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俭地山城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俭地山城,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华来镇高俭地村腰段组东北面约1.5千米处的高山上,是高句丽早期山城,在高句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沿革
20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高俭地山城,此后多次考古调查,进行初步测量。
20世纪70年代初期,村民修筑梯田,高俭地山城西墙南段和南墙西段遭到了拆毁,余墙保存基本完好,仅有几处自然坍塌。
1990年4月,编写桓仁县文物志时,对高俭地山城进行了皮尺丈量。
1994年5月,本溪市博物馆和桓仁县文管所组织有关人员,对高俭地山城进行了实测,并在城内做了较为细致的调查工作。
2008年9~10月、2009年7~8月,为配合高俭地山城保护北城墙维修加固工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及桓仁县文物局联合对山城北墙局部进行了首次发掘,发掘发现了山城北墙西段的北门址、城墙内侧两处坡道和马面遗迹。
遗址特点
综述
高俭地山城地势东高西低,城内东部和北部土地稍平,西部坡度略陡,山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324~374米,南北宽236~328米。
城墙
高俭地山城人工筑墙最为连贯,不见纯粹利用山岩为墙的段落,即便山脊是直矗的峭岩,亦在岩外贴筑一道窄窄的石墙,或在岩上铺筑一、二层板石。城墙采用“干打垒”的筑法,层层压缝平砌,内外壁面修筑得规整,城墙全长1373米。
西墙长267米。从西门南侧20米发端,北行,过西门后,沿山脊蜿蜒,行约百米,石墙与一堵裸岩相接,岩外贴筑窄壁,岩顶凹陷处砌石补平。该段城墙贴筑山脊外侧,内侧直接利用较宽的山梁,城墙顶部与山梁基本相平。西墙北端止于海拔790.8米的孤峰。墙端砌有垛面,现存石5层,宽3.9、高0.8米。西墙所在的山脊外侧,多是光滑的岩壁,不易攀登;内侧多为陡直的石崖,高处可达20余米,下行极难。西墙修筑得普遍较矮,高度多在1~1.8米之间,沟口段落砌筑稍高,高处可达2.8米,宽2.5~3米,墙顶保存较好的地方,尚见数块平铺的石板。西墙未见女墙迹象。
北墙长391米。西端由孤峰起始,东北行,至120米处,折转东南,随山脊走势整体呈外弧的弓形。中段墙体保存最好,尤其北门东侧段落,外壁偶有坍塌,内壁几乎无损,最高处达4.6米,砌石30层,壁面平整。附近有一处外壁稍坍的墙体,内部断面清楚可见,墙体下宽上窄,剖面呈梯形,因凭山势,外高内低,内外壁面均以石料叠筑,墙内拉压石条和填充碎石。向上,逐层收分。底宽4.4米、顶宽3.3米、外高3.9米、内高2.1米。从墙顶观察,宽约90厘米的外壁呈带状延伸,普遍高出内侧10~15厘米,已露女墙端倪。稍前,墙体与山岩相接,墙砌岩上,岩为下部墙体。再前50米许,山脊狭窄,或外部利用峭岩,仅筑1米高的墙体,或内部依凭斜坡,仅筑1米宽的窄窄外壁,外壁高出内坡少许,具有女墙特点。该类城墙长约百米,此后又见完整的人工筑墙,但稍矮,外高2.1米、内高0.8~1米、上宽3.5米,局部段落女墙明显,女墙宽90厘米、高30厘米。北墙东端所居孤峰,海拔837.9米,是该城的制高点。
