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戏最早以坐唱形式出现于
清末,仅十出,故又名《马浪荡十弃行》。事实上应称为《马浪荡杂弃行》,意为改换多种行业。后经艺人们发展,积累到数十出。并化装表演。其中受欢迎的有《做长工》、《做BoY》等。每出约一刻钟,以白口为主兼有唱段,曲牌有[东乡调]、[弦索调]、[孩儿调]等。丑脚穿茶衣或长衫,旦脚着裤袄或旗袍。表演者舞蹈身段不多,而动作及面部表情极为丰富。也有少数几出是五六人乃至十余人同台,按角色化装,并有布景砌末的多幕戏,如《做酒行帐房》、《做汤团店伙计》。三十年代前后,该戏在沪家喻户晓,人们常把无固定职业的男子谊称为“马浪荡”。擅演此戏的有林步青、范少山、陈少康、朱国梁等。
《马浪荡》对其他戏曲和曲艺也产生影响,如滑稽戏《三毛学生意》,《评弹6l日货摊》等均由此发展而来。上海图书馆现藏有该戏唱片数十张。苏州市戏曲研究室编印的《苏剧剧目汇编》收有几十个段子。甫剧、沪剧也有此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