鬃狮蜥
鬣蜥科鬃狮蜥属爬行动物
鬃狮蜥(学名:Pogona vitticeps)是鬣蜥科、鬃狮蜥属爬行动物。鬃狮蜥的身体粗而扁平,在背部及颈背上覆盖满了棘状鳞片,体侧的刺有规律的排列至前肢的前方。体色一般以黄色、褐色、红棕色为主,具有明显的深色斑点。成年的鬃狮蜥体长约20厘米,几乎和尾长相等。遭受威胁时会以张开嘴以及将带刺的咽喉充气膨大做展示动作,让自己看起来更强壮,来吓唬对手,并因此得名。
动物学史
名称来源:遭受威胁时会以张开嘴以及将带刺的咽喉充气膨大做展示动作,让自己看起来更强壮,来吓唬对手,并因此得名鬃狮蜥。
词源:种加词vitticeps大概以拉丁语vitta(丝带)加上ceps(头)命名,指的是颞区的条纹。
形态特征
成年的体型从雌性40-50厘米到雄性60厘米不等。身体粗而扁平,背部及颈背上布满刺状鳞,体侧的刺有规律的排列至前肢的前方;背部及颈背上覆满有棘状鳞;体色一般以黄色、褐色、红棕色为主,具有明显的深色斑点;成年的鬃狮蜥体长约20厘米,几乎和尾长相等;其头部皮肤上有许多长而尖的附属物。头部呈三角形,下巴上似乎有条纹图案。
栖息环境
鬃狮蜥喜欢生活在高温干燥的环境里。占据了从沙漠到干燥森林和灌木丛的广泛栖息地。
分布范围
鬃狮蜥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和中部。经过人工培养出来的各品种广泛见于世界各地。
生活习性
行为
鬃狮蜥性格温顺,体型适中。半树栖型,可以在平地上活动,也能停留在石块、树枝上。鬃狮蜥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个体生活在一起时,最强壮者往往具有领导地位,有优先选择栖息地和取食的权利。
鬃狮蜥带刺的咽喉充气膨大用于交配展示和吓唬对手。两性都有带刺的咽喉,但雄性更频繁地展示带刺的咽喉,尤其是在求偶仪式中。然而,雌性也会展示带刺的咽喉作为侵略性的标志。咽喉变黑并膨胀。鬃狮蜥除了膨胀带刺的咽喉以显得更吓人外,还可能张开嘴巴张大嘴巴。
另一个有趣的行为是挥舞手臂。鬃狮蜥用3条腿站立,以缓慢的圆形方式挥动它的一条前肢。它看起来很像鬃狮蜥在挥手说你好,或者只用一只手臂游泳。挥动手臂的一个功能似乎是物种识别。挥动手臂也用于表示屈服。小鬃狮蜥在面对更大、更占优势的鬃狮蜥时会挥舞手臂作为回应。雌性也会挥臂以避免雄性的攻击,尤其是当雄性摇头时。
食物
由于鬃狮蜥是昼夜活动的,因此鬃狮蜥也在白天进行狩猎。鬃狮蜥偏食肉为主,偶尔取食植物花叶。对鬃狮蜥的饲喂以各种昆虫,如蟋蟀、面包虫、大麦虫等为主;偶尔也可投喂一些蒲公英的花朵叶片、芥菜、生菜等。
生长繁殖
鬃狮蜥在1-2岁时达到性成熟。交配发生在澳大利亚的春季和夏季9月至次年3月。然而,圈养的室内鬃狮蜥似乎不是季节性的,可以全年繁殖。为了产卵,母鬃狮蜥会挖一个很深的洞穴将卵产在里面,一般分几个批次产卵,可产下15~48个白色的球形卵,孵化期约为60天,每胎可产11-26颗卵。众所周知,雌性可以储存精子,并且能够从一次交配中产下许多窝受精卵。在圈养条件下,卵将在55-75天内孵化,温度为28.9℃。平均寿命为10-15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广泛且在澳大利亚当地很常见。虽然它在国际宠物贸易中很常见,但它被广泛圈养,不被认为受到重大威胁。
主要价值
该物种和是全球宠物贸易中最常见的蜥蜴,被广泛圈养。鬃狮蜥很适宜于和人体接触,是比较适合家庭饲养的中型蜥蜴,它可以很安然地攀爬在人的胳膊手臂或者肩膀上,随人四处移动,接受人们的注视。在平时的生活中,鬃狮蜥也有各种很丰富的行为动作展示给人们,比如点头示意求偶或保护领地、伸舌头示意好奇、卷尾示意警戒、张口以及变色则示意受惊吓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30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