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辉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物化学工程学家
马光辉,女,1964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生物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64年9月,马光辉出生于上海市。
1984年,公派去日本读大学本科。
1988年,从日本群马大学纤维高分子专业毕业,获得工学科学士学位。
1990年,从东京工业大学高分子专业毕业,获得工学科学硕士学位。
1993年,从东京工业大学高分子专业毕业,获得工学科学博士学位。
1994年,被聘为东京农工大学生物系统应用科学研究科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在此期间,受到日本文部省海外派遣资助,赴美国理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University of Newhampshire)做访问学者。
2001年,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2年,先后担任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主任。
2003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5年11月—2013年3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2017年,加入九三学社。
2019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首席。
202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2年,入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2022年11月,入选“2022年度中国化工学会会士”。
2023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九三学社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马光辉研究和开发蛋白质/疫苗分离介质、缓控释药物载体、免疫佐剂(疫苗递送系统)、细胞培养微载体、酶固定化载体等创新产品。
马光辉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1)发明了尺寸均一生物微球和微囊的制备方法,实现了0.1—100微米内的尺寸可控,并成功研制出制备设备,改变了传统方法无法制备尺寸均一微球微囊的难题,建立了完整的尺寸均一生物微球和微囊制备平台。(2)对微球的结构控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制备出中空、单眼、超大孔等多种结构和不同材料的微球和微囊,并系统研究了结构与生物应用效果的关系,获得了独特的应用效果。(3)解决了高粘度多糖材料微米、纳米尺度的可控制备难题,制备出具有蛋白质吸附功能、细胞附着功能和环境敏感功能的多糖微球及凝胶材料。(4)和中国国内外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成功将独创的微球和微囊技术应用于蛋白质分离、药物缓释、疫苗佐剂、细胞培养,获得了非均一微球无法获得的高效应用效果。
截至2022年2月,马光辉先后在Nat. Mater., Sci. Transl. Med., Nat. Nanotechnol., Nat. Biomed. Eng., Sci. Adv., Nat. Commun., JACS, Adv. Mater.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11部,英文书章节20余章,其中包括美国化学工程师手册《Perry's Chemical Engineer's Handbook》(中国学者首次参加撰写)。
2015年10月24—27日,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苏州大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苏州工业园区纳米城协办的第五届亚洲高分子乳液聚合和功能高分子微球研讨会在苏州工业园区举行,大会以“Developments, Applications of Emulsions and Microspheres—乳液和微球的发展及应用”为主题,马光辉担任大会主席。
截至2022年2月,马光辉先后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80项,美国等国外专利授权12项;获得2个长效制剂临床批件。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马光辉通过创新的均一颗粒制造技术和应用于生物医学的颗粒制剂体系设计,在生物和医学工程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评)
马光辉在高分子材料工程领域取得了杰出成绩。(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评)
马光辉为人谦虚好学,勤奋刻苦的工作精神受到大家的好评。(中国广播网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17:5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