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轶,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于甘肃
通渭。1989年毕业于
青海师范大学政治系,哲学学士。现供职于
青海省电力公司。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员,青海省作协理事、副主席,青海省诗歌学会副会长。2001年4月,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 ;2005年,被青海省人事厅、青海省文联授予“青海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社会职务
2023年12月,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
诗歌创作
1986年开始诗歌创作,有作品500余首。1987年3月在《飞天》发表诗歌处女作;自后有数百首作品发表在《大河》《绿风》《星星》《青海湖》《上海文学》《四川文学》《新大陆》《文艺报》《敦煌诗刊》《诗歌月刊》《红岩》等国内外报刊。有作品入选《再见,20世纪(
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6月)》《中国九十年代诗歌精选(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建国50周年青海文学作品精选(诗歌卷)》《中国新诗选(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2002年诗歌选(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中国先锋诗选(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等选集;另有诗歌分别入选作家出版社、新华出版社、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选本;诗歌《听惠特尼·休斯顿的歌》被选入甘肃省中学语文高二年级补充教材;2004年6月出版诗集《秘密的季节》。2007年3月,诗歌创作受到《青海新文学史论》课题的关注和论述。2007年8月,组诗《青海之书》被收入青海诗歌选集《高大陆上的吟唱》。
散文创作
1990年开始散文创作,有作品百余篇。主要有《河湟笔记》《低河之水》《忧郁之书》等,发表于《飞天》《朔方》《青海湖》《青春》《美文》《中华散文》等刊物和国内数十种报纸的文学副刊;有作品被《散文选刊》转载;入选《建国50周年青海文学作品精选(散文卷)》《中国西部人文地图(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年6月)》《新散文百人百篇(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昆仑(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十年回眸(中国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等选集。
小说创作
1997年开始小说创作,有“低河系列”十余篇;作品刊登在《朔方》《青海湖》文学月刊。
文学评论
多年来,注重对本省作家的作品进行研究和探讨,在《青海日报》《青海湖》《诗歌月刊》等报刊发表了50余篇十多万字的评论文章,主要有:《悲壮的突围》(杨志军荒原系列小说述评);《漫游者的证言》(风马长篇小说《生灵境界》评论);《在变迁中回归》(马丁诗集《家园的颂辞与挽歌》评论);《词语背后的直觉》(《梅卓散文诗集》评论);《马嚼铁一样闪光的时间》(王文泸《站在高原能看多远》评论);《马非的意义》(马非诗歌评论);《在诗歌的逆光中劳作》(张荫西诗歌评论)以及王贵如、龙仁青、张薇、唐涓、轩西明、蔡永峨等作家、书法家作品的评论。“这些文学评论颇具才情和见识,反映出评论者精细入微的文本解读能力。他将作品放置到广阔、深远的文学传统中加以审视评判,旁通参照的运思之道,不仅超越了我省以往文学评论的套路,而且其贯穿于字里行间的平实、冷峻的批评精神,一扫文学批评界惯见的哄抬吹嘘、信口雌黄,隔靴搔痒,粗作大卖之态”。(1998·3·15《青海日报》在刊发《漫游者的证言》时的编前语)
电视作品
1989年至2005年,创作、拍摄了《黄河之光》《风起高原》《大河作证》《光明的历程》《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的普罗米修斯》等数十部电视专题、文艺节目,在全国电力系统、青海省电视台、青海广播电视学会、国电影视杯电视节目评比中获奖,其中《隆务河之光》《草原夜明珠》两部专题分别获1991年、1992年度“青海新闻奖”;同时,还创作了《黄金在天上舞蹈》《高原的抒情图像》《在文字的脚手架上》《光明的朝圣者》等朗诵诗,在
青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和各类文艺演出中朗诵,2005年5月,诗歌《荒原眷恋·可可西里》在中央电视台《
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中播出。
出版图书
获奖记录
2007年,组诗《风吹青海》获“诗意青海,和谐世界”有奖征文优秀奖
2005年,诗集《秘密的季节》获青海省第五届文艺创作政府奖。
2005年,诗集《秘密的季节》获第三届全国电力文学优秀著作奖。
2003年,评论《被误解的教育本质》获“青海新闻奖”副刊作品一等奖。
2002年,散文《低河之水》获青海省第二届青年文学奖。
2000年,组诗《北方叙事》获青海省首届青年文学奖。
2000年,诗歌《铁青马》《暮昏》获全国第二届电力文学一等奖。
1999年,评论《漫游者的证言》获青海省第四届文艺创作政府奖。
1998年,评论《睡眠的森林》获 “青海新闻奖”副刊作品二等奖。
1998年,组诗《纪念夏天》获《青海日报》副刊头题征文优秀作品奖。
1997年,散文《今年夏天有谁归来》获《青海日报》副刊征文二等奖。
1995年,散文《寻找河流》获青海省“散文电视”入选作品奖。
1995年,评论《你看它惊人的美丽》获 “新华杯”读书征文二等奖。
1994年,评论《光荣与梦想》《流浪在大地》获《青海日报》优秀作品奖。
1993年,散文《黄金在天上舞蹈》获《青海日报》副刊优秀作品奖。
人物评价
马海轶的创作受到青海文学界的关注,《青海湖》文学月刊在编发其诗歌时指出:“马海轶思维之敏锐与活跃,对文学之真诚与纯粹,以及所拥有的众多书籍给他的滋养,都是我们所特别关注的。他的诗歌常常于温暖的金色的麦芒中透露出人性的光辉。他的年轻的生命与成熟的思想,使他的诗歌常常不同凡响地表现出一种属于古典的人文精神,他试图在现成的诗歌秩序中,重建人的尊严,从民众严肃的命题与目光中,看到柔韧的理性力量。”(《青海湖》1995年7月号第49页)。
2000年12月,青海首届青年文学奖在授奖词中指出,“近年来,马海轶大量以故土为资源的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农夫、牧羊人和苜蓿等等,不再是一支传统的牧歌或哀歌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被赋予了冷静的、沉思的、感人的细致,被赋予了自我更新的力量,这气质和力量保证某一事物最终成为它本身,成为长期不衰的生命活力和滔滔奔涌着的激情,并与广袤尊贵的土地相匹配;同时还证明了无论何时何地,诗歌都是一种广泛存在,渗入甚至有可能改变现实的精神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