东墙长332米。北端始于孤峰之巅,与北墙东端接续。北段筑于悬崖之上,外临深谷。南行45米处,有一平台,似经人工修整,长11米、宽7.4米,台上侧卧一块天然巨石,石东有一圆形土坑,径长70厘米、深30厘米。该台地势较低,不具瞭望条件,可能是戌卒沿墙巡逻时的休憩之所。再前百米余的段落,墙壁修筑完整,底宽3.5米、顶宽2.7米、外高3.8米、内高1米,女墙宽90~100厘米、高30厘米。再前,约20米的段落,仅有女墙半露,内为自然山坡。稍前,又复原态,却无女墙。过东门18米,城墙突然西去,外壁直折,内壁弧转。20米后,又改折南行,奔向另一座孤峰。该峰海拔816米,其上亦是平台。
南墙长383米。东端始于孤峰,沿山脊向下西行,东段保存较好,女墙最为明显,墙体向上逐层内收,底宽3.3米、顶宽2.4米、外高2.7米、内高1.2米,女墙宽80~100厘米、高70厘米。中段外壁经过加工的石料多被拆除,部分段落的女墙犹存半壁。该段城墙多沿山脊外侧行走,山脊或为土梁,或为岩脉,高出人工筑墙0.5~2米不等,山脊内侧多系垂立的崖壁。西段城墙拆毁殆尽,但残迹尚存,约略可见城墙又回筑于山脊之上,局部段落依然贴筑于山脊隆起的岩石外侧。临近西端,城墙筑于无脊的山坡,外砌石壁,内培山土为墙,土墙呈斜坡状堆积,山土由城墙附近直接挖掘,土坑犹存。
城门
山城共设三门,西墙1门,北墙1门,东墙1门,南墙无门。
西门,位于西墙南端,接近西南角。方向250°,宽7米。西门居于山城的最低点,城内流水均经此处外泄,门中现已形成一条水沟,实际上,它不仅是山城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也是山城泄水口。
北门,西距北墙西端84米,方向326°,宽1.6米。由西门入城的小路,过此门后下行,可至二道沟。
东门,位于东墙中段偏南处,距东墙北端185米,方向76°,宽3米。门外山路,逶迤通向夹板沟。东门及两侧城墙,筑于山脊外侧10余米的山坡上,门内山脊,自然形成了一道缓冲屏障。
马面
马面发现2座。一座位于北门东侧,坍毁严重。平面近方形,边长约6米,高4米许。另一座位于东门北侧,坍毁严重,为外凸于城墙的石堆,但局部外侧基石还保留着叠筑层位的痕迹,平面近方形,边长约6米,高2米许。
登墙坡道
登墙坡道发现2处,系沿着城墙内壁建筑的登上城墙顶部的坡道。一处位于北门西40余米处,平面呈长方形,长10米左右,宽3米余,由西向东渐渐增高。另一处位于北门东侧17米处,平面近梯形,长约9米、宽约3米,由东向西渐渐增高。
瞭望台
城墙A、B、C三处转点,分别位于3座孤峰之巅,峰巅兀然耸立,站立其上远望,视野开阔,具备良好的了望条件。台上比较平整,分析当初可能作为瞭望台使用。
台A,位于西墙与北墙接点的孤峰,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长约6米、宽约5米。西墙北端垛口,此了望台的北侧。
台B,位于北墙与东墙接点的孤峰,台面较狭小,长5米、宽3米。
台C,位于东墙与南墙接点的孤峰台上,似经人工平整,平面呈椭圆形,长7米、宽6米。台上远眺,东、南、西三面皆在眼底,控制腰段、高俭地所在的山谷。
蓄水池
蓄水池,位于城中偏北处的缓坡,系人工挖掘的两个相挨的水池,池壁未见砌石,编号池A、池B。池A平面为椭圆形,呈锅底状,敞口,有二层台,上口长8米、宽7.4米,二层台径长3米,由口至底纵深2米,调查时,井内仍存1米深的积水。池B位于池A南部,平面呈长方形,长10.8米、宽5.4米、深1.4米。两池之间,有一沟相通,沟宽1~1.4米、深1米。池A水满,沿沟外溢,流入池B。池B西南角尚有存水,极浅。蓄水池周围,挖掘水池时堆积的土方可见。
土坑
土坑分大小两类。平面为圆形或椭圆形,锅底状。大坑径长一般10米左右,小坑径长一般5米左右。大坑分散,小坑密集。城内共发现3个大坑。北门附近的大坑,坑口有稍高的土塄,东部最显,口呈椭圆形,南部长8.6米、东西宽7.3米、存深1.3米。城中部的大坑,周围亦有土塄遗迹,坑南有路通向西门,坑北有路通向台B。位于城内西南处的大坑,距西门120米,径长12.4米、存深2米,东依山坡。小坑分布区主要有4处:(1)城内西北处,(2)北门至蓄水池之间,(3)城东平地上,(4)东南角。小坑的坑口,有的排列石头。北门附近有一个小坑,径长5米、深0.5米,西南砌石留有宽约1米的豁口,似为门道。另有一个小坑,坑口围圈的石头非常明显,砌石中有楔形石,径长3.2米、存深1米。
