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蠡暴动
一场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大规模农民武装斗争
1932年8月,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属特委领导下,保定地区高阳、蠡县一带爆发了一场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大规模农民武装斗争,史称高蠡暴动。暴动在蠡县宋家庄发起,并在高阳县北辛庄成立高阳地方苏维埃政府和河北省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后被安国国民党驻军白凤祥部包围,队伍被打散,47人壮烈牺牲,坚持5天的暴动失败。
历史背景
根据北方会议精神,中共河北省委制定了在京东、保属、直中、直南、津南等8个主要区域布置开展游击战争的行动计划,并决定首先发动保属地区高阳、蠡县农民游击战争。为此,1932年7月,中共河北省委在北平西河沿召开会议,并吸收保属特委书记李之道(黎亚克)等人参加,专门研究了组织和推动高阳、蠡县游击战争问题。
部署安排
8月初,西河沿会议后,李之道到蠡县巡视工作,并于8月21日起草了《保属特委为布置蠡县、高阳斗争致省委的报告》。报告认为暴动条件已经成熟,并提出了暴动的准备及游击队编制的意见。8月23日,中共保属特委在保定召开了党团特委常委联席会议。河北省委派来保定指导暴动的省军委书记湘农和团省委特派员白坚参加了会议。蠡县、高阳、定县、完县县委书记列席了会议。会上,湘农传达了省委的指示,讨论了高蠡暴动的具体计划。由于对高蠡地区的局势有不同看法,发生了严重分歧,争论异常激烈。会议最后决定:高蠡现在处于地方暴动的前夜,应加紧准备工作,发动农民的日常斗争,在斗争中组织群众,健全党的领导,等条件成熟再发动战争。会后,中共保属特委将会议情况报告了省委,省委根据6月下旬北方会议精神,支持保属特委暴动条件已经成熟的报告,并同意保属特委关于布置高蠡游击战争的行动计划:成立以李之道为首的保属革命委员会:武装农民,组织游击队伍,定名为河北红军游击队,番号是二十七军第一师,采取“三三制”编制,设大队(团)、中队、小队,高阳东南区编为第一大队,蠡县东北区为第二大队,蠡县西区为第三大队:以蠡县东、西区和高阳东南区作为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府:游击区指定为高阳、蠡县、博野、肃宁、任丘、安平、深泽7县。不到万不得已,不离开根据地,如果游击队万一不能立足于原区域,可退至完县一带山区;成立运输大队,负责后勤工作,主要任务是向暴动地区输送从外地来的支援暴动的人员、武器及物资。
中共保属特委执行了省委的最后决定,特委委员们分头奔赴斗争第一线。8月25日,省军委书记湘农和保属特委的贾臣一起到蠡县宋家庄召开紧急会议,分析了形势,认为敌人对高蠡地区的革命活动已有察觉,所以应马上发展游击队。决定分3个区行动,28日晚在蠡县东北区集合,而后以东北区为根据地开展斗争。
暴动过程
8月27日,在湘农和中共博蠡中心县委书记宋洛曙等领导下,高蠡暴动率先在蠡县西北区宋家庄爆发。游击队员在宋家庄及其附近村庄收缴长短枪数十支,并于当晚集合成立了河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与此同时,蠡县东北区、高阳东南区也开始行动。为了发动群众扩大政治影响,暴动群众开始四处张贴由保属革命委员会发出的第一号布告,宣传游击队的十大行动纲领:(一)没收地主、教堂及一切反革命的土地分配给雇农、贫农及少地的中农;(二)没收地主豪绅及一切反革命的粮食、财产,分给雇农、贫农及灾民;(三)废除苛捐杂税;(四)取消一切高利贷:(五)焚烧契约、债据;(六)夺取地主及一切反革命的武装并武装工农;(七)人民有淋硝盐、吃小盐、买卖小盐的自由;(八)取消官盐店及盐巡;(九)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十)建立苏维埃政府和红军。
