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萧萧,
诗人、
画家、周易学者、
奇石鉴赏家,《
西北军事文学》
主编。
人物简介
马萧萧,
军旅诗人,水墨画家,周易学者。湖南
隆回县人,1970年6月出生。1989年3月特招入伍,历任炮兵、排长、干事、编辑、创作员、《
西北军事文学》主编。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创办全国第一家中学生自办诗报,16岁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校园诗人。2009年被评为首届中国十佳军旅诗人,2012年被评为首批甘肃诗歌八骏。出版诗集《少年诗人马萧萧作品》《马萧萧军旅诗选》,长诗《中国地名手记》,散文随笔集《谢谢你的美丽》,长篇纪实文学《
红色婚姻档案》等文学作品十余部。荣获首届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奖,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奖,第九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首届、第四届甘肃省黄河文学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等。长期研易、绘画、赏石,提供名称策划与发展咨询上千例,发表现代水墨画作百余幅并多次参展,甘肃省观赏石协会顾问。
诗歌评价
首届中国十佳军旅诗人颁奖词(食指宣读):作为一个少年成名的优秀诗人,马萧萧并未停滞于早年那些饱受赞誉的机智、洒脱的诗风之上,他在新世纪来的诗歌创作伸向更为悠远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并以其诗歌中体现的浓郁、真挚的现实情怀,宽阔、博大的历史视觉,瑰丽、典雅的明丽诗风,备受诗坛关注。为表彰他的诗歌在对恢复中国汉诗写作传统上的不懈努力与杰出成绩,特授予他2009年首届中国十佳军旅诗人奖。
臧克家:我很喜欢马萧萧的作品。
谢冕:马萧萧诗行中绽放的灵性与智性之花赏心悦目。
叶橹:马萧萧是富于机智和幽默的。他的诗写得轻松潇洒,表现出一种任笔挥洒的从容自如,使人感到一种柔中寓刚的意味。
章德益:充满灵趣、灵思与灵感的马萧萧的诗,是一种由湘人灵慧的巧思与西北旷远的山川悠然契合的产物。它们流自一个带有童心的军旅诗人内心深处,恰成为中国犷悍雄烈的军旅诗的一个补充,一个在刀光剑影之外的多声部的奇妙和声。
叶延滨:洪烛、邱华栋、马萧萧、毛梦溪、姜红伟等少年诗人的作品,为过于沉重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增添了明丽的色调。
十年砍柴: 当年马萧萧在爱好文学的中学生心目中,不亚于今日“玉米”心中的李宇春
蒋登科:马萧萧的视野是独特的,也是开阔的,他是以具有人类意识的眼光打量中国文化,相信这种实验的成果也是具有诗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
王珂:1997年在
武夷山“现代汉诗国际研讨会”上,翟永明、王小妮、徐敬亚、唐晓渡、臧棣等多名诗人都没有台湾诗人萧萧受欢迎,宾馆的多位服务员争着请他签名。我负责会务,开始百思不解,萧萧在大陆大众读者中的知名度怎么如此巨大?后来才知道一些服务员把他与自己学生时代的偶像诗人“马萧萧”混为一体了。《中国地名手记》重现了少年马萧萧的“才情”,也显示中青年马萧萧的“学养”,甚至有他自己所说的“易学修养”,还显示出这组诗的“制作性”及“技术性”。马萧萧能将6万行再减为6000行!真是需要“军人的魄力”和“学者的严谨”。
高洪波: 很高兴读到马萧萧历时10年完成的《中国地名手记》。这部别具一格的长诗,不但拥有很新奇的角度与构思,而且保留了作者的一惯诗风:出语尖新,意象峭拔。在此表示同行的祝贺!马萧萧以中国地名的名义,在
中国地图上奔驰。他是自觉的:“看太湖、
鄱阳湖、洞庭湖这几枚天生的砣/挂上了长江之秤/看刘家峡、小浪底这些个特制的砣/挂上了黄河之秤/称着大海,称着你我的骨肉灵魂”;他也是自醒的:“万山皆马山/马山皆如卧马、立马、奔马/而属于男人的五湖四海/总拽着河流的缰绳/不敢怠慢”;他还是自然的:“她们浓妆艳抹老问我/先生您喝什么茶/而我老回答/来杯白开水吧”;他更是自信的:“在生活一再开给我的发票上/我坚韧的指甲已完全能够/把中奖的密码刮出来”。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马萧萧似乎兼有守卫者、行走者、拓荒者的多重身份。正是马萧萧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厚情结,催生且结晶了他余味悠长的歌吟;正是马萧萧对地理文化与汉字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得这部辞典体长诗独放异彩。遥想二十多年前,我曾点评过湖南隆回二中这位初出茅庐便出手不凡的少年诗人的作品,之后他未因“早慧”而“早衰”,在大西北军旅日臻一日地走向了成熟。甚慰!
