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默为北宋时,
山东单州
成武人,字处厚,幼时家中贫困,出外苦学,后登进士第,任临濮县尉。因受推荐被任为监察御史,主张应以实绩任免官吏,在职正直敢言。宋神宗即位后,为怀州通判,升任登州知府。后历任曹州、济州、兖州知府,广西、河东转运使,甚有政绩。入为卫尉卿,权工部侍郎。绍圣元年(1094),因与司马光一党,以待制致仕。元符三年(1100)复职,不久卒。赠
开府仪同三司,加赠太保。
《
明实录》147卷中记载:“丙戌,皇后马氏崩。后之先,自宋太保默家,子宿州闵子乡新丰里”。这里记载的宋太保默,就是成武县的马默。马默,字处厚,是北宋时期的人。
在
宋仁宗的时候,马默考中进士,踏上了仕途。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是当时著名的循吏。宋元符三年,马默以八十岁高龄去世。去世后,皇帝加赠其太子太保衔。
北宋末年,金国入侵,北方的官宦士族纷纷跟随宋室南渡。在成武县的马默的后代子孙为躲避战乱,南迁至今天的安徽省宿州市。到了元末,天下大乱,马默的后代马二公因早逝,就把他12岁女儿托付给了好友、定远豪杰郭子兴当义女,这个郭子兴就是后来的反元红巾军领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投军之初的上级。因为朱元璋战功卓著,郭子兴就把义女马氏许配给了这个年轻的将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就把马氏立为了皇后,她就是民间广为流传和称赞的“大脚马皇后”。在正史记载中,马氏并没有名字,但在民间传说中,马皇后的名字叫马秀英。因为马皇后贤良宽厚,辅佐朱元璋管理后宫,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宫嫔们都把她比作东汉时的明德皇后。1382年9月17日,马皇后去世。
从北宋时期的马默算起,至今已经有千年的时间了,马默家族南渡后,马默居住在成武县的何处已经失去了详细的记载。但笔者通过多年的查找资料和实地走访,考证出马默原籍应在今
成武县苟村集镇的待侍寺刘庄村。
待侍寺刘庄在苟村集镇西南3000米处。明朝永乐年间,刘氏来此给富户种地,紧靠待侍寺居住,后成村,故名待侍寺刘庄。待侍寺位于村西,现仅存遗址,高出地面1米许,据现存明代重修石碑记载,该寺多次废毁又重修,但没有待侍寺来历的记载。
关于待侍寺之名,最早能查到的只有清代康熙《
城武县志》中有待侍社的记载,从时间上来看,此社应从待侍寺得名,但县志中对当时全县的寺庙都进行了记载,却没有待侍寺的记载,待侍寺如何得名已无人知晓。据笔者查阅资料,待侍一词并不是汉语中的词语,也就是汉语中并不存在这个词语,所以,也没有具体的意义。这就说明,待侍一词是人们口口相传中发生了讹变,最后成为现在的名称的。
此待侍寺原为待制祠,是马默家族的祠堂。自从北宋时期马默考中进士做了朝廷的高官后,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于是,就建立了宗族祠堂,并塑了马默的塑像。据《
宋史》卷三四四记载:(马默)告老,以宝文阁待制复知徐州,改河北都转运使。宝文阁是皇帝收藏图书的一个官署,设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职,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宝文阁待制是北宋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因此,其家族对这个官职也非常看重,所以他也被称为“马待制”,其家族纪念他的祠堂也被称为“待制祠”。经过千年间的风云变幻和兵燹战火,祠堂废毁又重修,加上其家族直系后人南迁,其缘由已不为人知晓,后人重修,只知“待制祠”之音,而不知其意,只能按讹音叫作了“待侍寺”。
因名称奇特,引来不少人考据,但都不得要领。据考证,成武县古代获得“待制”官职的人员在成武县均能查到其家乡居住地,唯有马默没有找到其居住地。实际上,这里就是马默家族的祠堂。因马默的祠堂所在地应在其家乡,所以,马默就应是今成武县苟村集镇的待侍寺刘庄村人,那么,朱元璋皇后马氏的祖籍地也应是此地无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