以及各类军事设施加以修缮)、“复额兵”(重新核实各营堡兵员数目)、“定功罪”(评定将士的功劳和过错,严明奖罚)、“择守令”(严格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军事要塞长官)。
看了魏云中的“八项条陈”,崇祯皇帝龙颜大悦,亲自起身赐茶,并命他兼任右佥都御使,总督宣大山西军务。为了争取民心,魏云中下令宽免宣大三镇田租;宁武守卒发生哗变,魏云中采取招抚形式予以平息等等。广施仁政,减少杀戮,为保境安民办了一系列实事好事。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后金皇太极趁秋高马肥,率10万精兵从喜峰口越过长城,攻陷遵化,直逼北京城下,京城紧急戒严。魏云中率部入保京师,守卫德胜门一带。他曾于深夜二更以后和小弟权中等将士执戈巡逻,见京城百姓由于他们的防守而没有出现大的惊恐现象,感到十分欣慰。由于防守有功,皇帝曾两次赐予他“飞鱼服”(一种明朝官服),以示褒奖。
崇祯四年(1631年),陕西农民起义军领袖王嘉胤占据河曲,依靠王可贵给他出谋划策。魏云中巧施反间计,将王可贵杀死。又竖立招降旗,收降那些因断绝活路而被迫参加起义的难民。同时,他招募乡勇,把乡勇布置在义军要道,阻断义军援兵,扼绝义军退路。经过一系列的军事部署后,他率领亲丁千余,并命令名将曹文诏率兵直扑河曲城下,猛烈攻城。王嘉胤战败逃走(后被左右随从斩杀),河曲收复。
再遭罢黜
魏云中为了明王朝的江山社稷,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然而明王朝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像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病人膏肓,百药无效。外部后金皇太极强敌屡侵;内地起义的农民军遍地烽火。不久张献忠、王自用、高迎祥三股农民军一共36营,20多万人涌入山西,山西好些州县均被侵占。魏云中拼死抗击,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顾此失彼,山西不少关隘要塞相继失守,直接威胁京师的安全。而安居庙堂的朝廷“壬”却借机中伤弹劾魏云中“失机”。崇祯皇帝刚愎自用,临急易帅,便下旨将魏云中撤职罢黜。
对明王朝中心不二的魏云中被罢官后回到故土武乡,仍然忧国忧民,时刻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他见武乡县城墙坍塌,关防破损,难以御寇,便亲自出资帮助县府修筑城台。不久,县城城台修复,恰遇流贼三次来攻。魏云中协助县令督众守城,使流贼无功而返,城内百姓赖之免受侵扰。
家居后的魏云中仍然忧国忧民,昼夜劳心。当他看到明王朝气数将尽,日薄西山,日暮途穷,而自己又回天无力,心如火焚,于是他病倒了。缠绵一年后,撒手人寰,与世长辞,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国家社稷。
魏云中去世的这一年,正好是李自成进北京,大明王朝灭亡的这一年,这位明朝的大忠臣与明朝同归。
据乾隆版《武乡县志》载,魏云中出殡时,“赤气亘天,身骑箕尾,气壮山河”。还记载说:“讣闻下,部议赠谥祭葬,会以寇变,未即复。”这就是说,魏云中去世的讣告送往京师后,朝廷还议论给他封赠谥号并派员前来祭祀,但正好城破明亡,没有来得及。但是故乡人民没有忘记他,为寄托哀思“邑人建祠,绘其像”,终年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