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机与吴三春
地方民间传说
高机与吴三春是浙江省温州市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20世纪50年代中期,温州曾出现一阵“高机与吴三春”热。这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先在故事的主人翁高机的家乡苍南县流传,随后通过山歌、道情、花鼓、渔鼓、温州鼓词、布袋戏等不同的形式在浙西南一带的民间广为传唱。还被编写成越剧、瓯剧、婺剧等戏剧和连环画、章回小说等文艺形式流传至台州、杭州及广东的潮州、福建等地,被称为是“浙南的梁祝”故事与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故事介绍
民间传说
《高机与吴三春》是一个在浙南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一对青年男女为了冲破封建桎梏而双双殉情,被喻为浙南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温州民间曲艺如道情、龙船、花鼓长期传唱不衰,后来温州鼓词也加以移植改编,还被搬上戏曲舞台。
高机绸
明嘉靖年间,平阳宜山人(现为苍南龙港白沙)高机是一个手艺高超的织绸工人,长得英俊潇洒,他织的瓯绸平滑细腻而光泽鲜亮,在浙南一带十分出名,被称为“高机绸”。
处州府龙泉县富商吴文达为了巴结府尹,拟用最为昂贵的“高机绸”作为庆贺府尹之母六十寿诞的礼品,遂重金礼聘高机前来龙泉,吴文达为此专门把厢房作为机房安放织绸机,以供高机织绸之用。
私定终身被判三年
文达独生女三春善于刺绣,倾慕高机手艺高超,人品倜傥风流,经常下楼到机房观看高机织绸,日久生情,二人情投意合,引为知己。一年后,高机因母病即将离去,三春恋恋不舍,在丫环玲聪的安排下,二人在绣楼定情,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妇。高机觉得两家门第悬殊太大,要结为夫妇决无可能,为此犹豫再三,但三春义无反顾,决定随高机私奔。在船老大黄三的协助下,二人夤夜乘舴艋舟离开龙泉到达江心屿。吴文达遍寻三春不得,严刑拷问玲聪,得悉三春已与高机私奔,便率领家丁追赶,在江心屿将高机擒获,解送县衙治罪,永嘉县令以“拐骗良家女子”罪将高机判刑三年。文达将三春带回龙泉,准备另择豪门。
双双而亡
三年后高机出狱,为探听三春消息,乔装卖绡客来到龙泉吴家,见吴家红灯高挂,多方打听,方知三春次日即将出嫁。玲聪认出高机,遂将此事告知三春,暗中将他招引进门。三春诚恐文达加害高机,便故布疑阵,命玲聪将金银暗藏于麦饼中持赠高机。玲聪引高机至厨下用饭,又暗藏哑谜于菜肴之中。高机误以为三春变心,愤然离去,路经桃花岭时,从麦饼中发现金银,回想菜肴中的哑谜,方知三春一片苦心,一时气塞心头,竟成疯颠。
次日,三春迎亲花轿途经桃花岭,见高机疯疯颠颠,心痛如绞,以剪刀自裁于花轿之中。高机见三春为己殉情,也投江而死。
故事起源
浙南大地上是否真的发生过如此凄美的事件?如有,是在哪朝哪代?地方文献与浩如烟海的笔记文学是否有过记载?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温州一些文化人就曾对此进行探索。浙江省文化厅干部何师曼还专程跑到平阳(包括现今的苍南)等地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了许多老人,在温州市图书馆馆长梅冷生先生的协助下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无功而返。对此,何师曼也感到纳闷,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历史遗迹全国就有好几处,为什么偌大的平阳县竟找不到高机的出生地,瑞安、平阳等地的高姓族谱中也没有高机其人,所以何师曼的最终结论是:高机故事只是一个民间传说,没有历史依据。
时任温州市越剧团导演的张明曾提出一个看似荒诞但却入情入理的推断,他认为“高机”故事是一个专为温州特产瓯绸作宣传的广告文学,所谓“高机”,可以解读为“高超的织绸机手”。
瓯绸是温州的特产之一,南朝郑缉之的《永嘉郡记》就已记载“永嘉有八辈蚕”,宋嘉定年间,温州已出现机织户,元至元间,温州设有官营织染局,专门管理与纺织有关的事宜。元代平阳人王虎臣还写过《缫丝行》一诗,可见当时平阳的纺织手工业比较发达。明万历元年(1573),温州府在德清坊设立了织染局,派官员监造进贡宫廷的丝织品。
高机故事也许史实上有待考证,但根据以上情况,温州道情等口头文学把故事的历史背景定在“明嘉靖年间”,是合乎历史逻辑的。由此也可约略推定《高机与吴三春》曲艺的流行,可能在明末清初。
吴三春是殉情而死的,而且死在花轿之内,民间便将吴三春奉为“花轿神”。上世纪50年代,温州一些地方的花轿店的后堂就供奉“花轿神”,此神就是吴三春。
故事影响
