鬃狼是食肉目犬科鬃狼属哺乳动物。四肢纤细修长,耳朵大而尖,尾巴蓬松,长相很像狐狸。体色为浅黄到红色;四肢为黑色,口鼻部和鬃毛也为黑色;下颌、耳朵内侧和尾尖为白色。幼崽刚出生时体色为黑色,尾尖为白色。人工圈养时可活到12—15岁。
形态特征
站立几乎有一米高的鬃狼是南美最大的
犬科动物。肩高74-78厘米,头体长1.2-1.3米;体重20–23千克。它们有着一件长长的、金红色的“外套”, 在体侧皮毛是红褐色,而在背部和腿部为黑色,在尾巴尖部、喉咙处为白色,与众不同的鬃毛可以竖起,当遇到危险或准备进攻时,鬃狼会扩大身体轮廓,以显示自己。吻部、腿爪和耳尖黑色,而耳朵内侧和尾部的中部是白色。
“鬃狼”的名称来源于它从头后部到肩膀的特有鬃毛般的黑色皮毛条,当感知到危险时,这些鬃毛会直立竖起。鬃狼有大直立的耳朵和长而尖的口吻,外观与
红狐相似。身体苗条,耳朵大而直竖。腿长而细就像踩着高跷,这有利于它们在高高的草丛中向四周瞭望。特有的极细长的腿让鬃狼立刻就能辨认出来,并且以其狐狸般的属性赢得了响亮的绰号“高跷上的狐狸”。 这种独特的特征被认为是一种适应,以帮助动物在其栖息地的高草上方能名更清晰的看到远方。由于它们不狩猎大型猎物,所以犬齿比较不发达。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鬃狼主要栖息在高草原、灌木丛等地,以开放的树丛和湿地为主,也喜欢在较稀疏的干燥的灌木丛内活动,有时也在农田和牧场出没。鬃狼更喜欢在高草原,森林低矮的灌木丛和开放的沼泽地区栖息。 在巴西,这个物种位于热带高草草原(cerrado)地区,这是一片开阔的林地和热带稀树草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
生活习性
领地
雄鬃狼和雌鬃狼配偶关系比较固定,通常共享一片领地(大约27平方公里),但是除了交配期以外通常独自觅食。鬃狼用尿液和气息标志领地,领地主人严密地监视自己的领土,在领地之间流浪的雄性鬃狼时时刻刻想着取领地主人而代之。
活动
鬃狼每天出巢狩猎若干次。一般它们都会在午夜过后,大约从凌晨3时半开始出外活动,直到清晨6时左右,鬃狼的活动达到最高潮。过了7时半,太阳升起,鬃狼就不再活动,返回
巢穴休息,或是在小山冈上睡约4个小时。中午12时过后,鬃狼又开始活动,不过,并不像清晨时那么剧烈。在午后大约活动6-7个小时,但并不急着停止。到夜间的11-12时左右,是一天中最后的活动期。
食性
鬃狼主要在夜间捕食。是杂食性的动物。食物包括各种水果、啮齿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如犰狳、兔子、鸟类、爬行动物、腹足类和其他陆生软体动物、昆虫、鱼类和节肢动物。偶尔也包括草原鹿(Ozotoceros bezoarticus),有时候会偷窃家禽和小家畜。
鬃狼的食物来源中有一种是和番茄很像的狼果(lobeira),它一年四季都生长,被认为可以提供抗巨型肾蠕虫(Dioctophyme renate)的药物作用。并且经常从农场偷盗自由放养的鸡。
叫声
鬃狼可以发出三种类型的叫声。一种是在黄昏时经常听到的叫声;另一种是高音哀鸣;最后一种是打斗时的咆哮。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秘鲁,在乌拉圭可能已经灭绝。
繁殖方式
鬃狼平时成对或单独居住,
繁殖季节雌雄鬃狼在一起比较常见。北半球饲养的鬃狼在10月和2月繁殖,南美洲在8月和10月。交配期持续1-4天,怀孕期约65天,每胎1-5只幼崽,最高记录据观察是7只。9日左右新生儿睁眼,4周左右开始吃固体食物,11周毛发从黑变红,15周断奶。1年左右完全长成,达到
性成熟。野生的鬃狼很少被看见和它们的幼崽在一起。饲养状态下寿命约15年。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狭窄、有限,被认为有一个适度数量减少的趋势,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栖息地丧失、降水量减少、旅游影响、道路发展,致使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已被列为生存近危的物种。
鬃狼在其分布范围内的许多地区都受到法律的保护。该物种在阿根廷被列为濒危物种;在巴西属于脆弱类别,在巴西、巴拉圭、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禁止狩猎。该物种被列入美国濒危物种清单。
保护区:该物种在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和秘鲁设立了许多保护区。
圈养:截至2012年1月,共有150个机构共圈养394只鬃毛狼(182只雄性,211只雌性,一只未知)。
在阿根廷,GAAG(Grupo ArgentinoAguaráGuazú或Maned Wolf Argentine Group)成立的国家战略是制定、管理、执行和监测阿根廷鬃狼保护行动计划。该小组由16个机构成员组成,其中包括省级和国家政府机构,动物园,非政府组织和来自大学和博物馆的研究小组。在2002年至2011年期间,GAAG开展了10个区域研讨会,旨在:
自2005年以来,已开发了五个品种为主的项目,包括在鬃狼分布的八个省份中的五个。对农民和牧场主进行的大量调查提供了有关物种分布以及人们对鬃狼的态度的有价值的信息(Songsasen和Rodden,2010)。正在进行的教育计划旨在改变对这种野生食肉动物的消极看法(Soler 2008,Orozco et al。2013)。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