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於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於光,1963年11月出生于吉林长春,籍贯山东烟台,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南粤百杰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人物经历
1963年11月,马於光出生于吉林长春,籍贯山东烟台。
1981年7月—1985年7月,就读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5年7月—1988年7月,就读于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8年7月—1991年7月,就读于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1年11月—1993年11月,在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3年11月,担任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教授。
1996年6月—1997年6月,担任香港大学化学系研究助理。
1999年5月—2000年5月,担任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
2002年,获得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2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2013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6年,作为带头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资助;同年,入选广东省培养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
2017年7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202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马於光重点围绕“有机聚合物功能材料体系结构(化学、聚集态、电子)-性能(发光、激光、载流子迁移)关系”,发展了多种新概念材料体系、光物理过程的新认知、聚合物合成新方法。研究成果包括:(1)提出并论述了利用磷光材料提高电致发光器件效率的原理,开拓了一类大幅度增加器件效率的材料体系;(2)提出“杂化激发态”(HLCT)、“热激子”等发光材料设计新概念,推动新一代电致发光材料发展;(3)发现了被命名为X-聚集的发光效率最高的分子排布方式,解决了长期困扰发光材料领域的聚集猝灭荧光的问题;(4)发明有机发光薄膜的电聚合方法,实现高效率、简易化、图案化薄膜与器件,改变传统器件制备工艺。
截至2021年11月,马於光先后在中国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470余篇学术论文,他人引用14500余次。
截至2021年11月,马於光先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第一完成人),教育部优秀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8年,第一完成人),获得10项中国发明专利。
人才培养
根据2022年1月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站显示,马於光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58人,13人在985高校和科学院研究所任教授、研究员。
马於光所在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马於光的研究成果丰硕,成就斐然,为国家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三十多年来,他不热衷追求热点,基本功扎实,治学态度严谨,勇于创新。作为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为中国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教以来,马於光重视本科教学与研究生培养,桃李遍天下。(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评)
马於光的研究成果对推动第二代磷光及新一代廉价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对第二代磷光发光材料的发展具有原创性贡献,对新一代廉价发光材料的发展具有原创性贡献。(华南理工大学新闻网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7 15:4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