沉寂了整整半个世纪后,《高机与吴三春》的故事渐渐被人们淡忘,尤其是70年代后出生的苍南人,大都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曾有这样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多少荣华富贵将化为尘土,只有“凄而美”的事物还能以美好的形式继续留存于世。《高机与吴三春》再受关注是始于2007年,这一年,《高机与吴三春》的传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是这一年,县政协文史委把《高机与吴三春》列入五年出书计划。从此,《高机与吴三春》的故事被人从“老箱底”翻出,开始进入苍南一些文化人研究和关注的视野。
2009年9月,《高机与吴三春》的传说,由我县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同一时间内,故事的发生地浙江龙泉也申报国家级非遗。据了解,该项目已通过文化部的初审。
2010年1月12日,县政协文史委为了完成《高机与吴三春》材料收集工作和了解龙泉有关方面研究《高机与吴三春》的情况,在县政协副主席尤有光带队下,县文广新局、县政协文史委、县文联、县新闻宣传中心、县非遗办等单位有关负责人一行来到龙泉,寻访《高机与吴三春》的故事。
在龙泉,我县一行实地参观了龙泉市西街街道宫头村吴三春旧居,并召开了座谈会,龙泉市政协副主席徐建新和龙泉文化、新闻等单位以及吴三春旧居所在地的街道干部、村干部、研究《高机与吴三春》的人员等参加了座谈。座谈会上,大家形成共识,认为《高机与吴三春》的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影响了一代人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是两地共同的文化品牌。今后,两地要利用“高机与吴三春”这条红线,加强合作与交流,再续两地情缘,共同打响《高机与吴三春》这张文化牌。
相关作品
《高机与吴三春》的传说是流传于浙南地区民间的爱情故事,它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据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黄志林介绍:本届政协文史委的五年出书计划中,《高机与吴三春》安排在2010年出书。三 年前,文史委就开始收集传说的不同版本,已收到近20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版本。
《高机与吴三春》的传说故事,最先以山歌和温州鼓词、温州花鼓、唱龙船儿等曲艺形式在浙南民间广为传唱。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引起了艺术家们的关注,1955年春,上海振奋越剧团将该故事改编成越剧《魂断桃花岭》,首演于中华大戏院达一个月。同年冬,剧本经修改后由杭州越剧团演出于杭州新中国剧院。1956年,原温州师范学校教师陈玮君根据唱词《高机与吴三春》将该故事改写成章回小说《瓯江怨》(又名《高机与吴三春》),同年,剧作家林辰夫、郑伯永再次将《高机与吴三春》的传说故事改编为越剧《桃花岭》在杭州演出,1957年,温州剧作家何琼玮将这个凄美的故事编成了瓯剧《高机与吴三春》在浙江省戏剧比赛中获得了满堂大奖,使这一传说故事在浙江艺术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杨村彬到温州了解《高机与吴三春》的传说,称《高机与吴三春》的传说为“不逊色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并积极策划欲将之拍成电影(后因与剧作家何琼玮在拍摄体裁上有分岐而没有付诸实施)。后来,著名电影演员赵丹、黄宗英还带着作曲家黄准来温州改本子,准备拍摄《高机与吴三春》电影歌舞剧,当时“文革”爆发,这件事也成了泡影。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爱情故事又被改编为瓯剧电视剧《高机与吴三春》、新编古装潮剧《百鸟图》。进入21世纪,温州瓯剧团编剧张烈写了一个折子戏《桃花岭》,即原《高机与吴三春》的结尾部分,二人在桃花岭上双双殉情,苍南籍瓯剧演员蔡小秋饰吴三春。此剧曾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好评如潮。
在传说的诸多文本中,所传唱的故事的结局并不一致,有的以悲剧警世,有的以喜剧悦人。但前期的唱本,大多以大团圆的喜剧结尾。喜剧唱本,有的以高机与吴三春生子育儿高中探花结尾,有的以高机被温州知府收为义子,热热闹闹迎娶吴三春结尾。悲剧唱本旨在强调高机与吴三春坚贞不移的爱情,大多以吴三春自裁于花轿之中,高机发疯跳入滔滔瓯江为结局。
在龙泉地区,《高机与吴三春》的传说大多以喜剧结尾。近几年来,龙泉文化部门还把《高机与吴三春》编成舞蹈等形式献演,受到群众欢迎。当地作家叶放根据原故事,把《高机与吴三春》改编成16集抗倭题材的电视连续剧,目前正在寻找投资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03 14:56
目录
概述
故事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