石砌地穴
石砌地穴,当地群众称为“高丽窖”,位于城内偏东处,建于一块平整的山地上,平地南北长17米,东西宽14.7米米,西部修有一道梯田式的护坡墙。
房址
房址,发现一座,位于城北,建在人工修整的一块平地上,石砌,长方形,东、南、北三面残基尚存,西侧墙基约略可辨,长7.3米、宽7、墙存高1.2米、宽0.7米。
石堆
石堆,位于城北,块石和楔形石堆积,圆丘状,径长3.2米、高1米,可能是房屋倒塌后的堆积。
地层堆积
由于未对城内的遗迹进行发掘,因而地层堆积情况较简单,以北门门道为例,从上到下可分为3层:第1层,为腐殖土,厚10~20厘米,多腐烂的树叶、树根,其中夹杂小石块,未见遗物;第2层,为墙体倒塌的石块堆积,厚50~100厘米,未见遗物;第3层,路土,为黑灰色,厚20~30厘米,遗物全部出土于此层。再下即进入生土层。
北门址
北门址,位于北墙西段上,东距马面和二号坡道约16米,西距一号坡道约50米,门道平面呈梯形,外口窄小,宽1.6米;里口较大,宽3米。在门道中间距里口约4米处,一根镶嵌地表生土中的横木,为北门的门槛,以此为界,可以把门道分为门里、门外两部分。门里东西两侧墙体底边也各有一根烧木,同样是在地表开槽镶嵌,都从门道里口开始,北端顶到中间横面上,东侧的烧木保存稍好,还残存几段,西侧则零星保留一些木炭,基本只留下一道浅沟。门里路面较平缓,其上大量木炭和火烧痕迹,此门应该为木构建筑,毁于大火,门道两侧底边的烧木应为建筑中所用的地桴,其上应立有木柱,起支撑门上建筑及依护门道两侧墙体的作用。门外路面坡道稍大,在门槛到西侧墙体外边基础石之间的这段路面,其上用石块铺垫,略呈两大级台阶,起到保护门道路面不被雨水冲刷破坏的作用。其两侧墙根部则不见类似门里的木结构。门道两侧的墙壁没有用楔形石砌筑齐头,只用石块简单垒砌成齐面。两侧墙体宽度不一,西墙宽5.6米,东墙宽7.2米,东侧墙体北端宽于西墙1.6米,略呈弧状向内凹,其外侧呈弧状向外凸出,疑为二次砌筑,现保留有4层高约1米的墙壁,门道西侧外墙壁,只保留很少的原墙壁石,多为新维修的墙体,而门道西侧内墙壁则保存较好,有7层高约1.4米的墙壁,东侧只保留2~3层的墙基石。遗物全部出土于门道路土中,主要有陶器和铁器两类。
一号坡道
一号坡道,位于山城北墙西段内侧,其西距西北角瞭望台35米,东距北门49米。该坡道整体保存较好,形状结构可辨。正处于西北角山体的山脚位置,借助山体的坡势而建,北侧利用了墙体作为依托,南侧沿着山坡砌筑石墙,东侧砌筑的墙壁较高。整体平面呈长方形,长7米,宽3米,高3.5米。由于坡道路面北边所靠的墙体向外倾斜,使得整个路面呈梯形,路面东西长约5米,西端宽3米,东端宽4.6米。西边直接在原地表用石块砌筑两层高的边界,南端则建在基岩上。在路面东部靠墙体位置,用大石条简单堆砌的三层疑似上墙台阶的设施,在此位置的墙体上有一棵大树,把台阶挤变形,其大石条长1米,宽0.3米。南侧立面呈三角形,大部分倒塌,只在中间部位保留一段长约3米,高1.7米的墙壁,这段未倒塌的墙壁全部是建在基岩上,从这段到东南角之间墙壁全部倒塌,只保留2~3层的基础石,其中最大一块基础石长1.2米,厚0.4米。东侧立面呈平行四边形,整体向北倾斜,楔形石砌筑的墙壁多已倒塌,只在北侧紧靠墙体位置还保留5层,高约1米,宽约0.6米,基础石保存完好,共4层,高1米,宽3米,在基石的中部有一块依护石,长1米,宽0.9米,厚0.3米。一号坡道推测不是和墙体同时砌筑的,而是互交错结合,墙体外壁面的楔形石也是连续的,这点与二号坡道有根本上的区别;此外从保存的墙壁来看,石料的选择不再严谨,砌筑时大小不一的石块相互夹杂,并且只砌筑一层外壁,其内部放弃使用梭形石拉结的典型砌筑方法。
二号坡道