东荡子:走进马萧萧的地名长诗,如同走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诗从地理出发,深掘与之紧密相连的历史与文化,这种包罗万象的诗歌是一种博大。我们不仅从他的博大中读到了文化和生命的厚重,同时也让我们品尝了他的诗歌功力的胜利。长诗《中国地名手记》的贡献,在于其影响已经远远超过诗歌本身,丰富并开拓了我们的阅读,这是一种值得敬重的诗歌品质。
古马:清澈、活泼、激越、曲折、澄静、甚至浑浊,暗藏漩涡——这正是马萧萧长诗《中国地名手记》的特点。上善若水,他能够像水一样随物赋形,这是他做人的聪明,更是他做诗的能力。他手记地名,或望文生义,或借题发挥,都融入了他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普遍的人生经验。他是有根的诗人,正如他所说:“每个人走在/大地之上大道之上/都是云的根须”。他云水一样的诗句,会把我们带到何等遥远何等神秘又何等美丽的地方啊!
梁积林: 读《中国地名手记》是对中国地理的一次心灵游历。每一个让萧萧技艺化了的词义都是登上复归原本又让人耳目一新的基石;他准确但又带有自我调理的叙写给诗歌的地理赋予了更多信息的指涉;是对观察世界理性的沉淀而后高潮的逾越。萧萧用词语的张力为我们打开了这本秘密手记。
徐俊国 :马萧萧是一位有着磅礴才情和卓越而持久的创作力的优秀诗人。他历时10年完成的呕心沥血之作《中国地名手记》,是献给汉语言诗坛的一份沉甸甸的厚礼。其绚烂而厚重的文本背后,隐藏着地理诗学的宏伟骨架,闪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灼灼光辉。他熊熊燃烧的写作野心、特立独行的书写方式与长河落日的诗意效果,让人瞠目结舌的同时,不得不由衷慨叹:此马正萧萧。
高凯:从《中国地名手记》,我看到了期望看到的地理细节和诗歌细节的合理分布,也看到了期望看到的地域文化与名称文化的和谐呼应。十年磨一剑,这对一个诗人来说,是一次心灵的马拉松,而马萧萧是一个独自率先奔跑的人,应该得到我们的敬意。
立极:上世纪80年代热爱诗歌的校园学子们,不可能不记得马萧萧这个名字,如同现今的少年喜欢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一样。《中国地名手记》让我们看到:用诗歌丈量大地的杰出诗人,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一个脚印一首诗,一首诗里盛开一朵心花,这样的丈量使生命更加灵动与悠长……
叶舟:昨夜东风吹梦远,最敬爱一片
江山。这是一次诗歌意义上的山河判断;是一种写作层面上的狂飙突进;是一个人信心和勇气的单骑千里;是一场引缰纵马的诗词祭献。 萧萧以十年之功,成就了他的《中国地名手记》——它怀揣一颗赤子之心,驳杂、绚烂、繁华,令人肃然起敬。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在这些缜密的诗行中,试看一个白衣胜雪的湖湘才子,怎样持守着一份隐秘的热情。在这本浩瀚的诗歌辞典里,试看一个萧然自远的西北诗人,如何决绝地穿州过府,五湖四海,以剑为笔。
洪 烛:马萧萧的《中国地名手记》是一部辞典体地名文化长诗。跟荷马不同,马萧萧渴望写一部反历史的史诗,或者说反史诗的史诗。马萧萧其实想虚构历史,想描述从未诞生过的历史。它富有历史感,却不见得真实。它不真实,却富有历史感,甚至比历史更像历史,因为它更贴近个人。你说诗与历史是两码事,马萧萧偏偏想使它们成为一回事。这就是马萧萧对史诗的理想或者对新史诗的设计:诗的历史、历史的诗,从历史中寻觅蒸发掉了的诗意,或者用诗意来解构历史。你说历史不可以假设,诗人嘛,就是要有勇气虚构历史。历史不是诗,可假设出来的历史就是诗了。马萧萧的史诗里没有英雄,也没有想成为英雄的人们。他的史诗里只有他自己。没有战争,没有敌人,只有自己对自己不懈地盘问。马萧萧想告诉你:一个人隐秘的历史,在跌宕起伏的程度上,完全可以超过千万个人共同的一生。我们都是史诗爱好者。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伊沙说他写的是史诗——野史之诗。我说我写的也是史诗——心灵史之诗。