8月29日,第三大队到达蠡县东北区的南玉田村,该区暴动队员随之成立河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第二大队。30日,第二大队和第三大队一起开赴高阳东南区北辛庄,东南区暴动队员随之成立河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第一大队。此时,暴动队伍已发展到300多人,收缴长短枪120余支。当天晚上,湘农主持召开了紧急会议,宣布建立高蠡地方苏维埃政府,湘农任主席,宋洛曙任副主席。同时,整编队伍,正式成立河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湘农任支队长,宋洛曙任副支队长,下设3个大队。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支队部设在北辛庄高小院内,门前悬挂起绣有镰刀斧头的大红旗,红旗上书有“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的民族联合起来”“河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本部”字样。支队下的大队部也都挂起了红旗,队员们的脖子上戴有一条红布带,叫做牺牲带。
8月31日,按照支队的决定,第三大队留守北辛庄,第一大队、第二大队去西演村打游击。这天正逢集日,游击队员发动群众斗争了8家地主,打了1家官盐店。游击队在西演村召开大会,大大激发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斗争热情。随后,队伍又开赴安家庄、北柳庄收缴地主武装。下午2点,队伍返回北辛庄,支部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行动问题。就在这时,驻安国县的国民党军队白凤翔骑兵第六旅派出一个骑兵连包围了北辛庄。激战两个多小时,湘农等人率领部分游击队员突围,宋洛曙等17人牺牲。突围出去的游击队员撤到高阳县高家庄,又遭到骑兵连的追捕,最后红军游击队被迫解散。与此同时,博野县西南区响应暴动的40多名农民群众,由博蠡中心县委委员宋怀欣带领,在向北辛庄进发途中被国民党军包围,激战后部分突围,20人被捕,其中19人被枪杀。蠡县北区的黎彦昌、李学敏,高阳东北区刘果庄一带的高国贤,高阳东南区河西村一带的侯君梅,高阳城北西陶口一带的翟树功,都带领部分群众响应暴动。由于北辛庄暴动队伍遭到镇压,他们都先后解散,有的被捕后壮烈牺牲。至此,声势浩大的高蠡暴动结束。
这次暴动历时5天,共牺牲47人。保属特委书记李之道、高阳县委书记翟树功、保属团特委书记马永龄等也相继被敌人杀害。暴动主要成员家属也都被当地反动政府和地主豪绅逼得倾家荡产、流落他乡。高阳、蠡县、博野呈现一片白色恐怖。
后世纪念
为纪念高蠡暴动牺牲的烈士,1946年2月,当地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北辛庄村东为烈士修墓立碑。1957年高阳县在北辛庄村南建造殉难烈士纪念塔。1978年对烈士纪念塔进行修缮,建为陵园。1981年将烈士墓移入陵园。2005年4月,通过全县党员自愿捐款和社会捐助,筹集资金60余万元,对陵园进行整修。5月,高蠡暴动革命烈士纪念塔修缮工程完工,新建纪念馆、休息室、停车场,整理了塔内外壁画、展板、碑文,搜集并展陈出暴动时用过的刀、枪、旗帜,以及有关的照片、文件等,面貌为之一新。修葺一新的高蠡暴动烈士陵园已被保定市列为红色旅游专线,重新对游人开放。陵园占地总面积10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5平方米。四周筑有围墙,南面有大门,中间矗立着三层纪念塔,北部建有圆丘形烈士墓,塔墓之间立有三角碑亭。水泥栏墙的甬道,把塔、亭、墓连成一体。烈士纪念塔为八棱三层砖木结构,塔身外径长9.3米,高16米,塔顶装有大型红色五角星,塔基铺有132平方米的平台,设有四步台阶和八角花墙。塔内底层设有碑亭,亭中立有三块纪念碑,分别刻着当年就义的17名烈士的英名和主要领导人宋洛曙、蔡书林两位烈士的传记。墙壁展板上展有高蠡暴动的简述、行动路线和烈士群芳录。塔的二、三层画有反映暴动背景和过程的彩色连环壁画。纪念塔北部的烈士墓为圆丘形钢筋水泥结构,直径4.5米,高2米,葬有17名烈士的遗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9 16:00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部署安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