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崽岭遗址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鬼崽岭遗址,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祥霖铺镇田广洞村南1千米处的鬼崽岭,是宋至清朝时期的遗址。
历史沿革
1989年,当地人在鬼崽岭附近发现大量石像,当时就有村民拿着鬼崽岭的石像到文物部门鉴定。但由于石像风化严重,有的已经面目全非,这批石像并没有引起文物部门的注意。《湖南省文物地图集》中对这一遗址有简明扼要的陈述:“分布面积约100平方米,约200余尊石像形态各异,其中以‘交趾’居多,高0.2~1米,雕刻粗犷。年代不详。”
2010年8月,湖南省文物局委托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建了以吴顺东研究员为领队的“鬼崽岭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为期18天的田野调查和考古勘探工作。
遗址特点
综述
鬼崽岭为田广洞村水源地,名蛩山,又名栎山。鬼崽岭得名于地上地下近万尊石像,当地人俗称这些石像为“鬼崽崽”。该遗址为古代大型祭祀遗址,调查发现,雕刻粗犷传神的各种石俑近万尊,散落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文官像、武官像、孕妇像及各种普通士兵像,石像高度在30厘米至100厘米之间不等,并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石像制作年代在秦汉以前,同时唐宋元时期亦有延续,是古代祭祀文化的大型集成,反映了该地区的祭祀特点,同时又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传奇性。鬼崽岭遗址石像大致可分为三个雕刻成形期,即史前期,秦汉魏晋期,唐宋元明清期。其产生原因大致与宗庙祭祀有关,亦可能有原始宗教、民族及民俗成分,但由于其历史太久远,时间跨度较大且无文字可考,各期石像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各具特征,各有所用。就现有资料及实地调查推断,鬼崽岭及石像最初只是一座大型的祭祀“坛场”(祭坛),该地是史前人堆积或选择的祭坛,“石像”布满坛场,具有原始祭祀或纪念性质,历经数千年历史,且存在后人“盲目”地“续雕”现象。  
地理环境 
鬼崽岭石像所在地位于湖南省道县、江永县及江华瑶族自治县三县交界处,处道县西南边陲,其南与江华瑶族自治县相邻,西与江永县铜山岭农场河源诸村毗邻。其中心位置距九疑山舜帝陵35千米,为铜山岭东南末端,西北距萌诸岭5千米,属南岭区域。调查发现,在道县清塘镇、江永县上江圩乡、回龙圩农场、桃川镇及广西富川县麦岭乡等地亦发现了少量与鬼崽岭石像类似的石像,这些地方的石像绝大部分堆积于岩洞内,数量较少,每处石像一般在10~50尊左右;种类比较单一,没有发现将军像、孕妇像和骑马像,只有坐像,并且具有仿照鬼崽岭晚期石像特征,与鬼崽岭第三期石像即宋元明清时期比较近似,其雕琢痕迹清晰,轮廓比较分明。从数量、种类及制作年代来讲,说明鬼崽岭这一区域为这类石像中心堆积地。  
文物遗存
石像及分期  
鬼崽岭祭祀遗址石像散落地核心区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地面散落石像近5000尊。通过试掘,发现距地表2米以下尚有5~6层排列整齐的石像,据此,估计地下埋藏石像数量也不应低于5000尊,加上鬼崽井里遗落石像和别处散落石像,遗址内石像总数应在一万尊以上。石像高度在30厘米至100厘米不等。这些石像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史前期石像(距今约5000年前)。本期石像是在整块石材上雕琢,呈坐姿,由于年代久远,加之风雨剥蚀严重,雕琢线面已磨蚀,人物面部五官模糊,四肢粗略,只能大体分清手足摆放位置,均屈左腿,右腿自然下垂,呈“交趾”状。石像石材为天然石灰石,石筋裸露明显,表明年代已极久远。据统计,此类石像占地表散落石像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2.秦汉魏晋时期石像。