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
原中顾委委员、中央党校原校长
高扬(1909年9月—2009年3月29日),原名高光玉,1909年生,辽宁辽阳人。1936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曾任张学良公馆机要秘书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沈阳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长,化学工业部部长,农垦部部长,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兼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当选为中顾委委员。
人物生平
高扬,辽阳县吉洞峪礼备沟人。1936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曾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并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等抗日组织。19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西安事变在东北民众抗日救亡总会负责宣传工作期间,任救亡总会党支部书记,并任张学良公馆机要秘书处秘书。
1937年,参加八路军第一游击纵队。1938年至1945年9月先后任中共邢台县委书记、邢沙中心县委书记、晋冀豫特委宣传部长、冀西地委组织部长及地委书记兼太行一分区政委、豫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45年10月,回东北,先后任辽阳地委副书记、辽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安东省委民运部部长等职。
1948年10月,任通化地委书记。1949年5月,任沈阳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
1950年5月,任辽东省政府主席兼省委统战部部长。1952年,任辽东省委书记兼辽东军区政委。1954年任东北局组织部长,后任中央东北地区工作部副部长。1955年,任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副主任。1956年,任中央工业交通部副部长。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60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贵州清镇县,担任县钢厂副厂长。1961年任贵阳汽车制造厂副厂长。1962年被平反,任化学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文革”中曾被批斗、审查,并下放到河南省劳动。
1977年12月后,任吉林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书记。1979年,调任农垦部部长1982年,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兼军区第一政委。1987年3月至1989年3月,任中央党校校长。自1986年4月起,兼任中国投资咨询公司董事长。他曾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八、十二、十三届代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中顾委委员。
2009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100岁。高扬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王岐山、回良玉、刘延东、李源潮、张德江、宋平、刘华清、曾庆红、梁光烈、马凯、孟建柱、戴秉国和李德生、张劲夫、王芳、郑天翔、刘复之、曾培炎、张震、韩杼滨、张廷发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重要事迹
少年立志,投身救国救民的革命事业
“九一八”事变后, 高扬同志辍学回家。1934年7月恢复学籍, 就读于迁址北京的东北大学经济管理系, 1936年8月毕业。期间, 积极参加了“一二九”爱国运动, 思想觉悟得到很大提高。他加入了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 后转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不久到河南省许昌县灞陵中学当教员。1936年12月, 经地下党组织介绍, 高扬同志前往西安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担任东北民众救亡会党支部书记。后被派往张学良部队机要秘书处工作, 参加了“西安事变”前后的各种救亡活动。
1937年11月, 高扬同志在太原参加八路军第一游击纵队。太原沦陷后, 根据上级指示到邢台一带开展敌后工作。1938年1月至7月, 先后任邢台县工委书记、邢台县委书记等职, 领导建立了地方抗日政权和武装力量, 消灭了当地反动势力, 打开了邢台地区的抗日局面。1938年8月至1945年10月, 先后任冀豫特委宣传部部长、冀西地委组织部部长、冀西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豫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等职务。为开辟和建立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发展的眼光谋划全局,致力于国家经济发展
1955年1月, 高扬同志调任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副主任, 同年4月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56年1月, 任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工业企业生产的方针, 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振兴和发展工业与交通的政策。
1962年,组织任命他为化学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他率先垂范, 勤奋学习化工知识, 工作之余请化工学院教师授课, 倡导并主编了《化学工业知识丛书》 (全21册) , 为普及化工知识, 发展化学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全国化学工业基本建设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压缩不合理的建设项目, 集中力量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他以发展的眼光谋划化工工业发展全局, 脚踏实地地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成为化工工业的实干家。
1979年4月, 高扬同志调任农垦部部长、党组书记。面对“文革”后农垦系统的严峻局面, 他着重抓好国营农场的经营管理, 率先在国营农场实行改革, 推动农垦系统产业结构的调整, 大力倡导农工商联合经营, 使国营农场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在他的主持下, 农垦部对全国农垦工作三十余年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入系统的总结, 并编印了《农垦工作三十一年的基本经验》, 对农垦系统的振兴和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1982年6月, 高扬同志任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他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为了促进全省的安定团结, 他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疏导工作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为了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经济工作能力, 他组织有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干部撰写经济学文章, 并亲自担任主编, 出版了《河北经济文章选编》 (上、下册) , 成为全省领导干部学习的重要资料。在他的大力提倡和积极推动下, 全省形成了学习、研究、搞好经济工作的良好风气。高扬同志为开创河北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付出了艰苦努力, 取得了巨大成绩, 得到中央的肯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心党校人才建设
1987年3月, 高扬同志任中央党校校长。他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中, 积极推进党校各项工作改革, 注重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他主持起草了《关于改革中央党校工作的意见》, 意见涉及党校教学、科研、机构以及自身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同年11月, 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批准了中央党校的改革意见, 并转发全党。在主持中央党校工作期间, 高扬同志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 鼓励党校干部和广大学员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提高理论修养;理论学习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并灵活地用于指导实践活动;他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关心党校人才队伍建设。党校的改革和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亲友回忆
