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属
偶蹄目骆驼科下的一属
骆驼属(学名:Camelus)是偶蹄目骆驼科的一属,包括双峰驼野骆驼单峰驼两个物种。它们拥有双排睫毛和可关闭的鼻孔,防止沙尘进入眼睛和鼻腔;上唇有天然纵裂,有助于采食低矮草和嫩叶;前躯较大,后躯较短;驼峰中储存脂肪,在食物短缺时提供能量;蹄被肉垫覆盖,适应沙漠环境。
动物学史
起源演化
在新生代始新世(约5500万年前)时期,骆驼属动物起源于北美洲的“原柔蹄类”。较大体格和驼峰的形成可能是其祖先在北美洲时期进化出的变异。
约1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骆驼祖先从北美洲分两路迁徙。一路通过白令海峡迁至中亚、蒙古高原、满洲里等寒冷干旱地区,演化成双峰驼;另一路迁至东欧、中东、北非、小亚细亚、印度北部干旱平原等地,演化成单峰驼。
分类史
关于双峰驼的分类存在争议。一些观点认为,野生双峰驼可能是家养双峰驼在野外演化的结果,可作为家养双峰驼的一个亚种。然而,也有人认为家养双峰驼和野生双峰驼在基因、习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可视为独立物种。
19世纪中叶,从中国新疆传出一个消息:有探险者在新疆荒漠中看到了野生双峰驼,这个传闻震动了全世界,激起了动物学家和探险家们的浓厚兴趣。据俄国人谢苗尔盖所著的《新疆探察史》中记载,1883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第2次进入中国新疆考察时,在罗布泊以东、阿尔金山以北地区发现了野骆驼并制作了四具野骆驼标本,探险队在罗布泊荒漠不止一次遇到野骆驼群。这是传说野骆驼在世界范围灭绝后的新发现,也是近代史记载中最早的一次发现野骆驼,后来被鉴定为双峰驼亚种,重新定义拉丁名为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Przewalskii,188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野骆驼和家骆驼视为同一物种,认为野骆驼是未经驯化的双峰驼,或者是野化的家养双峰驼(以下简称“家骆驼”)。但Han等(1999)及以后的研究者发现,野骆驼和家骆驼的基因差异高达2-3%,达到了种间差异。在2001年2月召开的第二届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1届理事会会议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基因鉴定表明, 中国和英国科学家1999年在新疆南部无人区联合发现的野骆驼遗骸,属于一个新的骆驼物种。2003年IUCN确认野骆驼是有别于家骆驼的一个新物种,将Camelus bactrianus ferus更名为Camelus ferus。野骆驼和家骆驼虽然拥有共同的祖先,但家骆驼并非由现存的野骆驼驯化而来,大约在80万年前,野骆驼和家骆驼的祖先就分别演化为2个物种,现存家骆驼的野生原始祖先已经灭绝。
到2024年,全球生物物种名录显示该属仅有3种:单峰驼(Camelus dromedarius)、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野骆驼(Camelus ferus)。
形态特征
共同特征
骆驼属的两种动物虽然在一些特征上有差异,但它们有许多共同的生物学特征。它们都有长长的双排睫毛和可以关闭的鼻孔以防沙尘;上唇有天然纵裂,类似于兔子的上唇,有助于采食低矮的草和嫩叶;前躯较大,后躯较短;有蓄积大量脂肪的驼峰以备食物短缺时供能;蹄被蹄冠边缘的肉垫代替,有助于在沙漠中行走。此外,骆驼属动物共12对肋骨;第三胃和盲肠很小;无胆囊,胆管与胰管汇合,在十二指肠开口,胰腺分泌物是主要的消化物。
双驼峰
双峰驼平均身高213.4厘米;头身长225-345厘米,尾长35-55厘米,肩高180-230厘米;体重在300-690千克之间;通常有两个驼峰,体色深棕色或灰色,有25.5厘米的长度;在头部、颈部、驼峰、前肢和尾部区域毛发更厚。
