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岗饶漱石事件
历史事件
20世纪50年代,在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全面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党内发生了高岗、饶漱石反党分裂活动的重大事件。党中央领导全党对这种危害党的团结的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斗争。
发展历程
根据党中央关于抽调各中央局书记到北京加强中央工作的决定,1952年底和1953年初,高岗、饶漱石先后从东北、华东党政最高负责人任上调中央工作。高岗任新组建的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饶漱石任中央组织部部长。
1953年6月中旬,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高岗利用中央对财经工作的批评,把矛头指向刘少奇、周恩来。全国财经会议结束后,高岗以“休假”为名到华东、中南地区,在一些高级干部中进行挑拨活动。他制造所谓“军党论”,说什么“枪杆子上出党”,“党是军队创造出来的”,想借此拉拢军队干部。他还散布言论,称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关“刘少奇是党的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的代表”的提法不对,需要重新做结论。他煽动说,现在党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的权力掌握在“白区的党”的人手里,需要彻底改组。
在高岗进行反对刘少奇、周恩来的活动期间,调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不久的饶漱石,在1953年九十月间中央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夸大中央组织部工作中的缺点,批评主持日常工作的安子文,意在攻击中央政治局分管组织工作的刘少奇。
高、饶的阴谋活动,其实质是利用党内某些本属正常的不同意见或看法,挑拨中央领导成员之间的关系,并故意将某些个别的、局部的、暂时的、比较不重要的缺点或错误夸大为系统的、严重的缺点或错误,从而造成党的分裂。1953年下半年,毛泽东提出中央领导班子分一线、二线,他退居二线的设想,党中央也在考虑是否增设副主席或总书记问题。高岗更加紧其非组织活动。他先后找陈云、邓小平游说,鼓动一起“拱倒”刘少奇。陈云、邓小平把高岗的不正当活动顶了回去,并及时向毛泽东作了反映,引起毛泽东的警觉。12月中旬以后,毛泽东连续找中央政治局、中央军委的同志谈话,专门谈高、饶问题,并同高岗谈话,对他进行批评。
12月下旬,毛泽东准备前往杭州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于毛泽东离京期间是否由刘少奇代理主持中央工作,高岗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出面反对,主张要“轮流”,继续表露他反对刘少奇的态度。12月2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向高、饶分裂党和破坏党的团结的活动发出警告。他说,高岗他们在“刮阴风,烧阴火”,目的就是要刮倒阳风,灭掉阳火,打倒一批人。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对高岗、饶漱石采取“治病救人、等待觉悟”的方针,一致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决议》不点名地批评了高岗、饶漱石的非组织活动。
七届四中全会后,中央书记处委托周恩来主持召开关于高岗问题座谈会,邓小平、陈毅、谭震林主持召开关于饶漱石问题座谈会,揭发他们阴谋活动的事实,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挽救,等待他们醒悟。但高岗在事实面前拒不认错,饶漱石也未认真检查错误。
1955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代表中央在会议上作《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这个报告总结了对高岗、饶漱石反党分裂活动斗争中的经验教训。会议通过决议,将高岗、饶漱石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会议还决定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以加强对党员特别是对党的高级干部的监督,反对各种违法乱纪现象,特别是防止类似高饶事件的重复发生。4月,中共七届五中全会批准了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
反对高岗、饶漱石分裂活动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为维护和加强党的团结而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党内斗争。总的来说,在这次斗争中,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吸取教训,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受到深刻的教育。清除了党内的分裂分子,党的团结不但没有受到损害,反而进一步加强了。
事件处理
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决定开除高岗、饶漱石的党籍,撤销他们在党内外的一切职务。同年4月,中共七届五中全会批准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作出的《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
相关人物
高岗(1905—1954),陕西横山人。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3年调中央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后,积极进行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活动。1954年被揭露,1954年8月17日自杀身亡。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开除他的党籍。
饶漱石(1903一一1975),江西临川人。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华东行政委员会主席。1953年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后,与高岗一起,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开除他的党籍。因被怀疑有包庇反革命等问题,于1955年4月1日被逮捕审查。
参考资料
高饶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2 15:35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