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武,男,
回族,1957年12月出生,籍贯,
新疆。
人物简介
个人经历
1972-1983,在新疆玉雕厂学艺、工作,师从宫廷
玉雕匠人韩文良;
1983-1984,在北京学习京派宫廷玉雕技艺,并任
北京玉雕加工厂厂长;
1984-1987,上海开办加工厂,并任厂长;
1987起,任新疆
白玉城民族玉雕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设计师、新疆和田玉玉雕技术培训学校校长、新疆和田玉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新疆和田玉博物馆馆长;
2003年7月任新疆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
2004年2月任新疆宝玉石协会副会长;
2004年11月荣获
中国宝玉石协会授予的“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称号;
2005年荣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宝玉石协会授予的“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称号;
2005年任中国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
2005年10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2006年4月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贸易委员会授予的“
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8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
2010年9月,在新疆乌鲁木齐及北京举办”马学武个人玉雕作品展“;
2012年8月 开创和田玉珠宝品牌 “MASTER MA马学武”。
马学武同志自从事
和田玉雕工艺以来,热爱本职工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玉雕工艺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曾多次发表论文研讨和田玉文化。
发表及获奖
2003年8月18日在新疆日报第六版发表了《新疆玉产业的融合与创新》;
2003年9月7日在新疆日报第三版发表了《新形势下新疆玉石业的发展思路》;
2005年8月9日在新疆日报第十版发表了《谈谈对和田玉的认识》;
2006年5月在中国工艺美术杂志上发表《解析和田玉雕》等论文。同时其作品多次在国内获奖:
2002年11月其作品《八环炉》荣获“和田玉器杯”首届中国
玉雕作品“
天工奖”铜奖;
2004年8月其作品《
葫芦壶》荣获第一届国石和田玉玉雕作品作品展示会优秀作品奖;
2005年10月其作品《望子成龙壶》荣获2005“百花杯”
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
2005年11月其作品《官上加官》荣获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银奖;
2005年11月其作品《灵芝杯》荣获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优秀作品奖;
2005年11月其作品《九龙罐》荣获中国玉石雕刻作品“
天工奖”优秀作品奖;
2006年7月其作品《九龙罐》荣获第三届国石和田玉
玉雕作品展示会玉雕精品奖;
2007年11月作品《灵芝瓶》荣获中国玉石雕刻“天工奖”金奖;
2007年11月作品《青梅竹马(壶)》获得由
世界手工艺理事会首次颁发的“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2007年,发表系列论文《马学武论玉》;
2007年,出版理论专著《玉道》;
2010年11月作品《同喜壶》获得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金奖;
2011年11月作品《承前启后(壶)》获得中国玉石雕刻作品”
天工奖“金奖;
2011年11月作品《福在手中》获得中国”国石杯“金奖;
2011年11月作品《君子之交》获得中国”国石杯“最佳创意奖;
2011年11月作品《大象无形》获得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最佳创意奖;
2011年11月作品《四灵兽罐》获得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最佳工艺奖。
马学武同志工作作风严谨,对
