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
病因
1.遗传因素
近视眼已被公认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对高度近视更是如此。有遗传因素者,患病年龄较早,度数多在600度以上。但也有高度近视眼者,无家族史。高度近视眼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发育因素
婴儿期因眼球较小,故均系远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也逐渐加长,至6岁后方发育正常。如发育过度,则形成近视,此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多在学龄期开始,一般都低于600度。至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如幼年时进展很快,至15~20岁时进展更迅速,以后即减慢,这类近视常高于600度,可到2000~2500或3000度。这种近视称为高度近视或进行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此种近视到晚年可发生退行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因此视力可逐渐减退,配镜不能矫正视力。
3.环境因素
从事文字工作或其他近距离工作的人,近视眼比较多,青少年学生中近视眼也比较多,而且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其患病率明显上升。这种现象说明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与近距离工作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青少年的眼球,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阅读等近距离工作时的调节和集合作用,使内直肌对眼球施加一定的压力,眼内压也可能升高。
临床表现
1.远视力降低,近视力正常。集合减弱,可有眼位外斜或外隐斜,常有视疲劳。
2.高度近视眼,多属于轴性近视,眼球前后轴伸长,其伸长几乎限于后极部。故常表现眼球较突出,前房较深,瞳孔大而反射较迟钝。。在极高度近视眼可使晶体完全不能支撑虹膜,因而发生轻度虹膜震颤。
3.暗适应功能降低。
4.高度近视眼,因眼轴的过度伸长,可引起眼底的退行性改变:①豹纹状眼底;②视盘周围的脉络膜萎缩;③黄斑部可发生形成不规则的、单独或融合的白色萎缩斑,有时可见出血。此外,在黄斑部附近偶见小的圆形出血,称为Foster-Fuchs斑;④后巩膜葡萄肿 ;⑤锯齿缘部囊样变性。
检查
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测定、眼底检查等,并用电脑验光、散瞳检影。还采用角膜地图图、角膜测厚仪、裂隙灯等检查角膜、屈光间质、眼底、角膜厚度和曲率半径等。
诊断
根据远近视力、屈光度及眼底所见,结合散瞳、验光可明确诊断。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有玻璃体变性、白内障、黄斑裂孔、青光眼等。
治疗
1.一般治疗
提倡优生优育,避免遗传因素;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并注意营养均衡。
2.配戴眼镜
在近视眼的眼前放置一适当凹透镜,平行光线通过后被分散入眼,焦点因此后移,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可获得清晰的远视力。矫正近视凹透镜片度数的选择原则是,以获得正常视力(1.0~1.2)或最满意的视力(即矫正不到1.0时的最佳视力)的几个凹透镜片中选其中度数最小的作为该眼的矫正度数。
3.手术治疗
(1)角膜手术:包括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以及较少用的自动板层成形术、角膜环放置术、表面角膜移植术、角膜镜片术等。此类手术一般用于近视眼已停止发展者。手术能通过改变角膜的曲度,矫正近视性屈光不正,但对病理性近视眼的眼底变化及各种并发症并无作用。
(2)晶状体手术:对高度近视眼作透明晶状体摘出术以矫正屈光不正已有较久历史,但需注意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的可能。近年应用超声乳化术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较好。也有人对透明晶状体的高度近视眼者在晶状体前放置人工晶状体,以矫正屈光不正,也取得了一定的矫正效果。本法矫正屈光不正的能力较强,对于12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角膜较薄,估计用角膜屈光手术不易矫正者可能更为适用。
现状
截至2024年11月,我国高度近视人群超7000万。
参考资料
我国高度近视人群超7000万.新浪财经.2024-11-01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7 15:01
目录
概述
病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