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世骏(1915年11月5日—1991年5月30日),
山东兖州人, 中国
生态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人物生平
1915年(民国四年)11月5日,马世骏出生于山东兖州,原名马守义,又名马宜亭;其父早期经商,后则弃商而务农,依靠地租维持全家生活,其母卞氏,为人贤淑。马世骏自幼聪颖,幼年读《四书》、《五经》,后进入小学,屡屡跳级。
1928一1932年,先后就读于兖州中学和
济南中学,由于参加学生抗日救亡活动,两次被学校开除,于是改名世骏并转学到
北平读完高中。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又因参加“
一二·九”学生运动而被北平宪兵团拘留。
1937年(
民国二十六年)6月,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生物系并获学士学位。
1938年至1943年,先后在山东省、湖北省从事有关农业害虫的研究工作。
1948年(
民国三十七年),赴美国
犹他州州立大学攻读昆虫生态学。
1949年冬,转入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还参加了美国农业部的玉米螟生物生态学及防治研究,被推选为美国科学院荣誉协会正式会员并被授予金钥匙。
1951年,完成了“红松叶蜂种群动态研究”论文,获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1年秋,利用参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8届国际昆虫学大会的机会,告别了美国的师友,乘船横渡大西洋到达了荷兰。会后又辗转
比利时、
奥地利、
法国等地到达英国的
剑桥大学,作为访问学者会晤了知名生态学家查理斯·埃尔顿博士和蝗虫学家鲍里斯·乌瓦洛夫博士等。
1951年冬,马世骏离开了伦敦,乘船渡过英吉利海峡,经
地中海、
印度洋,在12月到达了
香港。
1952年1月,奉调奔赴北京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的筹建并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昆虫生态学研究室。
1952年3月,他积极主动地参加了反细菌战专家调查团,与
钟惠澜、
刘崇乐等科学家一起走遍了鸭绿江两岸以及沈阳、丹东等地进行了现场调查,获得了一系列的科学证据并鉴定了美军空投的跳蚤标本。他还在国际调查团的会议上做了有力的发言与论证,并荣获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奖励。
1959年,出版了《中国昆虫生态地理概述》一书。这是建国以来有关中国昆虫生态地理与分布以及昆虫区划的第一本专著,从生态学观点讨论了昆虫地理分布的基本理论。
1972年以来,马世骏从昆虫生态学的研究扩展到系统生态学领域,重点探讨了生态系统理论在环境保护和工农业建设中的应用。
1979年,他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大会,做了“环境系统理论的发展和意义”的学术报告、提出了“生态系统工程”,并首次给予了明确的定义,精辟地提出生态工程的原理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7年,马世骏与李松华主编的《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一书出版。
1991年5月30日,在河北省
丰润县境内不幸因车祸罹难殉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自1951年回国以后,马世骏带领研究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定点观察、室内试验、数据分析等方法,揭示了
飞蝗爆发的主因是水、旱灾相间发生,次因是社会不稳定及贫穷落后;明确了飞蝗次生型的演变规律及其演变的机制;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飞蝗治理策略与措施。马世骏还先后提出了“中国农业害虫的动态分析及控制途径”、“昆虫种群的空间、数量、时间结构及其动态”与“种群变境成长”(1964年)等理论及新概念;创造性地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植物保护,提升了中国害虫综合防治理论与应用的水平。1980年马世骏进一步将生态学研究从自然生态系统扩展到以人类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明确指出“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既有各自运行规律,也是相互作用的整体”,复合生态系统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也受自然生态规律制约”。这些思想开创了人与自然耦合机制与调控的新思路,为生态文明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五位一体”的思路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论点,曾与挪威首相Brundtland夫人等共同起草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马世骏提出了生态系统工程概念,并在国际上首次给予明确的科学定义,精辟地概括了生态工程的原理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在80-90年代之际,该原理推进了中国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现在该原理已成为生态县、生态城市与生态省规划与建设的科学思路,对推动中国生态建设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论著
论文
人才培养
马世骏招收和培养了20多名硕士、19名
博士研究生。学生有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戈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
欧阳志云。
获奖记录
社会任职
曾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英国皇家科学院昆虫学会会员,国际昆虫学会常务理事,
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副主席,欧洲生态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人物评价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生命地学办公室薛淮副主任:“马世骏先生为中国的生态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推进学科建设发展,制定学科发展战略,为国家发展中的若干重大科学问题提出科学建议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学习马世骏先生奋斗、协同、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以及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
欧阳志云研究员:特意提及马世骏对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的贡献,指出马世骏先生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生态平衡的整体观和经济观”,“生态系统工程”概念以及“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对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也具有指导意义,这恰恰证明了马老的远见卓识及其学术思想的宝贵。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戈峰研究员:他知识渊博、思想活跃、远见卓识、治学严谨,在昆虫生态学、环境保护学、可持续发展科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均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
康乐院士:指出马老献身科研事业的最大驱动力是“好奇、探新”,这正是马老将科学研究作为理想从而取得巨大成就的思想精髓。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马世骏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是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一生都在赶路、开路和引路。他的一心报国、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担当精神,不断创新、勇于实践的开拓精神,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国生态学工作者去进取、攀登、继往开来,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后世纪念
2015年12月5日是马世骏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共同在北京举办了马世骏学术思想研讨会、马世骏图片展等活动。