本期石像基本沿袭了史前期石像的姿态及雕琢手法,即在整块石材上灵活运用圆雕、浮雕和线刻手法,按天然石块的形状因材施艺,特别是利用石块本身的质感和石块的自然张力进行雕琢处理,造型强劲稳定,进一步提高了整体感和节奏感。本期石像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雕刻手法简洁豪放,运用了石头本身所具有的质感和团块,线条对作品只略略起到了修饰作用,刻线浅而刻画有力,对身躯、手脚的处理只注重动作的力度,不讲究形态的逼真。如坐像一般曲左腿伸右腿,符合常人动作习惯,小腿和大腿曲张有力,显得肌肉健壮,腰身直立挺拔,握剑之手只刻成一圆团,使人感到很有力度;双手交叉,手臂与身躯之间雕一孔开,上半身的重量大半压在手上。  
②人物面部五官基本上在一个平面上,学术上称为“扁平人像”,雕宽嘴厚唇,钻两孔表示为鼻,眼用阴线刻成近似于“臣”字形或水滴形,有眶无珠,耳用浅浮雕刻成半月形表示。   
③从服饰方面看,石像着襦(汉代男子常服),长度均过腰,一直达到膝盖;低领双层衣襟,衣襟相交,左襟压右襟,腰束带;脚穿圆头鞋,形制交代不清;发髻上小下大,中间用绳束,在头顶正中,这种发式在汉代叫椎髻,椎髻在汉时陶俑及画像砖和壁画人物中常见。   
秦汉魏晋时期石像在遗址地表以上最多,占总数的50%以上。  
3.唐宋元明清时期石像。本期石像以武士像居多,可见明显的雕琢痕迹。武士披甲胄,执剑,还有骑马和骑象的将军像。大部分石像呈坐姿曲腿交趾,只有少部分坐像两腿自然下垂,座呈不规则长方体状。用材也不统一,既有石灰石材质,也有红砂岩材质。形体也较史前期石像和秦汉魏晋石像高大,最高的达到了100厘米。此类石像仅占全部石像总数的20%左右。 
材质
材质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天然石灰岩材质,此种材质石像占95%以上,且各个时期均大量使用。二类为红砂岩材质,此种材质石像仅占石像总数的5%左右,且主要集中在唐宋元时期。石灰石在遗址周边2千米外大量存在,红砂岩在遗址所处的鬼崽岭即能找到。随手可取的石材为先民雕琢石像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尚未发现石像制作工场遗址。  
人物形态
人物形态上可分为文官像、武官像、孕妇像、普通士兵像。文官像头戴高冠,手持朝笏,为宽衣大袖形象。武官像一般披甲胄、执剑、骑马或骑象。孕妇像形体高大,隆腹,双手抱腹,头束巾。普通士兵像执剑或手握大刀。
历史文化
文化活动
2013年9月9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湖南永州鬼崽岭遗址专家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所、民族所及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的考古、历史和民族学等方面的专家。在详细了解了鬼崽岭遗址调查发掘的具体情况后,坚持科学的学术态度成为会议的共识。
研究价值
鬼崽岭遗址是长期形成的大型祭祀场所。鬼崽岭文化是汉瑶祖先共同创立的,反映了南楚文化的许多特征,对研究南楚文化、研究莫南瑶族历史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切入点。遗址周边大量庙宇,古民居中大量“舜德”文化遗存及陈氏家谱对田广洞五姓村民为舜后代的明确记载,这些都反映了鬼崽岭祭祀与舜有关,为研究舜德文化和当地祭舜历史和方式提供了实物证据。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鬼崽岭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鬼崽岭遗址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祥霖铺镇田广洞村南1千米处的鬼崽岭。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鬼崽岭遗址,路程约34.4千米,用时约54分钟。
参考资料
鬼崽岭遗址.永州市博物馆.
鬼崽岭.道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4 15:1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