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斋视事》是南朝齐
谢朓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该诗作于作者在宣城太守任内,记述了他在一个早晨早起后于高斋的所见所为所想,表示了他想要归隐的念头。该诗形式整齐,对仗工整,遣词非常讲究,全篇意脉流贯,流畅中又具转折顿宕,更显出了此诗思想情感的深厚。
作品原文
高斋视事①
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②。
暧暧江村见③,离离海树出④。
披衣就清盥⑤,凭轩方秉笔⑥。
列俎归单味⑦,连驾止容膝⑧。
空为大国忧⑨,纷诡谅非一⑩。
安得扫蓬径⑪,锁吾愁与疾⑫?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高斋:作者任宣城太守时建的办公屋舍,因其踞于陵阳(山名,在宣城城内)之椒(高而尖的土丘),故谓“高斋”。视事:办理官事。
②开:散开。这句是倒装句,即“白日开寒雾”。
③暧暧:昏暗不明的样子。江村:江岸上的村庄。见:同“现”,显现。
④离离:繁茂的样子。海树:江边之树。海:古时人有时称江水为海水。
⑤就:趋,从。盥(guàn):洗手。就清盥:犹言去用清水洗手洗脸。
⑥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凭轩:指靠在窗户旁。方:正在。秉:持,执。秉笔:持笔写。
⑦列俎(zǔ):这里指摆上菜肴。列:排列。俎:古代祭祀时摆放祭品的礼器,这里指放菜肴食品的盘碟之类。归单味:意谓只吃一味(一种)食品。单味:一味,指一种食物。
⑧连驾:连起的房屋。驾:架构。古代建筑房屋,木材相架而建构。驾,这里指房屋。容膝:这里谓地方小,仅容膝而已。
⑨大国:指朝廷。一说,大国指宣城郡。宣城是大郡,故称“大国”。
⑩纷诡:纷乱欺诈。诡:虚伪,欺诈。谅:信实,确实。
⑪安得:何得,怎得。蓬:一种草名,亦称飞蓬。这里指蓬舍,用蓬草编札成束盖起的简陋的房子。径:小路。蓬径:茅屋蓬舍前的小路。陶渊明归隐时,家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辞》),所以该诗用“扫蓬径”表示归隐的意思。
⑫锁:消散。
白话译文
寒雾散开,白日显露,尚未消尽的白雪与青山相互映衬。
江边的村落隐约可见,一片繁茂的树木也依稀呈现在眼前。
我起床披衣,洗漱完毕,才靠着窗户批阅公文。
面前摆着丰盛佳肴,我只吃其中一样菜;车驾相连,我只需一个狭小之地安身。
我为国家担忧也是徒然,因为官场混乱,充满欺诈,料想是难以治理的。
怎么才能归隐,锁住我的愁肠和痛疾呢?
创作背景
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夏天,谢跳离开京城建康由中书郎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这首诗就是他在宣城期间为抒写自己抱病工作而写的。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诗标“高斋视事”,宅高故得居高临下,视事方能高瞻远瞩,此为引题。全诗也正是顺引题兴起,诗人写了高斋的视野、个人不安的生活情绪和原因、以及最后无可奈何的愿望,从而较真实地反映出诗人在这一时期政治上的彷徨与犹豫。
“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雪白而山青,雪映青山,更显出雪的素洁和山的苍翠;一轮日出,寒雾顿开,日华与雪光交相辉照,浮光闪烁,灿然夺目。日开雾散,远处可眺,这时诗人又看到了另外一种奇景,千里江南,冬景也是这般的迷人,傍江的村庄隐隐约约,依稀可见;依海的树木。浓密繁茂,郁郁成荫。诗人原本是清晨醒后,懒散地躺在床上的,无意间看到如此美景。心中生出无限感触,不觉“披衣就清盥”,急急忙忙洗完手脸,便在廊轩下设几,铺纸研墨,想把这激情舒之于笔。然而就在欲写未写之时,一阵烦躁袭来,竞在瞬息之间将那满心的激荡泼灭了。心情是那么沮丧、颓废,因使得“列俎归单味,连驾止容膝”了,各种各样丰富异常的佳肴美味,嚼之无味;把数辆车驾连结起来,也只不过能容得下一膝而已。青天白日,骤然间布满乌云,刚才还是笑容满面。一霎时又阴沉可怕。
“空为大国忧,纷诡谅非一”写出了诗人情绪极度变化的原因。他悲哀地说道,我又何必死死徒为国家大事所担忧呢,辛苦多年,落得如此下场(贬官),世事原就是这般纷诡怪诞,自己既然被逐出朝中,也就应该随遇而安了。政治上的失意,使诗人不能不重新正视现实,求得自我安慰。所以最后诗人消极但又无奈地说,怎么才能够仿效隐逸前贤,每日扫扫宅前长满蓬蒿的小径,以此为乐,将我那满腹的愁肠和痛疾尽情抛之于九霄云外。从此,读者可以了解到诗人这一时期的政治态度,已不是一味进取,而是进退两可,甚至知难而退了,归隐的念头已经在时时拂扰着他的心胸。这也是“视事”的结果。
这首诗有深刻的思想性,但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很有特色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诗的一开头几句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诗化的境界,既有谢灵运山水诗的空灵。又有陶渊明田园诗的冲和,一切都是那么恬淡、安适。中间转折奇突、秉情直抒。结尾归于隐逸,和开首遥相呼应。全篇意脉流贯,流畅中又具转折顿宕,更显出了此诗思想情感的深厚。
,信笔自如地勾勒出山野初春的美景胜态。“谅”字一词是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恐惧、而至战栗心理的真实写照。 “锁”字不仅把愁与疾这抽象的意思拟作具体的物状,更重要的是点出了作者内心有倾诉不完的愁苦之情。此时的谢眺,萦心禄位,却又不能象陶渊明那样决然摆脱,不肯舍弃衮衮公服,但又想远离仕途的斗争,唯用“锁”字,才能最为确切地表达他折衷地追求“官隐”的意趣。
名家点评
清代诗人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视事时旷然望远,殊有胜情。结句“锁”字稍欠稳妥,不若作“蠲”。
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编审
曹明纲《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谢眺诗工于发端,这是自钟嵘《诗晶》提出后又为历代论者所公认的:而这首《高斋视事》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诗一落笔,就用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迷人的晨景,对仗工稳,妙于出景,开卷便觉有一股山村之晨的清新气息迎面扑来,沁人心肺。
作者简介
谢朓(464—499),南朝齐文学家。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与同族前辈
谢灵运均擅长山水诗,并称“大小谢”。谢朓先在京城任职,经常出入竟陵王萧子良的藩邸,为“
竟陵八友”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学声誉。后在荆州任随王萧子隆幕僚,深受赏爱。公元493年(永明十一年),谢朓因遭受谗言被召回京师后,逐渐陷入困境。虽然,他的官职不断提高,从宣城太守做到尚书吏部郎,但由于他的家族和个人的声誉,从萧鸾(明帝)篡政,到始安王萧遥光谋废东昏侯自立,都曾拉拢他以为羽翼,使他深感危险。最终他还是因为有意泄漏了萧遥光的阴谋,被诬陷下狱而死,年仅三十六岁。有《谢宣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