马萧萧他写的是史诗——地名史之诗。宏大叙事的历史在诗人笔尖变形,像黄河一样改道了。对于诗来说,这样的写法更有价值。马萧萧在写着一个人的史诗,由无数的短诗组成。就像打一副牌,摸到手中的每一张,都可以独立存在,都是王牌。他翻来复去洗这副牌,每洗一遍,整体的结构和秩序就发生变化——形成一部新的长诗。所以他写出的不仅是许多短诗,还可以分别排列组合,构成许多长诗。他写这部千变万化的长诗,以短诗作为建筑材料;他不是巨匠,可他比那些野心勃勃的巨匠更显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他甚至不需要规划、不需要蓝图,就步步为营地实现了梦中的建筑物。
郁 葱: 少年早成的诗人马萧萧历十年之工写就的一部中国地理的长诗,文本较为独特。他用一个个地名将中华大地上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展示出来,浪漫与现实主义手法并举,诗情画意地串联起来,犹如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一幅雄奇壮美的画卷。他的视野开阔,思绪激荡,纵横捭阖,将地理、文化、诗歌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诗人用诗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硕大的
中国地图。这部诗集波澜壮阔,连绵起伏,大气势,大手笔,而且细腻细微,展示了诗人的功力。
张绍民 :诗人马萧萧的长诗《中国地名手记》,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独创。长诗的文化价值相当大,是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国家地理密码。这在当代中国诗歌中是无法复制的,它使我们的阅读视野有了一个很好的归宿。
葛红兵:马萧萧《中国地名手记》是一部当代中国的史诗。他把汉诗的巍峨与壮观推向了极致,呈现出屈原式的瑰丽、海子式的诚挚,接续了汉诗的伟大传统。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现实情怀结合,呈现着浪漫与现实的双重变奏,其语言具有不可复制的诗性和神性色彩。
彭学明: 《中国地名手记》,很奇的构思,很妙的诗意!这是一部充满非凡智性的汉字密码,一部关于人与自然的灵性之作,一部因诗外功夫而成就的意外之诗。
叶橹: 马萧萧是富于机智和幽默的。他的诗,写得轻松潇洒,表现出一种任笔挥洒的从容自如。这位年轻的诗人总能找到一个颇有谐趣的切入点、比较巧妙的引爆点”,而在此基础上延伸扩展的抒情张力则显示一种“风度。作为以直抒胸臆为主要特色的诗,它的艺术情致主要表现为连绵蜿蜒,那一句接一句的柔韧倾吐,符合全诗的基调,又使人感到一种柔中寓刚的意味。
林染:……而立足于东方现代生存,在艺术上摆脱流行、寻求个性的诗人却脱颖而出。青年军旅诗人马萧萧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我看到春天/又把我的双眼/当作战斗靴/穿在它乱蹬的脚丫上”。通过才华的天然流出,让意境拍打的翅膀茁壮、有力。“今夜我与始皇帝促膝谈心/我检阅到地下的兵马/远比地上的硝烟抒情/……/今夜我活埋了人生练习本上/最早获解的几道因式”。重大的题材,辽远的思想,被青年诗人一撬破千斤地淋漓写出了。简洁、智性,是萧萧作品的主要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萧萧抒写形象的广角度,大视野。宛如在飞机上甚或在宇宙飞船上俯瞰一样,无论写历史还是写现实的事物,萧萧的作品总给人以深远之感。萧萧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高觉悟的新一代知识军人,这种新人观察世界的眼光和透析社会的思维是前曾少有的。
伊沙: 马萧萧端出了他沉甸甸的《中国地名手记》。我以为这是一部构思很妙完成得也很好的长诗巨著,读着这首诗,我回味了我去过的地方,对那些我尚未去过的地方则充满了去的欲望——我想,这正是诗对生命的唤醒!