野骆驼
头体长3.2-3.5米,肩高1.6-1.8米,尾长50-60厘米,体重450-680千克。巨大的有蹄类,背上有两个驼峰,颈长而且向上弯曲,体色金黄色到深褐色,以大腿部(股部)为最深。在冬季颈部和驼峰丛生长毛,有双行长长的眼睫毛和耳内毛抵抗沙尘,而缝隙状的鼻孔在发生沙尘暴时能够关闭。
单驼峰
单峰驼身高约180-200厘米,体重在400-600千克;嘴唇较厚,可吃粗糙多刺植物;脖子长而弯曲;胸部狭窄;雄性单峰骆驼有一个充气的软腭用来吸引雌性;通常仅有一个驼峰,大小随营养状况变化,饥饿时驼峰变小并倾斜;体色为焦糖褐色或沙褐色,颜色深浅从黑色到近乎白色;在喉咙、肩膀和驼峰处毛发较长。
栖息环境
骆驼属动物适应沙漠环境。双峰驼常栖息于温带沙漠、稀树草原及沙丘地区,适应低温环境。单峰驼更适应旱季长、雨季短的炎热沙漠地区。
分布范围
双峰驼主要分布于亚洲及周边凉爽地区,如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北部、俄罗斯和中国。野骆驼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罗布泊北部嘎顺戈壁、阿尔金山北麓及中蒙边界的阿尔泰戈壁。单峰驼则生活在北非、东非、印度大陆和阿拉伯半岛的沙漠或干旱地区,埃塞俄比亚和澳大利亚是主要引进地区。
生活习性
反刍行为
骆驼属动物是反刍动物,吃完食物后会再次咀嚼。双峰驼喜欢在休息时反刍,通常选择高大灌丛背风的一侧或地表细砂较多的柔软区域作为卧息地。
觅食行为
单峰驼是食草动物,而双峰驼是杂食动物,主要食草。双峰驼嘴极其坚硬,喜食干燥、带刺且咸苦的植物,特别是盐生植物,食物资源匮乏时,撕食其他动物皮、肉、绳子和帐篷。单峰驼可从高达3.5米的地方取食,觅食时咀嚼40~50次。双峰驼会在冬季寻找雪地中的植物,而单峰驼则没有此行为。骆驼属动物通过大范围觅食,避免植物生长不良和减少对特定植物毒素的摄入。
迁徙行为
双峰驼是唯一具有迁徙行为的骆驼属动物,迁徙与季节密切相关。寒冷季节,双峰驼迁移到较温暖、避风且水源、食物丰富的地方,减少御寒能源消耗;夏季则迁移到凉爽地区,避免水分流失,通常在冬季迁徙到戈壁沙漠大草原,夏季返回沙漠。
社群行为
骆驼属动物是群居动物。双峰驼群体通常由6~20个成员组成,偶见单独或超过30个成员的群体。单峰驼群体成员为2~20个。群体中涌现一个雄性占主导地位。群居行为有助于繁衍和发展,未成年个体在成体带领下,熟悉广大的分布区,找到有限的水源,逐步适应环境。骆驼属动物通常排成队列行走,双峰驼由雄性带队,单峰驼由雄性在队伍最后行走。
交流行为
骆驼属动物具发达的嗅觉,能嗅到3千米以外的气味,并使用信息素和声音进行交流。雄性在发情时,枕腺分泌物增加,伴有特殊气味。声音交流包括低沉的呻吟和高声的尖叫。
防御行为
双峰驼具有发达的视觉,感知环境。遇危险时,先静止观察,确定逃跑路线后调整方向,加速逃跑。通常选择平坦、松软的下坡地面逃跑,由雄性带领其他成员逃离,雌性紧随其后,未成年的则紧跟雌性。
适应能力
骆驼属动物被称为“沙漠之舟”,能在恶劣沙漠环境中长期生存,具耐渴、耐热的生理特性。其血液含高浓缩蛋白质,有效储水;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抗力大,能吸收并储存大量水分。脂肪储存在驼峰中,供饥荒时使用。双峰驼由于汗腺少,能防止水分流失,通过体温调节和上唇与鼻孔间的凹痕保存水分。单峰驼能迅速补充水分,例如10分钟内喝掉100升水。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
骆驼属动物实行“一夫多妻”制,优势雄性与多只雌性交配。雄性在争夺配偶时通过恐吓其他雄性,展示行为包括发出低沉声音、站在高处、重复低头抬头和弯曲脖子动作,同时还会打架、咬人和吐痰。骆驼属动物为季节性繁殖动物,发情期约三个月。单峰驼在雨季繁殖,开始时间取决于营养状况和日照长度;双峰驼则于11月进入发情期,繁殖季节在三月和四月。
骆驼属动物以卧式进行交配,雄性的睾丸位于肛门下两股之间,无精囊腺,精液随排尿间歇性后射。雌性的阴户较小,会阴较短,输卵管的特殊结构使精子可存活约90小时。单峰驼的交配时间平均11至15分钟。
