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厂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文化晚期类型之一,因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厂塬遗址而得名。
主要特征表现在彩陶上,器形以罐、瓮、壶为主,器物瘦高,底小,上腹大,重心上移。彩绘主要是在上腹部或肩腹部,饰红底黑彩或复彩。一般器形都较粗率,缺乏典雅和精致。图案有四大圈纹,较多折线构图,尤以一种称为蛙纹的似蛙似人的变形抽象图形,常单体出现在彩陶瓮腹部上成主体构图,显然具有非同一般的含义,颇富代表性。其复彩继续了半山类型黑红或黑紫或黑红紫多色的线条和色彩构图,宽粗线条运用娴熟,图案豪放、粗犷率性、酣畅不拘,不讲究细腻严密的韵致,而与马家窑类型彩陶风格相去较远,有独特的彩陶艺术风格,因此有研究者把马厂类型分离出来,称“马厂文化”,或者以其与半山类型较近的关系,称“半山—马厂文化”。迄今考古发现的马厂类型墓葬较多,居址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