刘春: 马萧萧曾是80年代校园诗歌穹宇中的明星,相信许多同龄人仍能回想起当年仰望他的光华时产生的艳羡与敬佩。遗憾的是,90年代中期以后,这颗明星黯淡了一段时间,以致前几年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禁不住产生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读了他的长诗《中国地名手记》之后,我才意识到这匹“老马”重归江湖所挟带的非凡气势。这些诗歌呈现的开阔视野和沉静的气度,让我看到了一个少年才子的成熟过程,也让我拾起了遗落已久的艳羡与敬佩。
宁明: 《中国地名手记》是一部奇书。诗人马萧萧独具匠心的苦心营造与潜心创造,使这部闪耀着独特思想光芒、饱蕴诗意光泽的长诗具有了“惟一性”。令人仰叹,不可模仿。磨砺十年而得一剑,马萧萧所得的是一把上好宝剑!我仿佛看到英武骑士般的马萧萧正策马仗剑在诗坛上飞奔起来。他手中挥舞的剑光所指之处,遍地神话般地盛开出了诗的花朵。马萧萧的劳作至少让人相信,诗坛虽多莠草,依然自有壮苗。他的这部长诗无疑为当今诗坛创造了一个奇迹,争得了面子。 我以为,《中国地名手记》对中国诗坛来讲,称之为“贡献”当不为过。
杨光祖:认识马萧萧是在90年代中期,但神交马萧萧则要早至高中时代。那时,他酷爱文学,同龄的他经常在报刊发表诗作。他那些纯情优美的诗,很快征服了我,以致于剪下他的照片、珍藏书页中,保存至今。马萧萧最令我心折的诗要数他中学时代创作的自咏诗《我是萧萧马一匹》,即使时光流逝13载的今天,读来仍叫人热血沸腾,一如当年。是的,“我是萧萧马一匹”!不是萧萧的马,他怎能写出六千行的《中国地名手记》?不是萧萧的马,他哪有胆识把五万行的初稿推倒重来、把六万行的二稿取一弃九?来自湖南的诗人马萧萧,从军西北而不弃文,10年经营不负少年名,终有这掷地有声的大诗篇。——他心灵里藏着一个海洋,只是,这个海洋里只露了一个角,峥嵘气象隐得很深。用中国地名做一组长诗,多大的难度!好在身单而貌美的马萧萧,从军十多载,转“战”神州,北方的阳刚,南方的阴柔,皆已溶入他的血液,而多年研易的体悟,也让他骨子里的阴阳,如此合“道”,而生生不息,而自强厚德。《中国地名手记》激烈如夏雨,衰飒似秋风;或铁骑千里,或雨打芭蕉;偶尔自我入诗,自嘲且刺人,间或想入云霄,奇思不失童趣。一人而兼备众格,气盛而言宜也。读完全诗,但觉热血翻腾,读者也成了一匹萧萧的马,从中国的广袤土地“快走”了一回,有一种酣畅淋漓,有一种顾盼自雄。
李小洛: 《中国地名手记》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题目。诗人马萧萧以多触角和线条对这些地名重新描绘、叙述、命名。这既包含了命名者最初的希望、召唤,也包含着冥思和想象。诗人对古老而原始的诗意的挖掘,对汉字的另类解读,通过游踪足迹之所到而获得的个人经验,巧妙地组织起了这部长诗。浩瀚的工程架构中,个人经验的穿插和融入,使长诗显得豪迈大气,又不乏灵性。
水墨评价
读诗人马萧萧的水墨画
《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是成虹霓》
----读诗人马萧萧的水墨画
雨 兰
诗人马萧萧的名字,可谓
声名赫赫,我是早在中学读书时就知道了。或者说,那个时代的中学生,只要对文学多少有点兴趣,就不会不知道马萧萧的大名。他1980年代读中学期间,发表大量诗歌,创办全国第一家中学生诗报,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校园诗人,被誉为中国校园诗歌运动领军人物。迄今,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集、长篇纪实文学、文化专著10余部,10多次在全国全军获奖。
