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虹,女,1956年10月出生,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研究广播电视新闻学专家,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
人物经历
1956年,高晓虹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78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摄影班。
1982年,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留校。
1997年,开始指导新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1998年,开始担任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系主任。
2014年,入选国家 “万人计划”第一批教学名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高晓虹主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社科重大项目等多个项目。
高晓虹教授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主要研究课题包括“中西方电视广告与文化的比较” 、“电视经济报道学”、“‘一国两制’政体构建下的两岸关系发展变化及对台湾广播电视传播策略研究”、“电视节目视听元素的和谐美”、“面向21世纪现代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研究”,“从经验到观念——中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发展比较”的研究。
人才培养
在教学中,高晓虹注重采用符合电视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投影仪、电脑、DVD、录像机等多种教学设备展示图片,播放电视节目、多媒体作品,讲授与演示并用,讲求教学的艺术。在授课中采取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在教学中,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外业界创作前沿,从优秀的电视作品中汲取新颖的创作观念,带领学生以专业化标准赏析与评价电视节目,并从多种角度展开分析和讨论。此外,她还带领学生对学术期刊、研讨会的各种学术观点进行疏理、归纳、剖析。 在教学中,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传授基本知识和理念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晓虹独创了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的“五条线”教学体系――即写作线、外语线、观摩线、理论线、创作线,从五个维度立体锻造人才。
截至2010年5月,高晓虹将从事电视新闻教学科研的30多位中青年教师送往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等传媒学府进修。
高晓虹鼓励教师在中国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高质量论文,从教授到助教,参加高水准学术会议均可获得学院资助。
高晓虹教授主讲的课程包括电视编导、影视艺术观念、摄影与编辑、电视广告艺术、电视新闻概论、电视制作、电视画面编辑等课程。
2001年,高晓虹获得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与课程改革重点科研项目优秀奖。
2005年,高晓虹所负责的科研项目“面向21世纪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获得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7年,高晓虹主讲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
2007年,高晓虹所带领的团队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学团队”。
2008年,高晓虹担任的《电视节目制作》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带领的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团队2010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009年、2013年,获得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8年,高晓虹负责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一等奖。
截至2018年6月,高晓虹培养出了18位获得中国新闻业从业者最高奖——长江韬奋奖的优秀学生。他们中有主持人、有时政新闻的摄影和记者、有节目制作人、有频道总监还有广播电视的台长。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2001—2005年,高晓虹被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6—2010年,高晓虹被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7年5月,高晓虹被聘为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副会长。
2007年,高晓虹分别担任了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评委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经济节目奖的评委。
2008年,高晓虹被全国人大常委会聘为“200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好新闻”评委以及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电教片“红星奖”评委。
2013—2017年,高晓虹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2018—2022年,高晓虹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0—2022年,高晓虹担任中央网信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网络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19—2024年,高晓虹担任“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民网)学术委员会委员。
2024年6月 中国视协行业电视委员会顾问。
出版图书
个人生活
高晓虹的爱人因抢救火灾现场的和高晓虹结缘。
人物评价
高晓虹教授把教书育人视为生命,将全部的热情献给教育事业。纵观三十年的从教生涯,她始终将自己置身于三尺讲台,以一名优秀人民教师,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新闻传播学科,尤其是在广播电视新闻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屡获各级嘉奖。她带领电视与新闻学院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在学科基础建设、师资队伍培养、课程体系规划、开展国际化办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国传媒大学校工会评)
高晓虹教授作为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在办学治学方面积极探索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办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思考。(中国传媒大学评)
高晓虹属于那种能从慷慨付出中获取幸福感的人,在这个流行占有的年代,是一种罕见的能力。将自己拥有的学识、精力、时间、金钱等,倾其所有,不图回报,给学生、给同事、给朋友、给素不相识需要帮助的人,皆出自她的天性,出白天性中不断生长、强大起来的文化人格。(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
于君评)
先进事迹
高晓虹教授多年来坚持将教学科研的优秀成果转化为教材,将沉淀多年的学识经验以及与业界前沿的互动思考融汇于教材。打造重点理论教材。作为首席专家,高晓虹教授参与马工程重点教材《新闻学概论》(第二版)的修订工作,立足教材阵地,引导新闻院校师生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实际有机结合,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作出了贡献。创新案例教材。高晓虹教授坚持立德树人、践行课程思政,以教材建设为基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她主编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创了新闻传播学案例教材的新局面,以此拓展的教育教学模式,荣获 2018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研创数字教材。高晓虹教授顺应媒体融合传播趋势,引入新技术,拓展传统教材的二维空间,打造新时代中国优秀新闻作品案例库,连续 8 年策划出版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新闻奖新媒体手册等数字教材,将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品力作引入课堂、推向社会,强化了新闻传播领域优秀成果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是媒体融合时代教材建设的创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