二号坡道,位于山城北墙西段内侧,西距北门16米,与马面隔墙相望,也是这段墙体一个转折点。该坡道砌筑规整,保存较好,形状结构可辨。其北侧利用墙体内壁作为依托,在结合部位,墙体壁面是和坡道壁面相结合的,由此可见此坡道与在墙体砌筑完成后又另外加筑的。从整个坡道与墙体的结合部位来看,二者是相互分离而不是相墙体是同时期砌筑完成的。坡道整体平面呈三角形,长约9米,宽3米,高3米。路面整体呈阶梯状,可分为两大段:一段是从东边缘到第一级石阶,长约3.1米,这段坡道整体坡度较缓,未砌筑规整的石阶,较符合坡道这个概念,大致可分为三级,由低到高分别宽0.7米、1米和1.4米;第二段是第一石阶开始到上墙缺口处:这段全部砌筑规整的石阶,石阶北端第一块石头是和墙体的壁面石相结合的,使得坡道和墙体成为一个整体,这样也使坡道更牢固、持久,在结合部位之内的墙体壁面不再使用规整的楔形石。石阶共有六级,台面宽度大小不一。南侧立面呈三角形,墙壁倒塌严重,只在与墙体结合部位保留一段,长约1.5米,高1.7米,其余部分只保留2~3层的基础石。东边缘直接在原地表用石块砌筑。
马面
马面,位于山城北墙西段外侧,与二号坡道隔墙相望,此处为一小山顶部,视野开阔,是瞭望的佳地,能俯视其东西两侧的山坡及北门,能加强北门的防御能力。马面整体倒塌较严重,三面墙壁都只保留了最底一层基础石,平面呈梯形,西侧基础宽约5.8米,东侧基础宽约7.4米,东西宽约6.8米,内部残高和墙体残高一致,方向310°。西侧立面南端与墙体结合部位保存迹象清楚,保存有6层墙壁,高约1.1米,马面和墙体相互咬合砌筑,马面的外壁也是墙体的外壁。北侧立面基础石为大型的条石,其大小基本一致,长约0.8米,宽约0.4米,高约0.4米。东侧立面南半部地势较平缓,基础石较小,其上还多保留有2~4层的楔形石;北半部地势较陡,倒塌严重,基础石和北立面都是用较大型的条石砌筑,在基础石上面有倒塌的墙壁石,墙壁为整体倒塌,现还保持相互叠压的状态。
文物遗存
综述
高俭地山城出土多为陶器残片,陶片有一些已被火烧变形,其中以夹砂黄褐陶为主,铁器以铁甲叶为主,此外出土一件残铁镞。
陶器
高俭地山城陶器无完整和可复原器,可辨器形主要为罐和瓮。陶质全部为夹砂陶,多含云母片,不见泥质陶。陶色以灰褐陶和黄褐陶为主,少量有红褐陶。陶胎一般较硬,火候较高。纹饰以素面为主,零星见刻划纹。陶器多制作粗糙,器耳为横桥耳。
铁器
高俭地山城出土铁器以铁甲片、铁钉为主。铁镞1件,蛇头形,平脊,镞锋为三角形,镞身未锈蚀,为四棱柱状,镞铤为方柱状,尾有短翼内凹,残长5.5厘米,镞身长1.5厘米,宽0.6厘米,厚0.3厘米。
建筑材料
高俭地山城筑墙石料均为石英砂岩,山岩即为该种岩石,分析采石地点当在附近。城墙内外壁面石料都经过精心加工,墙内石料一般不作加工,个别石料做了粗略加工。加工的石料形状多系一端宽厚、一端窄薄的楔形石。观察高俭地山城的楔形石,又可细分为梯形、三角形、长方形多种。
研究价值
高俭地山城是桓仁地区保存最好的一座高句丽时期的城址,对高句丽时期的历史沿革、军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高俭地山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高俭地山城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华来镇高俭地村腰段组东北面约1.5千米处的高山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政府开车前往高俭地山城,路程约55.8千米,用时约1小时9分钟。
参考资料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7 20:3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