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枝桉
桃金娘科桉属植物
高枝桉(学名:Eucalyptus fastigata H.Deane & Maiden)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常绿乔木,树冠大;树高20-50米,有事可达60米。这直径100-200厘米。不存在木质块茎。树干和较大的树枝上的树皮粗糙,纤维状或丝状,通常具沟,灰色或棕色;光滑的树皮呈白色、奶油色、橙色、灰色或棕色,树冠上有明显剥落的带状树皮。幼叶具叶柄,起初对生且宽椭圆形至卵形,不久变为互生,宽披针形至镰刀形。成叶互生,叶柄长1-1.7厘米;叶片披针形至镰刀形。花序通常在腋生成对的伞形花序,但也可能是单生的,不分枝,花序梗长0.4-1.4厘米,每一伞形花序有花11-15(或更多)朵,花梗长0.1-0.5厘米。成熟花蕾倒卵形至卵圆形。花白色。蒴果有花梗很少无梗(花梗长0.1-0.5厘米),倒圆锥形或梨形,果瓣3或4,外露或接近边缘水平。种子棕色,长2-3.5毫米,锥体或斜锥体,背面光滑,种脐顶生。
植物学史
1897年,亨利·迪恩(Henry Deane)和约瑟夫·梅登(Joseph Maiden)在《新南威尔士州林奈学会会刊》(Proceeding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New South Wales)上首次正式描述了高枝桉。种名fastigata源自拉丁语fastigatus,意思是“高”或“带来一点”或“锐化”,指树的习性。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树冠大;树高20-50米,有事可达60米。这直径100-200厘米。不存在木质块茎。树干和较大的树枝上的树皮粗糙,纤维状或丝状,通常具沟,灰色或棕色;光滑的树皮呈白色、奶油色、橙色、灰色或棕色,树冠上有明显剥落的带状树皮。幼苗生长(灌木或田间苗至50厘米):茎横截面圆形,通常光滑;幼叶具叶柄,起初对生且宽椭圆形至卵形,不久变为互生,宽披针形至镰刀形,长4.5-12厘米,宽1.8-5厘米,基部圆形至斜,无色,绿色。成叶互生,叶柄长1-1.7厘米;叶片披针形至镰刀形,长7-20.5厘米,宽1.5-3.6厘米,基部斜向渐细至叶柄,同色或稍无色,通常有光泽,绿色,侧脉锐尖或平行,疏生网状,边缘内脉平行于边缘,油腺岛状。
花序通常在腋生成对的伞形花序,但也可能是单生的,不分枝,花序梗长0.4-1.4厘米,每一伞形花序有花11-15(或更多)朵,花梗长0.1-0.5厘米。成熟花蕾倒卵形至卵圆形,长0.3-0.6厘米,宽0.2-0.3厘米,绿色至黄色,无疤痕,帽状体微喙至圆锥形或圆形,雄蕊不规则弯曲,花药肾形至心形,背部着生,通过汇合的狭缝开裂(通常),花柱长,柱头逐渐变细,子房3或4,胎座每个有2垂直胚珠行。花白色。蒴果有花梗很少无梗(花梗长0.1-0.5厘米),倒圆锥形或梨形,长0.5-0.9厘米,宽0.4-0.8厘米,花盘凸起,斜向或环形,或花盘水平,果瓣3或4,外露或接近边缘水平。种子棕色,长2-3.5毫米,锥体或斜锥体,背面光滑,种脐顶生。
子叶肾形;茎横截面圆形;叶具短叶柄,对生,宽椭圆形,无色,约3-5节,然后互生,卵形至宽披针形,长6-11厘米,宽2-5.5厘米,基部渐尖至斜生,先端尖,有光泽,中绿色。
产地生境
原产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东北部,新南威尔士州);肯尼亚、坦桑尼亚有引种栽培。生长于优质土壤上寒冷潮湿地区的湿硬叶林;海拔170-1200米。原产地属温带气候,海拔高达1200米。夏季炎热且干燥,大部分降雨发生在冬季。年平均降雨量在750-1200毫米范围内,其中一些降雪;最热月份平均最高气温为27℃;一般一年有50-100次霜冻。休眠时,可以在低至-8℃的温度下存活,在-1℃时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该物种是其天然存在的森林中最耐寒的桉树之一。喜光,适宜生长在一系列排水良好的中等至高肥力土壤中;更喜欢pH值在5-6.5范围内,耐受4.5-7。
生长习性
该物种通常丛生。在澳大利亚,当被大火烧毁时,它几乎总是在灌木丛的帮助下恢复,只要在地面附近切割旧的烧毁树干。该物种没有采取落叶习性并继续生长,直到天气太冷而无法继续生长。这使它们更容易受到突然寒流的伤害。如果温度波动更加缓慢,例如在林地中,该物种就有机会停止生长并进入休眠状态,从而使它们更耐寒。
繁殖方法
冬末至早春在阳光充足的温室内播种。来自高海拔的种子在2℃时会经历6-8周的冷分层。一旦种子长出第二组叶子,就可以将幼苗放入单独的盆中,如果等叶子长得更长,可能不利于移盆。在初夏的时候把其种到固定位置,在第一个冬天给它们一些越冬保护,使它们免受冻伤。种子也可以在初夏播种,在次年春末将幼树种植在最终位置,种子有很长的生存力。
栽培技术
高枝桉在中国种植应严格按照《桉树丰产林经营技术规程》《桉树中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等多项行业标准要求执行。其中,明确要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预留一定的野生动物、鸟类迁徙走廊,保留林地边缘的乡土树种和利用河流水系作为保护性走廊和珍稀濒危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造林面积大于1000公顷,应保留2-3%面积的次生林或灌丛、草地作为生物小区,“非桉”树种应大于造林面积的20%。山顶、山脊、集水区(含水源库区)和沟壑两旁应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湿地、冲积沟、农耕地、省级以上交通要道和乡村居民区周边,以及受保护的廊道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应保留10米以上的缓冲带(区)。同时,要求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禁止以“烧荒”清理林地,提倡“测土测叶”科学配方,平衡施肥。
主要价值
可以从叶子中提取精油做商用,有报道称新鲜叶子含有约0.1-2.4%的精油,主要成分包括高达70%的桉油醇,加上蒎烯、水芹烯和1,8-桉树脑。心材呈淡褐色,边材有窄带。木材硬度适中,强度适中,耐用性适中,易于加工,可用于工程和建筑、船舶、地板、楣梁、家具、胶合板,以及用于造纸的纸浆生产;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锯材。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截止2019年,由于与农业相关的土地清理,这些栖息地已经减少。该物种在清理前的地理范围为64,410平方千米,估计种群数量减少了14.8%。该物种的地理范围很广,已知有2000多颗。潜在威胁与持续下降之间的关联需要进一步评估。
生态问题
经过科学论证,桉树“有毒”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桉树人工林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主要取决于经营者采取的种植方式和经营管理水平。各国长期实践证明,桉树无毒无害。尽管桉树速生快长,吸水吸肥力强,但不是所谓的“抽水机”、“抽肥机”、“绿色沙漠”。
虽然桉树具有生长快、产材多、经济效益好、固碳能力强等优点,但由于一些地方大面积发展桉树纯林,未能做到科学培育,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但客观来看,这些问题不是桉树树种自身的问题,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学引起的。通过合理布局、科学培育,完全可以将种植桉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参考资料
Eucalyptus fastigata H.Deane & Maiden.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 Kew Science.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0:10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