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林业
森林物种个体和群体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协调、平衡, 长期保持高生产力、再生能力和高生物量
高效林业的概念
内涵
高效林业是在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从高效农业延伸而来的。高效林业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目标, 中心要求是高经济效益。高效林业同样具有生态效益, 并且必须集约栽培经营, 才能达到高效的目的。发展高效林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不仅能为农业生产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使农村尽快走出贫困落后的境况, 而且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城市通过建设高效林业, 注重的主要是生态效益, 目的是营造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高效林业是21世纪环境发展中资源-环境-人口协调的重要方面, 是建设生态良好和谐社会的要求。高效林业一般理解为优质、高产、高效的林业。高产指资源和产品的高产出, 即经济资源的高产出、生态环境资源的高产出和林业工业产品的高产出; 优质指提供优质的经济资源及产品、优质的环境和生存空间; 高效指高的效益, 即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高效通常则是指林业发展以生态效益为基础, 经济效益为中心, 三个效益协调发展的高效。
特点
高效林业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对林业的经济物质和生态环境的需求。高效林业融有林业的一般性和高效的特殊目的性, 作为林业经营发展模式, 有如下主要特点:
持续性
高效林业充分地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利用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创造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为目标, 是持续发展的。高效林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即是当代人的发展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 一个区域的发展不损害其他地区的发展, 是一种发展的、比较完整的林业发展模式。
效益性
林业肩负着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森林效益的多样性的重大任务。林业不仅是产业, 而且是公益事业, 其效益是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综合。
层次性
高效林业的高效目标取决于决策主体所处的层次和地位, 体现决策者的意志。不同层次的决策者有不同的高效目标, 国家和省市作为宏观决策的主体, 更多考虑宏观的产业结构、布局和发展方向, 追求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更侧重长远的生态效益, 决策往往是战略性的。而对微观的生产企业来说, 考虑的是宏观产业结构的具体落实, 虽然也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但在行动上则更侧重于当前的经济效益, 这是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决定的。
集约性
高效林业的发展应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提高经营水平达到高效的目的。高效林业具有科技含量高, 资源利用充分、投入产出率高, 商品率高的集约经营特性。因此, 必须突破小型分散、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
基本条件
林业的持续发展
高效林业必须有赖于林业的持续发展, 而林业的持续发展必然要走高效之路, 没有持续发展就没有稳定长期的高效。林业持续发展中的持续, 是指在一定水平上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可以长期维持利用; 发展则是指资源有所增加或至少保持, 它是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前提的。即要长期保持林地生产力, 维持森林多种生态功能, 产品生产量不能超过再生产力; 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和物种多样性; 对森林资源及其利用全过程综合管理; 不损害后代的持续用量; 不以牺牲生态系统平衡和环境质量为代价而取得一时的经济利益, 不使自然资源贬值等。因此, 森林的持续发展是高效林业的物质基础, 也就是说, 实现林业生产持续发展, 关键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源问题。森林资源( 包括土地、林木、环境资源) 都要有一定的资源量和周转量, 保持资源消耗率与再生产率之间的动态平衡, 维持足够的资源量, 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合理确定利用量。二是管理问题。林业内部生产的各道工序的运行要保持连续、有序、密切衔接, 生产的产品对路, 形成自己经济运行工序, 建立比较健全的林产品市场体系, 盘活林业资产, 搞活行业经济。
高效林业的调整
