骭(shank),汉字,读音gàn, 意思是指
肋骨或
小腿骨。
基本信息
【名】
骭,骨交也。从骨,干声。——《说文》
骭,胫也。——《埤苍》
易骭之一毛。——《淮南子·俶真》。注:“自膝以下、胫以上也。”
又如:骭疡(胫疮);骭毛(胫毛)
肋骨〖rib〗
骭
骭骨。《灵枢·经脉》:“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骭骨即胫骨。《灵枢·逆顺肥瘦》:“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古案切《集韵》《韵会》居案切,𠀤音干。《尔雅·释训》骭疡为微。《注》骭,脚胫也。《说文》骸也。《广韵》胁也。《甯戚·饭牛歌》短布单衣适至骭。《九经韵览》亦作干。
又《集韵》下晏切,音𧿂。
又侯旰切,音翰。
又下𥳑切,音限。义𠀤同。
方言音韵
◎赣语 gan5 脚骭子
◎客家话 [海陆腔] gon5 [梅县腔] gon5 [客语拼音字汇] gon4 [台湾四县腔] gon5 [客英字典] gon5
◎粤语 go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