韩立成:1982年6月, 中央派高扬来河北任省委第一书记。此前高扬刚从国家农垦部部长一职退下来, 我一直给他当秘书。当时, 中央强调干部队伍要坚持“四化”, 其中之一就是年轻化。那时候, “文革”刚结束, 各级领导班子中年龄大的同志还挺多, 需要选拔一些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实现老中青相结合。所以高扬和省委比较注意考察培养一些年轻干部, 再加上省委换届选举的时候, 有的老同志退了, 这样就把一些比较年轻的干部推上来了,这在河北干部队伍建设史上是空前的。
再有就是暂停争论讲团结, 深入实地搞调研。他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努力把河北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这是大事。他从具体细致的工作做起, 身体力行, 带动省委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认为那时的河北状况, 稳定是大事, 要讲大团结暂时停止争论, 他就跑了好多地市县, 带着问题搞调查研究。从1982年6月到1985年5月底这三年间, 全省各个地市他基本都走到了, 大部分的县也都去过了, 有的乡村也去过了。每到一个地方, 他都很认真地去听去看, 很认真地做记录, 然后很认真地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他离开河北多年以后, 有一次, 我在邯郸遇到一位已退休多年的老领导。他说, 高扬同志真有远见, 当年到邯郸就提出县委书记要学会抓工业, 要懂经营管理。现在想起来, 讲得太及时、太重要了。因为当时的县委书记多数只懂农业, 不懂工业, 也不重视经营管理。高扬同志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老大学生, 是学经济的, 我觉得在我们党的老干部里边, 像他这样的高官并不多, 他属于那种有知识有素养的高级干部, 平时很注意学习新知识, 努力使自己从外行变成内行, 所以好多事情他看得比较准、比较远, 是深思熟虑、深谋远虑。这是一种领导水平、领导艺术。
吕传赞:上世纪80年代初期,高扬同志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期间,我是省委常委、科教部部长,曾与他共事两年多。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点:
一是好学。高扬同志是一位参加工作多年的老干部,又是一位20世纪30年代毕业的老大学生,他的学识和阅历,是非常丰富的。他在河北担任领导期间,每天都坚持学习,刻苦读书,从书中汲取新知识。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还是历史、哲学,古今中外,无不涉猎。他听到哪里出了新书,总是想方设法买来阅读。有一次,为了买到《大趋势》一书,竟连跑了好几个书店。他还很重视对报纸杂志的学习,从中寻求一些工作上的重要思路或思想。高扬同志勤奋好学的精神,为当时处在历史转折时期的河北广大干部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二是非常重视调查研究。高扬同志反对作风浮漂,注重调查研究。他天天思考问题,同时带着问题有目的地下去调研,他把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把对群众的感情、态度问题,不仅仅看作是作风问题,而是提高到信仰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在河北,他曾以无比的坚定和勇敢,做了一件他自称“可能是为群众做了一件大好事,也可能被认为是犯了个大错误”的事情,那就是他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他在调研之后感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落后,已经到了令人不能容忍,有辱社会主义声名的地步!”他坦言:“这样下去,我们是没法向农民交代的!”他就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关于办好农村中小学的意见,触及教育体制问题,这在当时是需要勇气和担当的,其精神非常可贵。
三是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高扬同志到河北时已经73岁了,他从北京来的时候只带了一位秘书。他下乡,总是同几个随员一起坐一辆面包车;他开调研会,总是自己口问手记;他在大小会上的发言稿,都是自己起草,从不让人代劳。这一作风令人敬佩不已,在全省干部中更是有口皆碑。他在河北三年间,和老伴儿一直住在办公室,吃饭在食堂,从未要求机关给过任何照顾。我到他办公室汇报工作的时候,看到他不是在伏案批阅文件就是在认真读书,工作精神总是处在最佳状态。他的生活很简朴,不讲奢华,不图享受。朴素而简单的生活习惯,使他时时处在清新和充实之中。
四是非常重视党的建设。用高扬的话说,就是以后应该经常整党,他借整党的机会对河北党组织情况进行了系统的了解,对党组织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1983年7月,高扬代表省委提出了“振作精神,振兴河北”的口号,狠抓省直机关党风政纪,激发了全省干部群众为河北作贡献的工作热情。
白石:高扬同志思想很解放, 工作有魄力。他在河北任省委第一书记的三年间, 扭转了河北原先复杂被动的工作局面, 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尤其是1983年, 在他领导下的河北省委, 实施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的举措, 打破了常规, 打开了人们以往僵化的思维, 打开了一些传统的阻隔, 在选人用人上开启了一个新的局面。
社会评价
《档案天地》:
高扬同志政治立场坚定、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限忠诚;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遭受错误处理,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恩怨,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他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他大局意识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对工作兢兢业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作风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生活朴素,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他长期在多个地方和部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对于重大问题,坚持集体讨论决定,重视发挥集体智慧。作为一名党的高级干部,他从不搞特殊,到基层调研,尽量轻车简从,反对迎来送往,主动和群众打成一片,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
高扬同志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良好的古今文学修养。他长期担任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职务,积累了丰富的党建工作弪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加强党的建设十分关心,对一些重大问题常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并在《人民日报》、《党建研究》等报刊上发表《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研究提纲》等大量文章。反映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新的历史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殷切希望。
高扬同志非常关心杂文事业的发展。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期间,他支持成立河北杂文协会、创办《杂文界》和《杂文报》,对思想解放起了推动作用。在工作之余,他撰写了近百篇短小精悍的杂文,北京杂文协会编辑出版了《高扬杂文散文集》。他善于抓住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辩证分析,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在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促进工作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晚年,高扬同志还担任全国杂文联谊会顾问,积极参加杂文研讨活动。
韩立成:高扬作为一位老同志,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 对自己要求是很严格的, 堪称是领导干部的表率。从1982年到1985年, 高扬同志在河北工作整三年。这三年, 就高扬同志自己来讲, 是他一生工作中闪光的亮点;就河北来讲, 是“文革”后真拨乱反正的三年。
吕传赞:他堪称是共产党人的楷模、省委书记的榜样。
参考资料
高扬.东北大学校友总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0 14:4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