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加工出口区
中国台湾地区行政当局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在高雄市设立的加工出口基地
高雄加工出口区,中国台湾地区行政当局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在高雄市设立的加工出口基地。
发展沿革
1965年1月30日,台湾公布《出口加工区设置管理条例》,随后筹设高雄出口加工区,并于1966年12月建成。初设时占地68.3公顷,扩大后占地72.3公顷,是亚洲设立的第一个加工出口区,集自由贸易区和工业区为一体,属世界首创。其功能是吸引工业投资,拓展对外贸易,增加就业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区内法规完备,政令单一,行政效率高,投资环境好,具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发达、手续便捷、租税优惠、低利融资、治安及劳资关系良好等优势。由于进驻厂商快速增加,区内设厂容量很快趋于饱和。
1969年又开始筹建楠梓、台中加工出口区,并于1971年分别建成。加工出口区作为台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窗口,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但是,80年代以后,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世界市场竞争加剧,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工出口区也进行功能性调整,开始向亚洲及太平洋仓储转运专区和全球运筹中心转型。
其目标是:结合国际市场需求,引进跨国企业投资,强化产业竞争优势,以高科技、高附加值为导向,提升岛内技术水平,在高雄港区及其附近区域设置以海、空联运为主轴的仓储转运专区,形成集海、空航运,金融,商品与人力流通,科技开发及产业综合服务为一体的运作形态,成为“境外航运中心”的一部分。
出口加工区的英文名称也从原来的“EXPORTPROCESSINGZONE”改为“ECONOMICPROCESSINGZONE”,表示不再是纯粹的加工出口。转型后的加工出口区可承接上、中、下游产业,整合高雄港区发展,带动邻近地区通信、金融、保险、研发、训练、国际贸易及其他商业服务的发展。
1997年12月,加工出口区管理处于台中县梧栖镇设置港口型仓储转运专区,即中港加工出口区。
1999年2月,台湾“经济部”核定将原由“工业局”委托中华工程公司兴建完成的高雄临海工业广场交由加工区管理处接管,8月更名为临广加工出口区。
2000年12月,高雄软件科技园区动土,计划成为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中心,并朝全球运筹的物流、营销中心发展。此外,加工出口区又分别计划开发位于高雄小港机场北侧的小港空运物流园区和位于高雄市前镇区的成功物流园区。另为平衡台湾南北产业结构,又设置了屏东加工出口区。
至2007年底,各加工出口区(包括楠梓、高雄、台中、中港、屏东、临广、小港、软件园区、成功物流园区、斗六园区等)共核准设立企业389家,多为电子厂商,投资总额达90.5亿美元。其中高雄区已登记企业84家,接受总投资360亿元新台币,企业营业额近千亿元新台币。
参考资料
高雄加工出口区.中国大百科全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7 18:49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