玉雕专业技艺精益求精,在全国玉雕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生活朴素,在业界有良好的口碑。以他多年的玉雕技艺积累,积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并致力于和田玉文化研究,同时也为新疆玉雕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玉雕人才,为新疆玉雕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力求将和田玉的传统文化发扬到全世界。
电视专访
2008年10月21日(实播) 中央电视台《
经济半小时》栏目和田玉专题;
2012年8月9日(实播) 中央电视台《
天涯共此时》;
2013年11月24日(实播) 中央电视台《无限流行》专访。
玉雕经历
前不久,在一次全国性的玉石雕刻大师评定会上,回族
玉雕艺人马学武先生从150多位参选者中脱颖而出,被授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的称号。在中国,享受这一称号的,包括马学武在内只有21人,而新疆独他一人。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玉雕大师,了解了他与玉结下的30年的缘分。
在乌鲁木齐市一个玉石加工车间,我们见到了正在专心给徒弟教授玉雕技艺的马学武。一眼看去,马学武温润敦厚,深邃的目光透出他对玉石的无限爱恋。职业在他身上烙下最明显的痕迹是,那双手因成年累月地浸泡在水中、在金刚砂中磨练,上面布满了层层老茧。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是高贵、纯洁的象征,代表着人的高尚品格。对此,马学武深有感触。他说:
“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做玉没有德可不行,人品一定要好,心不正,扑腾一下就掉下去了。我老给我的徒弟们说,人的品质一定要好,千万不要赚黑钱。”
马学武48岁。儿时的他特别喜欢用泥巴捏小猫小狗,或是用铁丝做个玩具手枪什么的。同学中属他的手最巧,做什么像什么。他还喜欢在本子上画个小人或者花花草草之类的,而且很生动。看到儿子喜欢画画,马学武的父亲就决定送他去学
玉雕。学艺期间,马学武非常幸运地师从著名玉雕大师韩子良先生。韩子良的爷爷过去在北京故宫做玉雕工匠,作品浑厚大气,是玉雕界“宫廷派”的杰出人物。跟随韩子良,马学武得到了“宫廷派”的真传。
20世纪80年代中期,看到玉雕行业的光明前景,马学武决定自己办厂。他以两块玉石起家,雇了两个徒弟,建起了自己的玉雕厂。
起初,生意做得非常顺利。但有一天,一位北京游客的一句话,促使马学武开始思考新疆玉雕的出路。那天,这个游客来到马学武的玉器行,对着马学武徒弟的一件作品边看边摇头。后来,他指着这个标价5000元(人民币,下同)的
玉雕生气地说:“你这块玉,要是不雕的话,把原料卖给我,我出1万块钱。”听了这话,马学武心里很不是滋味。考虑再三,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我就把(新疆的)厂子停了,带了20个精兵强将,在北京办了个厂,在上海办了个厂。这两大基地在玉雕方面也是最强的两个,(厂子)我办了两年,学到了不少东西。当初在上海,我们的技术也属于前三名。”
通过在北京、上海的学习,马学武的玉雕技术慢慢升华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不仅学到了玉雕技术中最难的炉雕,而且以雕玉速度快、质量高、设计新颖在业界小有名气。
有一次,马学武得到一块青玉石,形状像半个月亮,但是上面还有一个口子,很不好设计和雕刻。每块玉的形状不一样,这就决定了每块玉雕的图纹不一样,既要随形琢玉,还要使用一些设计来掩饰瑕疵。马学武将这块玉石拿回家,吃饭的时候看,睡觉的时候想,如痴如醉。
就这样过了三个多月,有一天,灵感突然来临。马学武依照这块玉石的形状设计了一个葫芦酒壶,将那道口子巧妙地设计成了葫芦的“卡腰”。最后这件玉雕作品不仅没浪费一点料,而且艺术性非常高。在当时青玉不值钱的情况下,这件作品卖了12万元,而买走这块玉的人转手又卖了23万元。马学武不仅在
玉雕设计和加工上受到许多专家的赞扬,在玉材选料上也是一绝。玉石选料专家韩常青先生评价说:
“他选料比较谨慎,看得比较细,看得准。不该用的料不拿,他要用的料就是花再多的钱都要拿来。他曾经用自己的汽车换过料。有些人看不上的石头,(他)拿回来以后绝对能出精品。”
新疆的
和田地区,因独特的地质构造,盛产玉石。和田玉色泽美丽,质地坚韧,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一项统计数字表明,
和田玉器每年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额达到10亿元。非常具有商业头脑的马学武看到了这一点。1997年,他在新疆成立了一家民族玉雕工艺品开发公司,担任董事长。这家公司集原料收集、加工、销售为一体,取得了很好的经营成果。马学武不仅是一名
玉雕大师,还成了一位拥有上亿资产的企业家。
