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村港位于海南岛西北部的澄迈湾内花场港东北侧,港近马村镇,以村命名。该港跟花场港和东水港毗邻,有公路通老城,连接海(口)榆(林)西干线。马村至老城11公里,北距海口市38公里。它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马村火力发电厂兴建而建成的海南的卸煤专业港口。1988年7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为临时进出外籍油轮的口岸。马村港位于
海南省北部经济区域内。主要腹地为:海口、琼山、澄迈、定安、文昌等5县市,经济区将重点发展轻纺、机械、电子、橡胶制品、电力、食品及第三产业。
马村港近临东水港,同在澄迈湾内,东水港古称石石矍 港,因附近有石稷岭称之。光绪《澄迈县志》卷五海黎志·海港中记载:“石石矍 港位于县(县指今老城,曾是澄迈县治所在地及鉴真、苏东坡路过憩息之驿站——通潮阁所在地),西20里封平都外。会海潮上接西峰、沙地、浦滚、稍阳四水,港口两岸环抱,障海藏风,贾人巨舰湾泊于此。按此港最为可,尤以沿海二三十里,地岸平衍,风涛安便,随处随时巨舰可泊。”马村港(古石石矍 港)在古代已是一个官渡港口。据记载:“在北宋前,神应港因泥沙淤塞水浅,商船难航,权当避风场所,过往之船只则从澄迈县通潮阁、石石矍 港靠岸。”
1988年7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为临时进出外籍油轮的口岸。同年的9月验收合格投产。在同港区码头港池外,1989年海南裕环厂建成一座卸水泥码头;1990年中国石化公司建成一座卸油气专用码头。
2024年12月6日上午,海南马村港三期项目开工仪式在海口港马村港区码头举行,标志着该工程正式进入建设阶段。马村港三期项目位于海南省澄迈县马村港区二期码头南侧海域花场湾口,总投资约42亿元,建成后将新增1个7万吨级、1个3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3个2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形成集装箱167万标准箱、件杂货93万吨的年通过能力。
气温:年平均气温23.8℃,极端最高气温38.9℃,极端最低气温2.8℃。降雨:港区年降水量变化较大,年最大降水量为2282.3毫米,年最小降水量为1120.7毫米,降水集中在5—10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年平均降水量为1684.5毫米。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最大相对湿度99%,年最小相对湿度17%。风:常见风为东北风,频率为20.82%;次常风东北东风和东南风,频率分别为11.27%和9.32%;强风向为西北偏西向,最大风速为35米/秒。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夏、秋两季台风和强热带风暴活动频繁,对港口和船舶安全有一定的威胁。雾:年平均雾日数32.6天;一年中以12月至翌年3月的雾日最多;雾多发生在无风或微风的凌晨3—5时,7—8时逐渐消失,一般持续时间为2—3小时,最长延时14小时。潮汐:马村港区潮汐受北部湾和琼州海峡的潮流影响,潮汐比较复杂,属不规则日潮混合潮型;每月的日潮天数为15—20天,其他为不规则半日型。每年约有447个潮次。潮位:平均潮水位为1.50米,最高高潮位3.31米,最低低潮位-0.23米,平均高潮位2.31米,平均低潮位-0.72米,平均潮差1.56米。潮流:潮流较小,在离岸500—600米范围内,涨落潮流的平均流速仅为0.1—0.2米/秒,最大流速不超过0.5米/秒,流向与等深线大致平行,具有往复流特征。波浪:常浪为北东向,频率为26.2%,其次为北北东向,频率为17.9%;强浪向为北北西向。马村港区土层按其岩性及工程地质性质,自上而下分为碎、砾石层,淤泥或淤泥混沙,黄杂色亚粘土和灰色亚粘土四层。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
1990年,有长172.6米、宽70米,前沿水深10.6米的1座2万吨级泊位卸煤码头。1座宽40米的1000吨级泊位工作船码头,岸线长1970米,1条500米×80米的进出航道,有锚地4个(共用),其中简易锚地1个,待泊锚地1个,小船锚地2个,等级为2000—10000吨级。港口门左右两侧各设1个浮标,进出港湾的主航道东侧设航标灯3座,航标灯之间相距200米,航道等级为3万吨级,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