那天,偶尔逛到他的博客,发现他不仅诗写得好,他的现代水墨画也是功力深厚,令人叫绝!其作品之浑厚莽苍,之大气开阔,之笔墨灵动,之水墨晕彰,之寄意悠远,实在是清拔脱俗,别具一格。原来,他自1990年代以来,就开始长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研究、现代水墨创作,青灯黄卷,笔耕墨舞,不懈不休。
马萧萧的
现代水墨画,浑厚苍莽,诗意浓郁,笔墨语言泼辣、硬朗质实,是情绪的自然流淌,是情感的强烈碰撞,是心境的清美雅歌,是灵魂的壮歌狂舞。他的《人在江湖》,浑融大气,虚实相生,苍茫迷离,诗境心境交汇,别具审美意蕴;他的《童年的逗号》,淡雅别致,天趣横生,诗意盎然;他的《秋水》,清雅恬淡,动静相生,颇富情趣;而他的《青藏雪》,则带给我一种心灵的震撼!我特别喜欢,整幅作品不仅浑融大气,苍莽厚重,表现主义色彩特别强烈鲜明,而且硬朗质实,画面饱满泼辣,以大面积的浓郁的重墨为基调,重墨与淡墨对比强烈,笔墨层次丰富,有厚实的质感,抒写了青藏雪的壮美,也展现了画家内心的豪放与激越,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马萧萧的现代水墨画从传统入手,他师古而不泥古,在水墨画中注入现代艺术元素和审美趣味,汲取姊妹艺术精华,大胆地把西画的表现手法与中国的水墨、文人画的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紧紧把握自身的审美取向,突出个性,并逐渐形成自己独具的艺术风格和笔墨语言。既有传统文人画的画境与画格,又有西画的现代元素。同时,也看得出来,他对中国传统的笔墨技法也是深有研究的。从画面上,可以看出他对水墨的妙用,对材质的熟练掌握,他泼写结合,对水与墨的冲与撞,渗与破等都掌控得自然有度;对笔墨上的皴与擦,积与染等都抒写得有板有眼;对构图上的点与面,线与块,干与湿,明与暗等都处理得有章有法。工笔画细致费时,是慢活,却也出活,画一幅就是一幅;而马萧萧创作成功一幅现代水墨画却委实是不容易的,对水等材质稍有掌控不到位,一幅画就会毁了,难以补救。
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展现的就是画家人品与画品的交融,就是画家人格与画格的统一,就是画家心境与画境的融会与映照。水墨画尤其是如此。唐代的大诗人王维是水墨画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元季的云林先生曾道,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耳。如果说云林先生的胸中逸气外化为恬淡、悠远的自然妙境,而对于军旅诗人马萧萧来说,他胸中的逸气,则外化为苍莽、硬朗、给人强烈震撼的现代水墨画境。山水画一代宗师石涛则强调画为心画。画境,究其实也是画家的心象也。中国的书画诗,向来讲究气,气韵、气息、行气……马萧萧创作的现代水墨画,也正呼应了陆游的诗句:“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是成虹霓”。
清人郑板桥有闲章云:心血为炉,熔铸古今。马萧萧于诗于文于画,都是勤奋的,耐得住寂寞的,天分又高,兼之,长期军旅生活的陶养与历练,他也定会以心血为炉,熔铸古今,养心养气……我们且期待,不久的将来,诗人马萧萧的水墨画会进入一种法意俱妙、使法就意的境界,进入一种简约玄澹、尔雅有韵的晋人境界,进入一种古质天然、太朴未散的大美境界!