长期以来,玉雕在中国形成南北两大派别:北派风格趋向于端庄正统,南派风格趋向于细腻婉转。在多年的探索中,马学武非常重视玉雕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并产生了创立“新派”玉雕的想法。在他看来,“新派”玉雕创作应大气、粗犷,能反映新疆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地貌,表现出新疆
大漠孤烟、瀚海雪山的风情。
为尽快实现这一想法,2003年,马学武成立了新疆
白玉城和田文化艺术研究院,做进一步的探索,以确立新疆玉雕派别。同年,他又建立了玉雕技术学校,特意招收了一些少数民族学徒。
艾斯卡尔·亚森就是一名
维吾尔族青年学徒,对师傅他非常佩服,他说:
大意:我在这里已经学习了两年了。学玉首先要看料,有一次我剥一块玉材,不知怎么把握。马师傅过来教我剥,我按照他的方法一剥,果然剥出一块非常好的
青白玉,而且杂质都剥了出去。我已经能够做玉佩、挂件了。玉出在和田,但是维吾尔族人中会雕玉的人还很少。我要向马师傅好好学习,把新疆玉雕做得更好。
有关统计显示,新疆年产玉石200多吨,80%要在内地加工,在新疆从事玉石加工的从业人员也只有300人左右。马学武的目标是,培养一支有“新派”风格、规模较大的玉石加工人才队伍,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新疆,了解新派
玉雕。
2006年7月26日,和田玉迎来了历史上辉煌的日子——新疆和田玉博物馆开馆了。
走进占地4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就犹如走进了一条展示中国“玉石之路”的长廊。自春秋战国至上个世纪的馆藏玉器达3000多件,让任何一个参观者能够充分感受到一个温润的艺术世界。
一条和田玉6000多年的传播之路清晰地绘制在一面墙上:以新疆和田为中心,向东到达河南的安阳,向西延伸到
伊拉克的
巴格达,向南延伸到印度的德里,向北到达新疆的
吉木萨尔县,“玉石之路”的开通要远远早于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
这个博物馆的创办者,是一位回族穆斯林——新疆第一位国家级
玉雕大师马学武。
笔者几次采访马学武,最后一次是7月初。通过一次次的通话、交流,他的“玉石人生”也在笔者的笔下勾画出来。
马学武上小学时,正值“文革”时期,“那时我对课文没多大兴趣,就对画画迷得很,上课时经常偷偷摸摸在本子上画个娃娃什么的。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上作文课,我悄悄把语文书立起来,低着头就在作文本上画上了。没想到被语文老师发现,叫我到办公室去。我当时吓得不行,心想这回可完了!但老师没有批评我,还笑眯眯地对我说:‘你这娃娃,画儿画得还不错嘛。’”
正是这位慧眼识珠的老师,这句朴素中肯的评价,鼓励马学武走上了一条绘画之路。14岁那年,父亲将“画迷”儿子马学武送到新疆玉雕厂学习
玉雕。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马学武带去的几幅人物画习作,让厂里接收了他,并安排他去做玉雕中最见功夫的活——炉瓶。
传统的玉雕工艺分4类,有炉瓶、人物,还有花鸟、禽兽,其中数炉瓶雕琢最难。对玉雕似乎天生有着一种灵性的马学武,很快就独自完成了他的玉雕处女作——一尊玉雕香炉。这件作品不仅得到了厂内老师傅们的赞赏,还参加了全厂
玉雕大赛,并获得了炉瓶项目的第一名。这个奖项极大地鼓舞了马学武,使他更加加快了行进在玉雕之路上的步伐。
集南北技艺之长,形成独特玉雕风格
我国玉雕业在元代时就出现了南北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南派以苏州、扬州为中心,技法圆熟,贴近市场;北派出自宫廷,以北京为中心,因材施艺,气势雄浑。
16岁那年,马学武到北京去学艺。其间,他非常幸运地师从了著名玉雕大师韩子良先生。韩子良的爷爷过去在北京故宫(微博)做玉雕工匠,是玉雕界“宫廷派”的杰出人物,作品造型端庄、浑厚大气。这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马学武后来的玉雕作品高贵、大雅风格的形成。
跟随韩子良,使马学武得到了“宫廷派”
玉雕艺术注重造型、色润形美的真传。而在此之后,马学武又到上海、苏州等地学艺、办厂,倾心求教、潜心钻研,集南北技艺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做玉,尤其是做和田玉,我的体会是,在用好玉料和尊重自然创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田玉天然的石质美,尽力突出它的柔韧性和油润性。也就是说,构图追求精美和谐,工艺讲究舒展大气,抚摸成品要有温润脂滑的感觉。”马学武一直在追求一种既不失和田玉天然魅力和神韵,又使其增添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创造路径。他认为,一件真正成功的作品应当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似乎是天然长成之物,这才是和田玉艺术的最高境界。
