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钙性肾病
疾病名
高钙性肾病是指高钙血症(>2.75mmol/l)及/或高钙尿症(尿钙过多)引起的肾小管间质病变,严重者可出席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临床表现主要为以肾小管功能障碍、肾功能衰竭(急性或慢性)以及泌尿系结石等三大征候群。部分高钙性肾病患者可同时发生全身多系统软组织钙化。肾脏自身病变引起的局部钙化、海绵肾等不包括在此范围内。
病因
血清钙浓度的变化主要与骨骼、肾小管和肠道三个器官功能的变化有关。而这几个器官与钙磷代谢有关的功能,则受甲状旁腺激素、1.25(OH)2维生素D3和降钙素等内分泌激素的调节。因此,血清钙浓度的升高,常常与骨骼释放钙增多、肠道钙吸收增多或尿钙排出减少有关;同时,又与体内甲状旁腺激素(PTH)或1.25(OH)2维生素D3的浓度过高有关。高钙尿症则与肾小管钙重吸收减少、尿钙排出(尿钙排出百分比)增多有关。
临床表现
高钙性肾病临床上除原发病的表现外,主要表现为高钙血症症状、肾脏损害(包括肾小管功能障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泌尿系结石等),以及多系统软组织钙化等。
1.高钙血症表现
高钙血症症状与血钙升高的速度、程度和病人对高血钙耐受性有关,并与原发疾病相关连。血钙浓度2.75~3.0mmol/L时,为轻度高钙血症,大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较轻。血钙3.0~3.5mmol/L为中度,多有临床症状。早期即有多尿、夜尿、口渴、多饮、甚至脱水症状。当血钙超过3.5~4.0mmol/L为重度高钙血症,则多个系统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甚至出现高钙血症危象。
2.肾损害表现
高钙性肾病主要表现为肾小管—间质功能障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路结石。肾小管间质损害为高钙性肾病的主要征象。持续高钙血症在短期内即可引起肾组织学改变,主要累及髓襻升支、远位肾小管和集合管。首先钙离子在肾髓质浓集、沉积,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并可能从基底膜脱落,导致肾小管闭塞,及其近端扩张。病程迁移过久,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等慢性间质性肾炎等改变。最终累及肾小球,肾小球玻璃样变、纤维化。临床上早期即有多尿、低渗尿、肾性糖尿、氨基酸尿、肾小管性蛋白尿,常伴有脱水、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原发性甲旁亢时,多为低磷血症,而维生素D过量,血磷可能升高。原发性甲旁亢时,因PTH抑制肾小管HCO3-重吸收,多伴发代谢性高氯性酸中毒。而其他病因时,因高血钙抑制PTH分泌,增加肾小管HCO3-重吸收,导致代谢性碱中毒
由于高钙血症引起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和结晶引起小管堵塞,以及脱水、肾血流量减少,可引起急性肾衰竭或慢性肾衰竭急剧加重。长期高血钙,肾实质钙盐沉积,最终双肾萎缩,并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高钙血症时尿钙增加,易并发结石。
3.多系统软组织钙化
当血清钙磷浓度增高,其乘积超过60~70(mg/dl)2时,易发生异位钙盐沉积。异位钙化较易发生于血管壁、关节周围、心肌、肺泡壁、胃壁、肾实质等,并发生相应的功能障碍。
诊断
治疗
应积极控制高钙血症的各种诱因,包括防止过度日晒、限制维生素D和钙剂的摄取、避免服用噻嗪类利尿剂(因该药可增加肾小管钙重吸收)。
及时去除病因为基本治疗。轻度高钙血症且无症状者,仅须适当补充水分,限制钙盐饮食外,不需特殊治疗。
血钙>3mmol/l(12mg/dl)者,尤其高钙血症危象时,需积极降钙治疗,以防出现生命危险,并争取时间为原发病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具体措施如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7 17:33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