马萧萧的水墨世界
《马萧萧的水墨世界》
樊樊
知道马萧萧的人,都会想起八十年代的那个“少年天才诗人”,曾经过于辉煌的
桂冠一直遮蔽着他,而让人忽视了他身上更多的艺术才华。且不说这些年来,他潜心研读易学所取得的成就。仅凭他在水墨画上的深厚造诣,让人在赞叹之余,不由得对他的诗人身份肃然起敬。
马萧萧的水墨笔法浑厚华滋,氤氲蕴籍,水墨浑融,显得恰到好处.看他的画让人想到了唐代王洽的泼墨笔迹,以及文人写意画的淋漓墨迹,他对绘画题材和题目的选取上,诸如《童年的逗号》,《明月前生》,《那年那月的那一场雪》等等,本身就含有浓厚的文学意蕴。然而马萧萧师古而不泥法,采众家所长而不为之所囿,他敢于突破前人的陈规戒律,在活学化用中自成一格,从而创造出了自已纵逸雄浑的风格。我怀疑萧萧的画是酒意微熏之时所作,让人感觉到他总是随性而发,随情而动,其用墨之淋漓酣畅,其运笔之恣意泼辣,使得情胜于景,意胜于形,表现出以笔墨见长,以气势胜出的特点.在意境的营造上,他放弃了传统写意画计白当黑的表现手法,而采用了相对稳定紧凑的全景式构图。不论是高天云海,湖光山色,雾蔼苍峦,池中焦荷,都显得浑然天成、苍莽滂礴,大气雄厚。
马萧萧极善于以情蓄势,运笔造势。他用紧张、颤动、此起彼伏、稍带质感的线条营造了画面的内在张力,他把传统写意画的想象力从飞白处转移到画面中,让人在动感十足的画面上感受到一种力量的涌聚,使得画画不但具有蓬薄欲出的生命力,而且具有一种气势撼人的大气象。从萧萧公布与众的作品上来看,他的绘画已在个性化的风格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他的花卉画多采用大写意,以墨斑水印自然成形,再用加深的线条勾勒出叶缘。他的山水画多以水晕笔触配以少许皴理笔法而成。山水质灵,拙朴厚籍,蕴含天然的意趣。
在我所见到的画中,《童年的逗号》,《故乡的风水林》等等都是我极为喜欢的。《童年的逗号》不但把客观景致转换成了主观的情致世界,而且进一步把它们转换成了酣畅的视角感受,他以笔墨层次表现出奇妙的空间感,与西方的幻视画法一样的有效。近乎透明的水晕底色上,以浓墨点染而成的小蝌蚪飘飘浮游,呼之欲出,而一种自由畅快的呼吸和
欢呼雀跃般的心情也在画面上流淌。这幅画让人想起清代石涛的《万点恶墨》,其绘画笔法虽不太一样,表现的主题也相距很远。但在两幅画在构图上带来的酣畅淋漓的视角感受,却有异趣同工之妙.《故乡的风水林》,《弄潮儿》都是马萧萧作品中典型的以情蓄势之作,《故乡的风水林》以大写意的泼墨之势,稍加运笔,晕绘出风云变幻中的苍山莽林、从画面中可以看出,疾风摇撼着苍郁古树,势如碧海翻涌,众马齐啸,受惊的林鸟惊叫着骤然飞起,从这些动荡不安的元素中,画面呈现出了自然蕴藏的万倾之力。《弄潮儿》以墨色的变化层次,配以擦染式的积墨笔法,在波涛汹涌之间,传递出画面的内在紧张感,让人的情绪也为之忐忑不安。此外《吹箫引凤》,《人在江湖》,《明月前生》,《高原上的音符》,《青藏雪》都是一些笔墨灵动,意境悠远的上乘之作.
马萧萧的水墨画总给人一种独特的内在生命力,他的那些绘画语言符号(特别是那些以节气命名的画作),总处在蓄势待发之中,时而让人紧张,时而让人期待。在画面构图的墨斑相互串联或环环相扣中,暗传着一种神秘的力量,把人的情绪牵引在其中,这正是马萧萧水墨画独特的魅力所在。从昨天看他的绘画至今,我一直在暗暗琢磨,马萧萧绘画中到底添加了何种神秘元素?会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心灵感受?单纯从绘画技法上看,他的笔墨尚未到法意俱妙,炉火纯青的完美化境,然而这些绘画却比之一些完美的艺术更打动人,给心灵以更深的震撼。我猜想,这或许与马萧萧多年对易学的研读有关,那些神秘的元素也许就是万物相生相克的变化之理、之道、之态。如是,马萧萧水墨画的深厚蕴藏,则值得读者从审美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他的水墨画也会因此抵达一个更开阔、更迷人的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