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极,地球上最高的地方,是中国的青藏大高原。世界第一、第二高峰也在这里。青藏高原和地球上的南、北极有着共同的地方,这就是气候寒冷。但是它也有自己高极的特点:那就是空气稀薄,气压低,煮不熟大米饭,水到83℃就沸腾。
概念
世界的高极——青藏高原。人们相对于南极和北极,把
西藏高原称为世界第三极──高极。青藏高原主要包括我国青海和西藏两省、区。其实它整个面积还包括这两个省、区以外的国外一些地方,故总面积可达276万平方公里,只国内计算已达230万平方公里多。地理上,高原包括藏北高原、藏南纵谷、青海高原、柴达木盆地、川藏高原峡谷等区。
特点介绍
海拔世界最高
地质学上有个术语,叫做“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说的是几百万年以前,印度半岛向北漂移,顶撞在亚洲大陆上,巨大的能量使得二者接合部﹙那时在海底﹚被顶出一道长二千五百公里、宽三百公里的隆起,那就是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虽然这个过程对我们的日常经验来讲具有完全不同的时空和能量概念,但是不妨这样形象地想象──就像你用一块烤饼去顶平摊在面板上的大面团,你会看到先是面团的边缘隆起,接着与那边缘相邻的部分也在你继续用力之下随之隆起──那隆起的边缘相当于喜马拉雅山脉,隆起的其它部分就相当于今天的西藏高原。在西藏高原上,还有几道与喜马拉雅山脉大致平行的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等,就像面团上被挤起的数道褶皱。在地质学上,这些山系也正是被称作“褶皱山系”。别以为这种比喻太过小儿科,在上帝手中,我们居住的大地也不过就是这样一块面团。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持续了几百万年,据说还在继续,所以西藏高原被称为最年轻的高原。虽然年轻,但它已经成为地球上面积最大、高度最高的高原。把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面积加在一起,也才是它的面积的三分之二。 西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四千米到五千米,众多的山系都在海拔六千米以上。西藏高原在地球上形成一片巨大的突起,地球的最高点──珠穆朗玛峰(8848.86米)也在其上,所以人们把西藏高原称为世界第三极──高极。
气温与南北极同样寒冷
称其为第三极,除了海拔高,还有它在寒冷方面也与南极、北极相像。随着海拔升高而气温下降,我在儿童年代对此很不理解,海拔高离太阳更近,应该气温更高才对,为什么反而冷﹖后来知道大气层就像一床大棉被,全靠它盖住地球表面,才能保持温暖。而海拔越高,大气层越薄,因此温度就难以保持。你没见,无论在多么炎热的夏天,那些十分高大的山峰之巅都积着皑皑白雪。你要是会看气候图,会清楚地看到,根据几个基本的气候参数──气温、气压和湿度所描绘出的等压线、等温线及等湿线,在西藏高原上全都呈现闭合的分布。这表明海拔高度对气候的影响超过了纬度的影响。西藏高原因其海拔高度成为一个独立的气候单元,与其纬度所处的其它亚热带或温带地区的气候完全不同。
很多地方渺无生命
你若有机会坐飞机进西藏,而且你的座位正好靠窗,可以向下眺望,你会产生你是在没有生命的星体表面飞行的感觉。飞机距地面很近,不是因为飞机飞得低,是因为高原的海拔高。下面无树无草也无生命的迹象,千山万壑绵延而至天边,数小时无穷无尽地从机翼下掠过,没有任何变化,和月球的不同似乎只在山顶有积雪和沿着山沟有延伸的冰川。
西藏高原几乎全部属于冻土地带,大部分是永冻土,也就相当于地球上这部分高大的凸起,覆盖着一块整体的大冰块。高原上的大部分降水,也都是以雪、霰、雹等固态形式落到地面上的。可想而知,这样的冰块上不会有多少植物生长,更不要说大面积地从事农业进行人类活动。
温度日较差大
由于大气稀薄,不能有效地阻隔辐射,白天时强烈的阳光使地表大幅度增温,太阳一落又迅速冷却。常在西藏走路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一定要在早晨才能涉水或骑马过河。太阳一升起来,山上的积雪会在日照下融化,汇集进河流,早晨的小溪就会变成宽阔的大河。
一日之内的温度变化称为“日较差”。西藏高原的日较差是很大的,很多地区常年处在一日之内温度正负交替变化的状态下。地表土壤反复融化又反复冻结,岩石缝隙内的水分也也从水到冰反反复覆。此种热力胀缩的过程,对山体和岩石表面不断形成剥裂,形成我们平常所说的“风化”。这种具有高原特征的强烈物理风化,在西藏高原的山麓地带的典型特征就是满山满沟堆积的碎石,被地质学术语称为“石海”、“倒石堆地形”、“堆积地形”等。从火星“探路者”送回地球的照片上,我看到火星上也有此种地貌,和西藏一些地方出奇地相似。
美丽的高极
千年历史中没有人惊扰青藏高原,使她得以安然地生活在雪山深处,成为美丽而神秘的世界第三极——高极。西藏既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独特的藏民族与大自然相融合的“天人一体”人文景观,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独特的魅力。青藏高原现有的名胜古迹大多被列入了各级文物保护范围,她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