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仙,艺名“小果子”,1928年生于山西文水卜宜村。自幼喜爱戏曲,10岁即师从叔父、晋剧名宿
马兆麟学艺,工须生,以做工戏《秦琼观阵》开蒙,勤学苦练,扎下坚实的底功;并学会《芦花》《斩子》《空城计》《八件衣》等戏。13岁随师傅从阳泉来到太原,进新华剧院,初演彩女之类配角,两年后显露才华,与
郭兰英合演《杀府》《走山》《化金钗》《金水桥》等戏。二人同庚同龄,年貌般配,又都天赐一付清脆嘹亮、爽然悦耳的歌喉,很快赢得观众青睐。
在名家云集的“晋剧第二故乡”,她尽情观赏了前辈毛毛旦(
王云山)、郭寿山(金铃黑)、王玉山(水上漂)、金金奎(丑)、
王正魁等名宿的精湛技艺,并有幸与毛毛旦、刘仙玲合演《六月雪》,与金铃黑合演《捉放曹》,与水上漂合演《走山》,与
牛桂英、金金奎合演《芦花》等剧。同台合演,经诸多名师熏陶、指点,使他眼界大开,艺术跃上新的境界。上世纪四十年代,马秋仙随师傅全家赴北京,入“三晋戏园”,又与名伶王玉山、
牛桂英、筱桂桃等同台演出 她所演《取成都》《天水关》《空城计》《法门寺》《北天门》《斩黄袍》等戏,唱功独到,神形兼备,又正值当演之年,风华正茂,赢得北京戏迷的一致赞赏。太原解放后,她随师傅等回到太原,加入名宿张宝魁所乘的人民剧团;1952年,她又参加了“须生泰斗”
丁果仙所乘的新新晋剧团,大、小“果子”同台献艺,相应成辉,令人
大饱眼福,一时传为佳话。马秋仙边演边学习,虚心向
丁果仙请教,获益匪浅。她自小受
马兆麟严格传授,很得吗“马派”真传。此时与
丁果仙同台,两人戏路相似,但风格迥然有别,她为丁大师“执蹬”,轮换上演《反徐州》《四进士》《法门寺》《九件衣》等,均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时风靡省城。1952年,马秋仙与
郭兰英、王银柱合演《明公断》“大堂”一折,参加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受到首都观众热烈欢迎。1956年,马秋仙应邀入“霍金凤剧团”,该团后改为太原市人民晋剧三团。马秋仙时逢中年,艺术日臻成熟,待人谦虚诚恳,颇孚众望,被委任为三团团长,选为太原市人民代表,取得了政治、艺术的长足进步。在“
抗美援朝”的日子里,她自愿报名参加太原市赴朝慰问团,以极大的热情为“最可爱的人”演出了她的代表作《空城计》等剧目。1958年,马秋仙加入太原市晋剧团,与名演员张美琴、
花艳君、
白桂英、白翠英、马福仙等同台演出,直至两年后荣调太原市实验晋剧团。十年动乱时,马秋仙被迁送回原籍,备受艰辛。1979年元旦,她重返阔别15年的
舞台,虽年过半百,嗓音依然清脆嘹亮,不减当年,所演《空城计》《三疑记》《斩子》等戏依然葆有“小果子”当年风采,观众争相观看,极一时之盛。
马秋仙毕生从艺,专承“马派”(
马兆麟表演艺术),自成一家,独有建树。她幼功坚实,能戏甚多,靠架、箭衣戏兼可应工,袍带、唱工戏最为擅长。她嗓音清脆甜美,久唱不疲,越唱越亮,有“金嗓”之誉,其唱腔高亢峭拔,清丽婉转,喷口遒劲,口齿锋利,尺寸工整,运气从容,有“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之感。她做戏朴实无华,分寸咸宜,念白错落有致,气满神足,极见功力。其代表作《斩子》《芦花》《八件衣》《天水关》《空城计》等戏或唱段曾被录和灌成唱片,
家喻户晓,妇孺皆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