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霞(1919年7月10日—1998年9月9日),浙江萧山人,分析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19年7月10日,高小霞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南阳镇仓前村,幼年随父识字,10岁随家去镇海上小学。
1932年,13岁时跳级入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
1938年,从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高中毕业,并考上西南联合大学,因为无力去昆明,遂在女中当教员,维持家用。
1940年,考上交通大学化学系(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在此期间因为父亲去世,高小霞不得不半工半读。
1944年,从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之后经同班同学
徐光宪介绍,两人一起到上海宝华化工厂工作。
1946年,进入由昆明搬来上海的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成为分析化学家
梁树权先生和物理化学家
吴征铠先生的助理员;同年,通过国家留学生考试。
1949年,前往美国纽约大学研究院就读。
1951年,从美国纽约大学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之后回国经
唐敖庆介绍,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等职。
1952年,经唐敖庆和田曰灵介绍,加入
中国民主同盟。
196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8年9月9日,逝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高小霞对极谱催化波的研究有较深造诣,开创了几十种微量元素的高灵敏分析方法,特别是微量稀土元素和铂族元素的极谱分析法及其机理的研究。
根据2019年11月北京大学新闻网显示,高小霞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极谱催化波》《稀土农用与电分析化学》等5部专著。
1965年,高小霞参加在前民主德国举行的国际纯物料会议,并发表论文《极谱催化波的机理和应用于痕量分析》。
1980年,参加了在布拉格召开的“纪念海洛夫斯基学术报告会”,在会上作了有关《稀土极谱分析》的学术报告。
1989年,赴澳大利亚参加第三届亚洲太平洋化学大会。
1996年,应邀参加上海交通大学100周年纪念大会。
1997年,参加了浙江大学100周年纪念活动。
人才培养
高小霞在北京大学先后讲授《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电化学分析》《高等电化学分析》《化学文献查阅法》等课程。
荣誉表彰
1980年,高小霞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高小霞的父亲高云塍是清末秀才,当过乡村私塾老师,后来又因为良好的古文基础和出色的书法水平在在上海中华书局担任编辑。
高小霞和
徐光宪同窗4年,又是同事。1946年春天,两人在上海国际饭店举行婚礼。
1969年,高小霞和徐光宪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同去江西“五七干校”劳动。
1983年,高小霞去图书馆查资料,不慎摔伤骨折、动了手术,装了人工关节,行动很不方便。
1998年,高小霞已经确诊淋巴癌,依然不肯放弃对教育科研事业的热爱,与丈夫徐光宪共同出席电视节目《东方时空》,畅谈大学教育现状和人才培养。
人物评价
高小霞是中国杰出的化学教育家,在极谱催化波领域取得了系统、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西安交通大学评)
高小霞在分析化学领域科研教育上做出了伟大贡献。(北京大学新闻网评)
后世纪念
2019年9月15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分析化学研究所承办的“纪念高小霞院士诞辰100周年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举行。
2020年11月14日,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伉俪纪念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林忠钦、常务副校长
丁奎岭、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之女徐放女士及亲属代表,两位院士的高足黎健博士、黄云辉教授及弟子门生代表,绍兴市上虞区区委常委王永表等徐院士家乡的代表以及交大师生和校友代表出席纪念活动。
2020年12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党支部、分析所党支部、物化所党支部和机关后勤党支部组织党员前往北京大学校史馆参观北京大学纪念徐光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赤子霞光——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伉俪纪念展”,深入学习这对“性格迥异、目标一致、情感深厚”且为北京大学教学科研事业毕生奉献的院士伉俪的精神和品格。
202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决定设立“霞光奖学金”基金,旨在资助和鼓励前往国防军工单位和关键行业领域从事科研攻关和一线工作,前往基层单位、艰苦地区服务,或前往全球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发展的化学化工学院毕业生。活动仪式上,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涂永强和学院2000届校友代表共同了启动霞光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