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援(1921-2012),字少香,经名努日,原籍甘肃河州(今临夏),1921年1月18日生于青海湟中,
回族。
马步芳独子。12岁入青海回教促进会小学,后入昆仑中学学习。1938年在其父马步芳部任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参谋长。1939年任82军独立骑兵第三旅旅长。同年4月28日任青海省参议会秘书长。1940年6月14日任青海省政府委员。1941年升任第82军副军长,同年兼任中国国民党青海省党部委员及三民主义青年团青海支团部干事长。1943年升任第82军军长。1944年赴重庆,入中央训练团党政班和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一期受训。后任中国国民党青海省党部副主任委员。1946年任整编第82师师长,率部赴陇东参加内战。1949年7月升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8月担任守卫兰州的总指挥,
兰州战役失败后,9月2日乘飞机途经重庆逃往广州,年底随父去埃及。后去台湾,曾结业于“三军联合参谋大学”第三期、“国防研究院”第五期,并被增补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69年任中国国民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党务顾问。 后以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中将参军退役。著有《我的军事思想》。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马继援,生于1921年1月18日,甘肃河州(今临夏)人,字少香。作为青海军阀
马步芳的继承人,马步芳是极其注重培养这个儿子的。当马继援到了可以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马步芳就重金聘请名师施教。12岁时,马继援又被送入为回族子弟专设的青海省回族促进会附设第一中学继续学业。
由于附中只设有初中教育,学生毕业后要么选择谋生,要么升入其他设有高中部的学校继续学业。马步芳不愿意让儿子进入汉人的学校,干脆在1936年马继援即将毕业的时候出资延请名师,在附中内增设了高中部,并将校名变更为“青海回教教育促进会立高级中学”,以便让马继援能继续在这所学校里学习。
为了培养儿子的继承人资格,马步芳又在这所高中内增加了军事课程,对学生讲授《步兵操典》及其他军事知识,这使马继援有了成为一名军人的基础。此外,马步芳为了培养儿子在军队中的资历,还向南京的军政部报请任命马继援为青海省南部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
马继援名为参谋长,但实际上只是挂名,他本人还是在高中里继续学业。但如此与理不符的任命,在中央兼顾与地方军阀关系的准则下,竟然得到了批准,并且正式授予马继援以陆军步兵少尉的官位。这位既没有经历过行伍锻炼、也没有接受过军校培训的高中生,就这样成了国家军队中的一名官位为少尉、职衔为上校的现役军官,实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闻。后来马步芳保送儿子进入位于洛阳的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训练班学习,这才算是给马继援补上了一个军校学历。
军旅生涯
1937年7月,马继援在抗战全面爆发的时候毕业了。他的第一个正式军职是自然是前往那个已经挂名两年的青海省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向他的老爸——兼任警备司令的马步芳报道。一年后,马步芳成立了一个军官训练团,调马继援担任这个训练团第1期的第2大队上校大队长。马步芳此举,显然是为儿子培养他自己应有的团队,马继援自然清楚老爸的意图,也就在第2大队中挑选人才,以期在今后的戎马生涯中,以这层师生关系来巩固并壮大自己的团体。
到了1939年,马继援已经有了参谋经历和教官经历了,那么接下来一步就是完善他的队职经历。为此,马步芳在第82军中私自成立了一个骑兵第3旅,并且任命马继援为该旅少将旅长。然而,骑兵第3旅全旅上下不到50人,这仅仅是他用来完善儿子履历的一道“手续”而已,毕竟在不久的将来,马步芳赖以起家的部队——第82军的指挥权,是要交给这个宝贝儿子的。而任命一名军长,必须要经过军政部的批准,这可不是马步芳能说了算的。那么马继援的履历越好看,接任第82军军长的可能性自然就更大了。
1941年3月,马继援升任第82军少将副军长。当时军长的职务虽然还是由马步芳兼任,但实际上马爸爸已经专注于第40集团军整体的指挥事宜,至于82军事务,若非特大事件,概由儿子来管。于是在1943年3月,马继援又当上了82军代理军长,又过了一年,即1944年3月11日,马继援经过军政部的批准,正式接掌第82军。子承父业,算是名正言顺了。
马步芳培养儿子在军界基础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安排起儿子的政治前途。1939年4月,在青海省参议会的选举中,马步芳动用权力和关系,成功让马继援当选为参议会的秘书长,此后又以青海省政府主席的权力,增补马继援为省府委员。不仅如此,中央在青海成立的
三青团青海支团,也在马步芳的干涉之下,使马继援进入了干事会,并最终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让儿子当上了干事长。就这样,马继援在1945年抗战胜利之时,已经成为了一名党政军三界的多面手了。
内战爆发之初,马继援奉命指挥第82军(当时称整编第82师)对陇东地区的解放军发起进攻。由于马继援从来没有指挥过作战,军中那些一辈子撕杀的老将都不相信这位初出茅庐且未经实战的“小太子”能有什么好水平。但马继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确实是一名合格的指挥官。他在指挥作战时头脑清晰,且下令果断,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以及熟悉地形的优点,只经过20多天的作战,就将陇东地区的解放军压迫到子午岭山区,稳定了陇东局势。
马继援暂时的胜利,对于陇东地区的战局起着很大作用,但是对于西北的整体战局而言,却显得微不足道。在经过三年的僵持战后,解放军由被动转为主动,对西北地区发动反攻。对此,马继援只得率82军退回老巢兰州,另外寻求战机。不过马继援这辈子都没有翻盘的机会了,在西北解放军压倒性优势的攻击下,
胡宗南的主力败退到西南去了,西北地区除了新疆驻军之外,只剩下些残兵败将,只能看几路马家军们如何行动了。
对于是战是和,马继援是极力主战的。这一方面固然和他不能接受共产主义有关,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同解放军结有血仇。在马家父子的一致主战下,马步芳这一系的部队,全都走上了灭亡之路。1949年8月,代理西北军政长官的马步芳把西北部队的军权尽数交给儿子马继援来指挥,他希望能依靠儿子的才能扭转战局。但这时候的马继援已明显力不从心,在经过兰州一役后,马家军精锐损失殆尽。马继援见已无法挽回局势,只得遵父命乘坐飞机撤往广州,后又移居埃及。而这时候的82军,已经全部覆灭,化作了历史的一抹尘埃。
晚年经历
从1951年开始,马继援以军人的身份前往台湾报到,随后被防务部门送入“三军联合大学”第三期学习,继入“国防研究院”第五期深造,后以“总统府”参军处中将参军的身份退出现役。此后马继援又决定移居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打算安度晚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他还出面捐过善款,以支援灾区人民。2012年2月27日,马继援在吉达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