高效林业要在现有林业的基础上逐步进行调整和建设才能达到。调整的原则是运用组织、计划、协调、指导、控制等多种基本行为, 充分利用人力, 技术、设备、市场等要素进行综合、系统、全面调整, 这样才能达到整体、长期、持续、高效。首先是林地的调整。要充分利用土地潜力, 最大限度地调整土地利用方向, 使土壤肥力和林木种类、生长指标有效匹配, 避免同树种多代连栽, 水土流失, 毁林开荒, 树种、林种不协调, 主体错位等行为, 及时改造劣质林和低产林, 制订合理的采伐方式, 造林更新按照高标准,力争一步到位, 节省人力、物力、土地和时间。同时, 合理地确定林种的主体树种, 主体树种确定合适了也就等于提高质量和产量。其次是调整产品增值流程和市场机能。传统林业只重视山场而忽略市场, 即便有大量的优质产品也只卖原料, 效益低,没经过增值过程, 生产者无利可图。一般来讲, 林产品进入了市场也并不就是完全的市场化了,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只有经过加工和深加工, 才能使产品增值, 成为市场竞争产品, 增值越大, 返回越多, 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 另一部分帮助林农富裕。这些产品一般分为三类, 一类竞争产品, 二是控制产品, 三是森林功能产品。要使产品增值增收, 就要有一些实施主体来调整增值流程, 如成立股份公司, 或能人承包, 林工商一体化等, 使整个增值流程掌握在自己行业手中, 建立完整的林业行业经济运行机制。
(梁兆基,冯子恩,陈锐灵等.农林经济管理概论[M].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213)
遵循的原则
森林兼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生态效益显著的特点,同时又存在着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宜性。因而,在高效林业建设上,不能搞“一刀切、单一化”经营,而要注意区域性、综合性,做到因地制宜,多维开发。
物种相互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森林资源是丰富的森林生物物种赖以生存的巨大环境保护屏障,在高效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好这些珍稀资源,特别是天然阔叶林及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对保持水土和物种的多样性、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持续发展的原则
作为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林业开发,其高效应该是持续的,发展应该是持久的,林业加工企业要立足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供应能力,而不能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
动态平衡发展的原则
森林资源虽然是再生资源,但是破坏容易恢复难,因此,在高效开发利用时要按照森林生态的自然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动态,统筹规划,使生态与经济在动态中平衡发展。
(叶柱均,廖玉兰.农业经济学[M].东莞:东莞人民出版社,2000:132)
实现途径
实现高效林业的途径不只是一味地发展经济林和名优特稀产品, 林业是以森林为主体的, 任何时候都应以林木生产和发挥生态功能为主体, 非木材产品在不同地区可有主有次, 不同地区还可以森林旅游、商贸、开采、种养等多种项目为主, 高效林业实际上是包括林业内外部多种生产的综合体, 这些项目无论单项或整体功能都需要各类资源优化配置, 以达到时空分布合理, 经济运行有序。
在时序上,充分利用自然界时间秩序。
在一个地域上发展项目要长、中、短结合, 并各有一定规模, 以保持一定产量和商品量, 在品类上既有木材又有名优特稀林副产品, 产品成熟能时序排列, 产品利用上有原料也有半成品和成品, 使每种资源都增值。在功能上以主功能为主体, 兼顾其他功能, 如山区虽以用材林为主, 收益期较长, 但又可以配置较短的工业原料林和短轮伐期的纸材林等; 丘陵区以中短期收益为主, 如竹材林、经济林果木林等地, 也配一定用材林; 低丘岗地以短期多方位收益为主, 如鲜果、花卉、养殖、加工等, 形成地域内部和地域间产品成熟时序体系。
在空间上, 充分利用空间层次环境。
在一定面积上形成立体密集种植结构。由于空间的局限, 要求种植品种互利共生性强, 适应空间层次环境。这种模式常以产品质优、商品率高、收益期短的名优特产品为主。
在地域上, 充分利用林地潜力。
根据适地适林和社会需求将立体层次环境展现在一个地域上, 形成以2~ 3 个特有优势品种为主的地域上各占一定面积的若干立体楼层的种植系统,形成连续收益系统。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林业周期长和经济效益低等弱点, 利用连续收益系统复合收益, 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格局上,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由于林业生产地域广阔, 自然性强, 周期长, 从效益与时间衡量有人称为低效产业。发展高效林业必须走出山场与社会结合, 与相关行业融合, 如与农村发展结合就是乡村林业, 与城市建设结合就是城市林业等; 把资源培育基地建在山上, 加工增值办工贸移山下; 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效益, 市场机能扩散到整个社会, 渗入社会, 使社会每个细胞( 如家庭、个人) 都参与林业, 如发展庭院林业, 形成社会介入林业; 林业服务社会的格局。事实上, 林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互相交织的社会生产, 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遵循经济规律, 林业兴衰与社会发展共命运, 高效林业才有广泛基础和有效支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0 21:30
目录
概述
内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