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收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职统考”)是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成人中专、
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基本情况
高职统考是各类
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现行高职统考模式依据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暂行规定》(国家教委1987年教学字012号文件),该文件规定:高职统考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校招生委员会组织命题、考试和阅卷,考试科目分文化课和专业课两部分,文化课考政治、语文、数学,专业课考试科目由招生学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一门专业课和一门专业基础课。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各省对高职统考的内容和模式进行了一些调整,具体表文化课考试科目中外语学科取代了政治学科。专业课考试科目大多采取两门专业课合卷的形式。虽然各省市的考试模式不尽相同,但大体上都是采取文化课(语、数、外)+专业综合课的形式,主要是理论考试,很少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的考查。
影响力
随着职业
教育的稳步发展,其社会关注程度也不断提高。
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劳动者和为高等学校输送毕业生的双重任务,现实生活中,多数中职院校是在用两条腿走路,一手抓就业,一手抓升学,两手都不敢马虎。中职学生考取高等学校的升学率是教育行政部门评估中职学校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考上高等学校则是中职学生除直接就业外的另一条出路,也是多数学生心目中的首选出路。虽然高职统考对于中职学校、师生的影响没有普通高考对于普通高中的影响那么大,但其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生的个人发展依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存在问题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随着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对中职学生专业学习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查方式也必然会相应发生变化,要更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查。显而易见的是,现行的建立在上世纪80年代相关政策基础上的高职统考模式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发生了矛盾,严重影响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现有高职统考模式完全没有涉及到对学生德育的考查。中职学校由于就业和升学的压力.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德育被异化为管理的手段.其注重形式,实效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出现了滑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合格的职业人才既要有较高的职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对于中职学生的培养,德和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高职统考应该发挥其对中职教学的导向作用,把德育考查纳入到统考内容之中.从而引导中职学校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是高职统考基本上复制了普通高考等学历教育考试的模式,以理论考试为主,这与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发展方向产生了矛盾,造成了考试和教学的脱节,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考脱节首先给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很明确的,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承担着向高等学校输送毕业生的任务,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但在教学和考试内容各有侧重且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学校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要想提高就业率,就要更注重职业技能训练,忽视理论学习;而要想提高升学率,就要更强调理论学习,忽视职业培训。这样一来,就业和升学无法兼顾,“两条腿走路”成了跛着腿前进。为了应付这种教考矛盾的局面,一些中职学校不得不采取一些片面的措施,有的学校按照教学目标的不同,把学生编为就业班和升学班,就业班只进行职业训练和实践操作,不学理论知识;升学班则专门进行理论学习,准备参加高职考试.而不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有的学校只强调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有的则相反。其次,教考脱节也给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实事求是地说,在目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未能得到根本提高的情况下,多数中职学生还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深造的,“学而优则考”,考不上则直接就业。这是多数学生的心愿。就算是要做“蓝领”,他们也希望到高职院校深造后做个“高级蓝领”,这种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学生最担心的是,由于教考脱节,如果放弃职业技能训练,一门心思准备理论考试,又怕考不上高等学校,还耽误了就业。因此,学生普遍希望统一升学和就业模式.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多一条出路。而现有的高职统考模式却迫使他们不得不在升学和就业之间作一个选择,要么升学,要么就业,两者不能兼顾,人为地把学生的就业和升学对立起来,客观上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和就业的难度,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革现有高职统考模式.促进教、考相长,实现就业和升学的内在统一,推动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方向探讨
改革后的高职统考要坚持“德育、技能考查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原则,实行“德育考查+职业技能考查+理论考试”的考试模式。
德育考查包括社会公益服务、职业道德实践、学生德育档案和学校德育考试四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20%、30%、30%和20%。社会公益服务是中职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必修课程,内容是为社区、医院、图书馆等公益机构和残疾人、特困家庭等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学校可根据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时间和表现给学生评定等级,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关心、合作,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职业道德实践主要是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半工半读期间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爱岗程度和工作表现来评定等级,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诚信、敬业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学生德育档案包括学校德育档案和社区德育档案,由学生就读的学校和所在的社区如实记载,反映学生在一个相对较长时间内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成长状况,评定等级,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注重智育的同时不忘修身养性,提高德行,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中职学校要把思想政治课程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思想政治课程除了涉及
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外,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络媒体教育。网络媒体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德育不应回避,我们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二是财富观念教育和理财教育。我们要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财富,要培养现代消费观念,以节俭为荣,以奢侈性消费为耻。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中职学校应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
心理承受能力。一份政治试卷就应该是一份很好的宣传教育材料,突出对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社会公益服务、职业道德实践、学生德育档案和学校德育考试中的综合表现评定等级,作为德育考查的成绩。如全校前5%的学生给予A+、依此类推。
理论考试只考语文、数学这两门基础课.因为语文、数学这两门功课是一个人一生中使用最广泛的工具,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基础.必须学好。外语不应作为中职学生的必修科目。外语固然重要,但只是一种语言工具,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宜强制性地搞全民学外语。如果因为过分强调学习外语,而冲击、影响了汉语的正常教学和汉语言文化传统的主体地位,那是得不偿失的。理论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考试、阅卷,其成绩分省市按排名确定等级,如全省前5%的考生给予A+.依此类推。
职业技能考查要突出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等级水平。学校应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一专多能,考取不同专业的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评定机构根据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考查情况授予资格证书,评定职业等级。学生毕业时所拥有的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就是其职业技能考查成绩。
高职招生实行有条件的
自主招生。各高校按批次进行录取,可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需要以院系为单位公布基本录取资格,比如某校旅游系的录取资格可以是德育A、理论考试B+、获得旅游资格证书且资格等级在5级以上,达到这一标准的学生都可向该校旅游系投档,对于符合条件的学生各高校可进行第二轮选拔,组织第二次笔试或是采取面试或是其他方式,由高校自主决定,多元化录取。学生能够向所有够资格的学校投档.选择自己喜欢的高校,高校也能选择自己需要的学生。如此,虽然会导致录取工作相对比较繁杂,但这种方式既有利于高校选拔合适人才,扩大招生自主权,也有利于中职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从而引导更多的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随着高职统考模式的变化,中职教育教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是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成为品德良好,爱岗敬业的合格人才。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三是逐步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我们的目标就是改革高职统考模式,引导中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文化基础,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技能高超、品德良好、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