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内障
高风内障
高风内障,中医病名。是以夜盲和视野日渐缩窄为主症的眼病。其记载以《太平圣惠方》为早,又名高风雀目。《原机启微》称之为“阳衰不能抗阴之病”。本病具有遗传倾向,多于青少年时期发病。一般双眼罹患,病程漫长,日久则成青盲,或瞳内变生翳障。相当于西医学之视网膜色素变性。
名词解释
高风内障之病名见于《证治准绳》,又称高风雀目。高风内障是因先天禀赋不足,脉络细涩,神光衰微所致。以眼外观端好,而以夜盲、视力渐降和视野缩小为主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该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历史沿革
该病名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病至后期,视野极窄,尤如《秘传眼科龙木论·高风雀目内障》所形容的“惟见顶上之物”,同时书中对其并发症也有一定的认识,说:“多年瞳子如金色”。而《目经大成·阴风障》中对夜盲和视野缩窄的记载更为形象,说:“大道行不去,可知世界窄,未晚草堂昏,几疑大地黑。”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高风内障相当于西医学的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病因
禀赋不足,命门火衰;肝肾亏损,精血不足;脾胃虚弱,清阳不升。
以上诸种不足,均可使脉道不得充盈,血流滞涩,目失所养,以致神光衰微,夜不见物,视野缩窄。
病机
1、禀赋不足,命门火衰,阳虚无以抗阴,阳气陷于阴中,不能自振,目失温煦所致。
2、素体真阴不足,阴虚不能济阳,阴精亏损,阳气不能为用而病。
3、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养目之源匮乏,目不能视物。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多为双眼发病,有家族史,眼外观无异常。
2、早期只有夜盲,暗适应差。后期可见视野缩窄如管状,甚至视野消失。
3、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颜色蜡黄,视网膜血管变细,尤以动脉为明显。
4、视网膜赤道部有骨细胞样色素沉着,随病情加重而逐渐增多,并向后部中心发展,最后布满整个网膜。
5、视觉电生理检查呈异常改变。
病证鉴别
1、本病应与肝虚雀目相鉴别。后者多发于小儿,初期虽有夜盲,但视野不缩窄,眼底无异常。而且肝虚雀目继续发展,则出现白睛、黑睛干燥失泽,红赤羞明等症。严重者,黑睛穿孔,晶珠、神膏脱出,眼珠塌陷而失明。
2、本病应与疳积上目相鉴别。两者相同的是均有夜盲。不同的是疳积上目为后天所致,常见黑睛、白睛干燥斑,无视野缩窄,眼底检查无异常;高风内障为与生俱来,外眼正常,但有视野缩窄,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血管旁出现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视盘呈蜡黄色,血管变细等,终致失明。
相关检查
1、眼部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颜色蜡黄,视网膜血管显著变细,周边部视网膜有星状、骨细胞样或不规则形状色素沉着,渐向后部中央发展;整个眼底颜色污秽后期晶状体可变混浊。
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1)视野检查:早期见环状暗点,晚期视野进行性缩小,最终成管状。
(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病程早期显示斑驳状荧光,病变明显时,显现大片的透见荧光,色素沉着处为遮蔽荧光,晚期因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而表现为大面积的弱荧光并见脉络膜血管。
(3)视觉电生理检查:EOG峰谷比明显降低或熄灭,这是早期最灵敏的指标。ERG b波消失是本病的典型改变。
(4)暗适应检查:暗适应能力差。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温煦失职,生化不力,气虚血少,不荣于目,且阳衰不能抗阴,神光衰微,故夜盲而昼明,视野日窄。阳虚阴盛者血凝脉涩,瘀阻不通,致目窍萎闭而失明。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肢体,故形寒肢冷。腰为肾之府,命门火衰,下元衰惫,则腰膝酸软。舌淡脉沉为阳虚阴盛之象。
肝肾阴虚,精亏血少,不濡目窍,目络枯涩,玄府渐闭,则眼罹本症。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皆由肝肾阴亏,虚火上扰清窍及心神不宁所致。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职,脏腑精气不足,清阳不升,目失濡养,且气虚血滞,脉道不利,眼络枯涩,遂致眼部诸症。脾虚气血生化不足,不荣头面则面白,无以养神故神疲。脾胃失于健运则食少、苔白。精气不足以充养四肢肌肉,故乏力。脉弱乃气虚血少所致。
治疗原则
滋养肝肾、补益气血;温补肾阳、通窍明目。
证治分类
(一)肾阳不足
症状:夜盲,视野进行性缩窄,眼底表现同眼部检查,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脉沉。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右归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附子、川芎、牛膝。
(二)肝肾阴虚
症状:眼部主症具备,且眼内干涩不适,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明目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生地、山药、泽泻、山茱萸、丹皮、柴胡、茯神、当归、五味子、丹参、牛膝、夜明砂、毛冬青。
(三)脾气虚弱
症状:眼部主症具备,面白神疲,食少乏力,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脾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丹参、三七、川芎。
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1、体针
常用穴:睛明、球后、太阳、风池、养老、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光明、三阴交等。每次局部取1-2穴,远端配用2穴,每日针1次,10次为一个疗程。久病阳虚者,远端穴位可施灸法,或针灸并用。
2、穴位注射
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灵芝注射液或西药维生素D1、维生素B12等取双侧肝俞、肾俞穴交替注射,每穴注射0.5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转归预后
本病为慢性进行性眼病。发病主要与遗传有关,一般疗效不佳。目前对早期患者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稳定病情,延缓发展;对晚期患者力求维持视力,避免发展成青盲而失明,至今尚无理想治法。
预防调护
1、注意避光,平时可戴太阳镜。
2、禁止近亲结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4 22:20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历史沿革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