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唇黄河鱼
鲤科、黄河鱼属鱼类
骨唇黄河鱼(学名:Chuanchia labiosa)是鲤科、黄河鱼属鱼类,体延长,稍侧扁,头锥形,吻突出,口下位,横裂,下唇完整,肉质,表面光滑,唇后沟连续,但两侧深,中部浅,无须,背鳍最后不分枝鳍条强硬,后缘每边有20余枚深刻锯齿。臀鳍起点距腹鳍基底等于或大于至尾鳍基部。尾鳍叉形。体几乎完全裸露无鳞。下咽骨适中,弧形。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头锥形,吻突出,口下位,横裂,下颌长显著小于眼径,前缘有发达的角质,但较钝,下唇完整,肉质,表面光滑,唇后沟连续,但两侧深,中部浅,无须,背鳍最后不分枝鳍条强硬,后缘每边有20余枚深刻锯齿,但末端光滑,背鳍起点距吻端显著近于至尾鳍基部,腹鳍起点与背鳍第1,2分枝鳍条相对。臀鳍起点距腹鳍基底等于或大于至尾鳍基部。尾鳍叉形。体几乎完全裸露无鳞,仅在肩带部分有2-4行不规则鳞片。臀鳞发达,每侧18-24枚,行列前端达腹鳍基部,头骨宽短,副蝶骨明显上翘,无尾神经骨。下咽骨适中,弧形。
身体背侧灰褐色或青灰色,腹侧银白色,体侧杂有黑色点状或环状斑纹,鳍浅灰色。
栖息环境
骨唇黄河鱼栖息于高原海拔3000-4300米的宽谷河段和湖泊中。喜在河流干支流清冷水域的缓流区的上层水体中活动,也能进入附属水体静水环境中生活。常见于缓静清凉淡水水域的上层,冬季在深水处越冬。
生活习性
骨唇黄河鱼主要以着生硅藻和昆虫为食。
分布范围
骨唇黄河鱼为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青海省龙羊峡以上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白河和黑河。骨唇黄河鱼本是黄河上游及其湖泊中的常见种,黄河上游从青海省境内扎陵湖至出省界皆有分布,四川和甘肃境内也有分布,但受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特别是水利水电设施的影响,境况堪忧,分布范围相比历史记载明显萎缩,青海省境内主要在黄河龙羊峡上游呈不连续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流扎陵湖、羊曲、班多、支流泽曲河。
繁殖方式
每年5月份产卵,体长200毫米左右的成熟雌鱼怀卵约2700粒左右,卵黄色,粘性。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
致危因素
保护措施
应进一步与中国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研究骨唇黄河鱼现有栖息地黄河扎陵湖、鄂陵湖、班多、羊曲、泽曲河等重要栖息地的保护措施。首先应在上述骨唇黄河鱼的重要栖息地开展较全面的调查工作,较为详细地掌握骨唇黄河鱼的资源状况。其次与当地有关部门详细研究骨唇黄河鱼现有栖息地的保护问题,避免盲目性。黄河青海段建成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7处,对保护区涉及水域的土著鱼类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机构、人员、经费、年度计划,保护责任落实,后期保护效果评估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发挥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涉及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工程环评工作相当繁杂,拖延和阻碍了民生工程的实施。因此在类似与骨唇黄河鱼等土著鱼类栖息地保护问题的研究中是否还是依旧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区是一个值得深究和慎重的问题,有无更加高效的保护方法亟待深入研究。
黄河青海省境内已开展花斑裸鲤、黄河裸裂尻的规模化放流工作,放流数量已超过1000万尾,从初步的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分析,上述两种鱼类资源已经开始恢复,增殖放流的效果比较理想,但受经费和技术力量的束缚,其它土著鱼类品种的增殖放流工作,主要是受经费和技术力量的严重束缚,土著鱼类的繁殖基础生物学研究工作很难进一步推进。骨唇黄河鱼是青海省最重要的土著鱼类之一,应尽早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规模化放流前的繁殖基础生物学研究工作,早日开展增殖放流工作,这也是中国国内外公认的恢复土著鱼类最直接的方法。
主要价值
骨唇黄河鱼为黄河上游特有鱼类,小型经济鱼类之一。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3 15:0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