骆驼属动物的妊娠期在12至15个月间,其中单峰驼的妊娠期为15个月,双峰驼为360至440天之间。它们通常会产下一只幼仔,但双峰驼偶尔会产下两只幼仔。
生长特性
骆驼属动物的幼仔一般由雌性照顾。单峰驼幼仔出生后约一天即可活动,雌性单峰驼照顾幼仔1到2年,包括哺乳。双峰驼幼仔出生时体重约37千克,也能在一天内活动,通常在两年左右断奶。
单峰驼幼仔在出生后第一年每天增重约0.19到0.31千克,雌性约3岁性成熟,4到5岁开始交配,雄性3岁开始发情,6岁左右完全成熟,寿命一般在40到50岁。双峰驼幼仔与母亲生活3到5年,期间会学习与其他成员相处、觅食和迁徙模式。雌性5岁左右性成熟,雄性有时6到8岁才完全成熟,野生双峰驼寿命约30岁。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野生双峰驼是一种对亚洲中部极端干旱环境高度适应的动物。据2004年的数据显示,它们的现存种群数量约为950只,其中大约有600只生活在中国,约有350只生活在蒙古国,但这一数量仍在不断减少。相比之下,野生单峰驼据信在2000年前就已经灭绝了。
种群现状
2008年,骆驼属的野骆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评估等级为极危(CR)。
2021年,骆驼属的野骆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评估等级为一级。
主要威胁
人类狩猎活动和栖息地减少是野骆驼数量下降的主因。在“大戈壁保护区 A”,每年约有25至30只野骆驼被猎杀,在中国阿尔金山罗布泊自然保护区内,每年多达20只双峰驼被捕猎。此外,蒙古栖息地因过度放牧、开矿和修路等人类活动严重受到破坏,导致野外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野生野骆驼,各国采取了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等措施。例如,1982年在蒙古建立了“大戈壁保护区”,2000年在中国建立了“阿尔金山罗布泊自然保护区”。此外,蒙古野骆驼保护基金会还实施了圈养繁殖方案,旨在保护栖息地并促进种群增长。
主要价值
纺织品
沙漠部落和蒙古游牧民族利用骆驼毛制作帐篷、衣物等。骆驼毛可分为粗硬护毛和柔软绒毛,护毛用于制作防水外套,绒毛用于高档商品。骆驼毛纤维还可以纺成纱线,用于织布或手工编织。从17世纪开始,骆驼毛被用于制作西方服装,19世纪起,骆驼毛与羊毛的混纺材料也被广泛使用。
奶制品
骆驼奶相比牛奶略咸,维生素C含量是牛奶的三倍,富含铁、不饱和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在缺乏水和饲料的地区,骆驼奶是一种必需品。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印度,骆驼奶常被用于恢复患者的营养补给,部分国家还将其制作成酸奶饮用。
劳动
骆驼是重要的驮畜,能够在恶劣环境中作为主要工具动物,用于骑行、农田耕作及军事物资运输,其强健体魄和适应能力使其成为可靠的劳动伙伴。
相关文化
在丝绸之路上,骆驼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唐代商旅驼群成为艺匠创作的灵感,如唐蓝彩红白釉骆驼俑。骆驼乳因其营养和保健价值在文献中屡被提及,如《本草纲目》和《维吾尔常用药材》中描述的功效。在草原地区,骆驼是牧民们最重要的家畜之一,其文化也是戈壁蒙古牧民长期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戈壁南北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体现了这些地区的生态文化特色。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7 07:26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