1990年,马学武的
玉雕作品“紫金象鼎”被
上海博物馆收藏;2002年,他的“八环炉”荣获
中国宝玉石协会“
天工奖”铜奖;2004年,他的“葫芦壶”获新疆第一届国石和田玉展示会优秀作品奖,同年,他荣膺中国宝玉石协会认定的“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称号;2005年,他的“望子成龙壶”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向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和田玉的窗口
早在新疆玉雕厂工作时,马学武就深深地感受着和田玉和雕刀相遇时的快感。他对和田玉有着别人无法感知的情感,他经常说,谈起给中华文化带来荣誉和实惠的“丝绸之路”,因为有很多书籍和电视节目的宣传,几岁的娃娃都知道。但要说起同样串联起新疆和中原,新疆和中亚、西亚的“玉石之路”,许多人不熟悉,或者压根就没听说过。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研究和田玉的艺术家,马学武清楚地知道,“丝绸之路”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玉石之路”的历史有6000多年。
个人荣誉的不断获得,并没有使马学武停下脚步。作为一个新疆的穆斯林
玉雕大师,出于对和田玉的热爱,他的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日渐成熟:希望有朝一日建立一座和田玉博物馆。他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场馆,不仅能够展现出和田玉沧桑深远、博大精深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还能让人“零距离”观察和田玉玉雕的美妙,向世界递交一把打开
和田玉文化宝库的钥匙,向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和田玉的窗口。
为此,马学武开始一次次地“丈量”中国“玉石之路”中最精彩的一段, “‘玉石之路’的发源地就在我们新疆,昆仑山这一带,就是一个连一个的和田玉‘窝子’。从古到今,这里都是我们国家出玉最多的地方,没有哪儿能比!”马学武自豪地说。
2006年7月26日,马学武自费创办的和田玉博物馆在乌鲁木齐市正式开馆。以博物馆为依托,他还创办了和田玉研究院和和田玉
玉雕培训学校,并亲自担任馆长、院长和校长等职,致力于和田玉的系统研究、雕刻技法传授和文化传承。马学武的目的是,通过对和田玉文化的挖掘、整理、展示、传播,使和田玉这一能够代表新疆悠远历史、深厚文化的民族品牌得到传承和发扬。
艺术风格
马学武大师的作品在当代
玉雕创作中是很有特点的,马大师遵循
天人合一的理念,将和田玉的天然之美与玉雕创作的艺术之美融合,独创出了“三七定律”即:三分形象、七分内涵;三分皮色、七分玉体;三分细腻、七分流畅;三分继承、七分创新;三分辅、七分主;三分眼、七分玉。“五要素”:和田玉的动感之美、和田玉的内在之美、和田玉的阳刚之美、和田玉的阴柔之美、和田玉的肌肤之美。
不拘泥于形似而是神似,带有强烈的意象感,作品的表现多变,却又道隐其中,无形有宗,以对玉的
感觉论玉,不执于形,而是直接责路于道,于其线面,于其虚实。
马学武对和田玉的喜欢是刻骨的,但其又不拘于传统技法和传统内容的传承,努力的改变这一切,将自己的领悟通过自己的创新表现出来,这也才有了他的那种极具现代雕塑韵味的
玉雕作品,但在这样的作品中,你依然可以在夸张的线条及弧面中找到传统玉雕所表现出的内容。
作品赏析
《灵芝瓶》---2007年中国
玉石雕刻“
天工奖”金奖
此件作品由完整、硕大的
和田玉籽料雕琢而成,玉质细腻均一、色彩均匀无杂质,精准协调的比例,素净简约的造型,无一不显示出生命的鲜活灵动,恍若它就是光洁年轻的脸庞,天生丽质而无需繁复的梳妆。线条中透着自信与端庄,圆润而优美的弧面阐释出娴雅和理性,唯有谦恭的心才是这玉瓶的知音。
《同喜壶》----2010年中国
玉石雕刻“
天工奖”金奖
立体感和层次感是
玉雕最需要表达的东西,马学武大师在这个领悟可谓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创新的先锋,原料细腻柔和,雕工有简有繁,人物刻画细致入微,选择性的留白,则体现出内涵与意境。雕与不雕、大面与小线条,这些比例拿捏准确,神形兼备可谓是
天人合一。毫无疑问,作品《同喜》融合了古今艺术的精髓。
《承前启后》---2011年中国
玉石雕刻“
天工奖”金奖
真正的壶应该是有生命的,马学武大师设计的玉壶完全是根据玉石的天然原貌,壶嘴和柄再也不是那规矩刻板的样子,让你疑心那就是天然长成的原貌,那就是真正有生命的壶的样子,壶的前方雕琢着古朴的回文,暗示着它承接来自远古的传统,壶的柄部是一个结,意味着承接之后的总结与融合,大面积的留白与柔和的线条在光影下交融,承接了过去,开启了未来。
大师格言
遵循天道,顺“玉”而为,因“玉”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