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国
大运河历时8年申遗成功,高邮作为
大运河上重要的节点城市,有盂城驿、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淮扬运河主线高邮段3处遗产点。其中,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是历史上的古邗沟高邮段,即高邮里运河的前身,位置在现运河的西侧,位于高邮镇石工头至界首四里铺之间,全长26.5公里。1956年
大运河拓宽时裁弯取直,在里运河东堤外另开新河,原河道废。上世纪80年代为保运堤的安全,基本填平了
里运河故道,但河道形状、走向及块石护坡仍清晰可见,形成“二河三堤”、古代
运河与现代在用运河并行的独特景观,内有南门
大街、
镇国寺、平津堰、马棚湾
铁牛、耿庙石柱、杨家坞、万家塘、
御码头、车逻坝、界首大
码头等多处明清水工遗迹。由于该段故道集中反映了大运河由湖道向河道演变的动态过程,所以是了解大运河河湖关系的活化石。市委、市政府对高邮明清运河故道的恢复整治工作已基本结束。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是高邮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历史上的古邗沟高邮段即高邮里运河的前身。2006年,高邮明清运河故道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相关人士介绍,此次主要是恢复了高邮明清运河故道,并且部分恢复了杨家船坞的形制,对万家塘船坞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再现了昔日渔民的生活场景。
据《高邮水利志》等文献记载:民国二十年特大洪水高邮运河多处决口,其中城区段挡军楼、七公殿、御码头、庙巷口等运河先后决堤,现发现的石工应是当时七公殿决口修复后的产物。而
华洋义赈会是一个以中外合作为主旨的国际性救灾、防灾的
非政府组织,在这次运堤修复过程中,该组织共募捐资金36.28万元,帮助修复以挡军楼、七公殿为主的6处决口。现高邮博物馆布置的《1931年特大洪水及运堤修复陈列》,以照片、文字再现了当年洪水发生时的悲惨场景及运堤修复的故事。据悉,这场洪灾共造成里下河77000多人死亡,1320万亩农田颗粒无收,房屋倒塌213万间,140多万人逃荒的悲剧。
整治工程
“二河三堤”风貌再现见证运河变迁
作为
大运河申遗(申报世界遗产)的“必考项目”——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整治工程,经过施工人员近三个月的奋战,进入扫尾阶段。明清运河故道已基本恢复,重现了“二河三堤”的独特风貌。
高邮湖曾是古
邗沟的重要通道,后因湖面风浪大,为航行安全,自宋至明清逐渐修筑分割河湖的东西堤,明清运河故道逐步形成。高邮明清运河故道北起界首四里铺,南至高邮镇的石工头,全长26.5公里,200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大运河裁弯取直,在故道东堤外另开京杭运河,“二河三堤”形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保运堤安全,基本填平了里运河故道,但河道的形状、走向及块石护坡仍清晰可见,特别是运河城区段现存的一段故道保存基本完整,内有车逻坝、南门大街、
镇国寺、平津堰、杨家坞、万家塘、御码头、马棚湾铁牛、界首大码头等多处明清水工遗迹。
2013年4月26日开始,我市主要对镇国寺塔至万家塘范围的城区段约2.8公里的运河故道进行重点整治,恢复高邮明清运河故道,并且部分恢复了杨家船坞的=形制,对万家塘船坞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再现了昔日渔民的生活场景。据市文广新局遗产办主任李国耀介绍,该段故道集中反映了大运河由湖道向河道演变的动态过程,它的恢复是人们了解大运河与高邮湖关系的活化石。记者在现场看到,原先的一片荒芜如今已变成景色宜人的湖边胜地,不少市民开车或骑车前来观光,对此盛赞不已。
最新工作进展
据了解,我市在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整治过程中有两个重要新发现:一是在位于二桥以北原七公殿转弯处,发现一段75米长的老石工遗存,其做工规整,勾缝精细,仍保存完整,并在石堤中部上方发现“民国二十三年华洋义赈会建”的刻画文字。二是发现了1951年淮河下游工程局治理淮河的一段长150米的石工,这是淮河下游工程局治理淮河流域一期工程的一部分。这两个重要发现将对大运河申遗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遗存
耿庙石柱留下道道牵绳痕迹。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北起高邮界首镇,南至高邮镇,全长30公里,现已无水,主要包括东西运堤、运河河道、杨家坞、马棚湾口门、万家塘、耿庙石柱等遗迹。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凿新运河,该高邮明清运河被废弃,但河道仍清晰可辨,现被水利部门用于种植树木和农作物。
明清运河故道东堤为现运河西堤,由条石与土筑成。高邮段保存较好,高邮段北端已逐渐坍塌,尚有部分石块遗存。
耿庙石柱,位于高邮镇通湖路运河对岸,耿庙石柱因耿庙而名,庙已无踪,仅存庙前石柱两根。柱呈方形,柱上有一穿孔,石柱因运河拓宽部分被埋入地下,现可见高度为3.05米,另一根残断仅存1.2米高。由于庙址处于运河转角处,石柱上留下道道来往船舶牵绳的痕迹。
工作进展
高邮明清运河遗迹正系统探秘
不久将可欣赏“二河三堤”的风貌。
大运河申遗已经进入倒计时,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高邮文物部门也正在为此做系统的工作。高邮明清运河故道就是其中一个重点,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保护展示方案也在进一步完善。
据悉,高邮
御码头考古发掘结束后,平津堰、万家塘等遗迹也将进行探秘。其中,唐元和年间,宰相、
淮南节度使李吉甫为阻隔湖水,在高邮湖境内,南接邵伯,北接宝应,筑土堤平津堰灌溉农田近万顷,变水害为水利,平津堰遗址即今大运河镇国寺塔对岸西堤,今尚存明代古石堰一段,现为高邮市文物保护单位。“考古人员将对这些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找到更翔实的资料,为今后更好地保护与展示作准备。”高邮申遗办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不久,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二河三堤’的风貌,了解高邮境内运河的变迁。”
历史上的高邮明清运河
历史上的古邗沟高邮段即高邮里运河的前身。位置在现运河的西侧,位于高邮老船闸至界首四里铺之间,全长26.5公里。1956年大运河拓宽时,在里运河东堤外另开新河,形成“二河三堤”,上世纪80年代为保运堤的安全基本填平了里运河故道,但河道的形状仍清晰可见。特别是运河城区段现存的一段故道保存基本完整,内有平津堰、耿庙石柱、御码头、万家塘等遗迹。2006年高邮明清运河故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高邮运河西堤风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